第四次北伐
建興九年(231年)二月,諸葛亮率諸軍再次進圍祁山,用新造成的木牛運糧,並特令李嚴以中督護兼署丞相府事,在漢中專管督運軍糧。這時魏大司馬曹真有疾,魏明帝特召鎮守宛城的大將軍司馬懿入朝,告以「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於是,派遣司馬懿西屯長安,都督雍梁二州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征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征討蜀國。張郃勸司馬懿分軍屯雍(今陝西鳳翔縣)、郿(今陝西眉縣)為後鎮。
司馬懿贊同張郃的說法,於是向祁山進兵。諸葛亮聽說司馬懿率軍將至,分兵留攻祁山,親自往上邽(今甘肅天水)迎擊司馬懿。郭淮、費曜等出兵交戰,都被諸葛亮擊破。
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上邽東相遇。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而來,攜糧有限,急於決戰,避開蜀軍鋒芒,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只好退兵誘敵。司馬懿率軍尾隨,一等蜀軍停下來,就紮營據守。
清殿藏本諸葛亮彩像(公有領域)
司馬懿登山掘營自守,不與蜀軍交戰。將軍賈栩、魏平多次請戰,司馬懿不允,諸將譏笑說:「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五月,司馬懿在眾將的一再要求下,只好派兵出戰,使張郃進攻駐紮在祁山南屯的蜀軍無當監王平,自己率領中軍抵禦諸葛亮。
諸葛亮派大將魏延、高翔、吳班領兵迎擊,大破魏軍,「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司馬懿回營固守。祁山方面,王平堅守南屯,張郃進攻不克,聽到司馬懿中軍失利消息後,張郃也引兵退走。
到了六月,蜀軍雖大敗魏軍,但糧草已盡,漢中又傳來後主劉禪要諸葛亮退軍的命令(即李嚴假傳聖旨)。諸葛亮退兵。
司馬懿命令追擊,張郃勸道:「軍法……歸軍勿追。」司馬懿不聽,張郃只好追趕。追至木門(今甘肅西和縣東南),蜀漢伏兵高處,弓弩齊發,射中張郃右膝,張郃傷重而亡。
原來,李嚴(後改名李平)因遇大雨,無法如期運糧,便假詔聖旨,要諸葛亮撤軍。李嚴假傳聖旨被識破後,為嚴正法紀,諸葛亮將之貶為庶人。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
第五次北伐
建興十二年(234年)春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十萬由斜谷出,以木牛流馬運輸糧米,並進據武功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屯於渭水之南。司馬懿也引軍渡渭,背水為壘防禦。
諸葛亮每次出軍,都因糧盡退還,此次出祁山之後,即勸農講武,治斜谷邸閣;息民休士,三年而後用之。至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調動所能徵發的軍隊,出斜谷北伐,並遣使至吳約孫權同時出兵擊魏。
司馬懿仍採取避不交鋒、待其糧盡自退之法,與蜀軍相守百餘日,屢次挑戰,司馬懿拒不出戰。
諸葛亮故意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的服裝,眾將士被激怒了。司馬懿於是上表給魏明帝請戰。魏明帝派衛尉辛毗為軍師,到前線節制司馬懿。
姜維對諸葛亮說:「辛毗這一來,魏軍更不會出戰了。」諸葛亮回答:「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所謂請戰,不過向眾將顯示其沒有怯戰之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想出戰,他完全可以作主,何必千裡請戰呢?」
八月,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惡化。消息傅到成都,劉禪派李福去探望,並詢問此後國家大計。李福離開前線後,幾天又返回,諸葛亮知道這是要詢問自己死後的接替者,對李福說:「我知道你返回的意思了。你要問的人,蔣琬合適。」李福又問蔣琬之後誰可接替。諸葛亮說費禕可以繼任。李福再問以後的接替者,諸葛亮就不再回答了。
不久,諸葛亮在五丈原軍營中去世,終年五十四歲。
諸葛亮死後,大將姜維、楊儀按照諸葛亮臨終的部署,祕不發喪,整頓軍馬從容撤退。司馬懿率軍追趕,楊儀回軍向魏軍猛衝,做出進擊的樣子。司馬懿怕遭諸葛亮的暗算(以為諸葛亮裝死,引誘魏軍出擊),趕緊撤退,不敢追趕。蜀軍從容退去,進入斜谷後,才訃告發喪。而司馬懿不敢追擊蜀軍之事成為笑話,人們說「死諸葛嚇走活仲達(司馬懿字仲達)」。
司馬懿聽到這話,只有苦笑說:「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追至赤岸(今陝西褒城北),不及而還。
諸葛亮治軍才能
蜀漢在三國中根基最薄,建政時間最晚,諸葛亮輔佐劉備父子,能與魏、吳鼎立,這種成就得來極為不易。
諸葛亮的事跡,史籍記載不多。就流傳下來簡略記載而言,依然可以看到諸葛亮治國理民及治軍才能,古今難有其雔。如,建興六年街亭失敗後,取西縣民千餘家還漢中;建興十二年屯田渭濱,耕者雜於居民之間,與百姓相安無事。
諸葛亮善於節制軍隊,他的軍隊是仁者之師。北伐過程中,蜀軍軍紀嚴明。陳壽《諸葛亮傳》記載:「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諸葛亮傳》注引《袁子》也稱許諸葛亮說:「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這是說,諸葛亮的軍隊行軍過程中有禮有節,不劫掠百姓,與在本國中沒有不同。
蜀軍訓練有素,戰力極強。陳壽稱諸葛亮「治戎為長」;袁准說他的軍隊「止如山,進退如風」。
諸葛亮對兵器有精深研究。陳壽《諸葛亮傳》稱「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
《宋書‧殷孝祖傳》載:「御杖先有諸葛亮筩袖鎧帽,二十五石石弩射之不能入」。《諸葛亮傳》注引《魏氏春秋》言:「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具發。」
《蜀記》載,晉初鎮南將軍劉弘之稱讚諸葛亮改進的這種連弩說:「神弩之功,一何微妙!」
諸葛亮精通陣法。陳壽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咸得其要」。晉將劉弘說:「推子八陣,不下孫吳。」諸葛亮自己也說:「八陣既成,自今行師,庶不覆敗矣。」
蜀亡,晉武帝還令陳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袁准稱亮行軍,「所至營壘、井灶、圊溷、藩籬、障塞,皆應繩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
諸葛亮身死軍退之後,司馬懿巡視蜀軍營壘駐所,歎賞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轉自《大紀元》
(責任編輯:謝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