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越姬 為何不說山盟海誓?

2020年06月30日人生感悟
楚昭王是個講信用的君主。有天楚昭王在快樂冶遊雲夢澤時問了兩個愛姬──蔡姬和越姬,是否願意一生都這麼快樂,死了也一樣?蔡姬和越姬的答案截然不同。後來,正當青壯英年的楚昭王竟然面臨死期,兩個愛妾的表現也令人相當意外!
生死同逐樂?
楚昭王熊珍(一作軫,姓羋,約西元前523年-前489年),是楚平王之子,不滿十歲繼位,在位二十七年,三十多歲就辭世。楚昭王有兩個姬妾,一是來自小國蔡國的蔡姬,一是越王句踐的女兒越姬。楚昭王的這兩個姬妾常常隨侍左右,不過她們的行事風格大異其趣。
有一次,昭王出遊楚國的內海雲夢澤,兩愛妾隨侍,蔡姬在左,越姬在右。昭王意興風發,親自乘駕駟馬大車在澤邊平野馳騁兜風,其樂陶陶!然後,他們來到了宏偉的祭祀社台,昭王和二位愛姬下馬車登台眺望雲夢澤林野的美景,觀看士大夫們快樂追逐狩獵的景象。
這時昭王看著一左一右的二個愛姬,問她們說:「快樂嗎?」 蔡姬應答說:「很快樂!」 昭王說:「寡人一生願與你都像現在這般快樂,死後也一樣。」 蔡姬答說:「昔日,臣妾小國的君王,讓百姓當作馬足,讓婢妾當作饋贈之物,將那情況比一比,當今,臣妾願意與吾王生同樂,死也同時。」楚昭王看著一旁隨行的史官,讓他記下蔡姬許諾隨從君王同死的話。
楚昭越姬 為何不說山盟海誓?
楚昭王一左一右帶著二個愛姬,暢遊雲夢澤。圖為仇英山水 卷(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br/>
接著,楚昭王轉過頭去,問越姬同樣的話。 越姬對答說:「快樂是很快樂,然而不能一直遊戲宴樂呀。」 昭王說:「寡人一生願與你都像現在這般快樂,死了也一樣。你不願意嗎?」
這次越姬說出了內心的想法,意味深長:「昔日,先王莊王曾經淫樂三年,不聽政事,最終先王能改過遷善,終於一霸天下。臣妾以為,吾王能效法先王,會改變這種放逸尋樂的作風而勤於政事。結果不是,反而要婢子為遊樂而同死。故而臣妾怎可允諾呢!而且吾王以束帛聘禮娶了臣妾,君王之家有繼承袓宗命脈、榮顯太廟的使命,所以不相約赴死。而且,臣妾從女性長輩聽說,當臣妾的若願以死來彰顯君王之善,更能得君王之寵,從沒聽說陪著昏昧糊塗的君王一起死可以彰顯榮耀。因此,臣妾不敢聽命。」
楚昭王聽了之後,有一番領悟,他尊敬越姬說出這般道理,然而,依然寵愛著和他一同行樂的蔡姬。
死亡當前的考驗
那一天,史官記下了蔡姬「許諾隨從君王同死」的話,結果如何呢?蔡姬真實踐諾言了嗎?而後來,越姬又為何願為昭王赴死呢?歷史展現給楚國人和後代驗證的機會。那是在楚昭王當了二十五年楚王後,英年青壯的他竟然遇到了死亡的考驗。
吳國出兵伐陳,楚國也受到波動。因為楚昭王的先王曾和陳國結了同盟之誓,所以楚昭王就出兵救陳。楚昭王出征時,蔡姬和越姬也都跟隨前往。不過正處在英壯之年的昭王在軍營中卻患了重病。病中,昭王看見「雲兒好像一大群赤烏鳥,夾著太陽飛」的景象,讓他更加憂心。三天後,昭王派了使者去見周太史,詳細描述了此事並詢問對應的辦法。
周太史告訴使者,這夢表示楚王將有禍事臨身,可以設禜(*音同用)祭,移禍於國相來消災除禍。
使者回報昭王後,楚國的將相們請求為昭王承禍以穰除昭王之災,但是昭王不允許。他對隨侍的大臣、大將們說:「諸位對寡人來說,就像是寡人的腿、寡人的胳膊,現在若把寡人的心腹之禍移到腿上、胳膊上,那禍不還在寡人身上嗎?!」昭王又說:「若寡人這次必死的話,是寡人昔日淫樂過度所致啊!」
一旁的越姬默默聽完昭王的決定,說道:「吾王有大德啊!所以,臣妾願跟從吾王一起死。以前,雲夢之遊是嬉戲玩樂,所以臣妾不敢相許同死。現在吾王返己復禮,國人都將為吾王死,何況臣妾!」這時,越姬緊接著請求道:「請讓臣妾先王而死吧!」
昭王說:「昔日遊樂時,是寡人的遊戲之言。若這次必死的話,是凸顯了寡人的不德啊。」
越姬說:「昔日臣妾雖然口中不說隨吾王同死,其實心中已經默許了。臣妾聽說有信的人不負心,有義的人不敷衍了事。臣妾將為吾王之義行而死,不為吾王的遊樂之好而死。」於是,越姬就自殺赴義了。
不多久楚昭王薨於軍中,而蔡姬終究沒有實踐承諾,沒有隨同楚昭王一同死去。蔡姬僅僅行口惠,越姬執禮,道德境界之差有若雲泥之別,楚國群臣都嘉美越姬的節義。
楚昭王臨死前要讓位給三位王弟,然而他們都辭讓王位。楚昭王之弟子閭與子西、子期一起商量王位繼承的人選,說道:「母親有信,她的孩子必定有仁德。」於是他們迎立昭王和越姬之子熊章,立為惠王。然後罷兵歸葬昭王。
後記
劉向說越姬的死,就像《詩經》詩句:「德音莫違,及爾同死」的寫照。
楚昭王珍惜大臣、大將的生命如同己身,不把自己的禍轉移到他們身上,是生命高貴的醒悟和自制。越姬看到楚昭王──自己的夫君的德行修為有了長足的進步,早已經不是那個以冶遊為樂的君主,而是個能自省、能守承諾的人,所以願意為他的義行而死。
臨到生死的考驗時,能守節義不畏死,是超凡可敬的生命;然而,從佛家對生命的洞察來看,生命來世的背後都有許許多多的因緣,人可以在人生中吃苦付出、無私地捨己為他,從而能償還宿世的業債,提昇自己生命的層次,卻不能走自殺的路。因為自殺攪亂了生命負帶的因緣安排與來世的任務,會給自己生命的元神造成極大的痛苦,也是犯罪的行為。
資料來源:《列女傳.節義》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