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不僅是帝王的來歷不凡,身居高位者同樣如此,或是秉承天命下世,或是前世所積福報而致。本文的主人公、唐朝順宗和憲宗時的宰相袁滋的前世就是修行的和尚。
史載,袁滋,字德深。他年少時博聞強記,知識廣博。其姐夫是當時的道州刺史也是有名的詩人元結。元結很欣賞、看重他的才華,就推薦他出仕,授試校書郞,後來被任命為從事,累官詹事府司直。其後又被大臣李勉賞識,舉薦為侍御史,轉工部員外郎。
智破疑案獲賞識
宗室大臣李勉為何會賞識他呢?原來在李勉鎮守鳳翔府時,所轄的城邑中,有一個農夫在耕田時挖到一瓮馬蹄形黃金,就送到縣府去。知縣擔心府庫防守不夠嚴密,所以就放到自己家裡。但是過了一夜再打開看時,黃金都變成了土塊。最初瓮金出土之時,鄉裡人都來觀看並證實,如今突然變成土塊,眾人莫不駭異,遂將此事向鳳翔府報告。
因為知縣無法解釋清楚,遂被以更換黃金定罪。然而,雖然有了供詞,但黃金的下落卻無人知曉,鳳翔府官只得報告給李勉,李勉很生氣。在其後舉辦的宴席上,李勉談及了此事,在座的都很驚異,紛紛發表看法。
當時袁滋恰好在李勉手下為官,他聽罷低頭不語。李勉就問他為何不語,袁滋說他懷疑知縣是被冤枉的。李勉便讓他探查實情。
於是袁滋將所有證物材料調到鳳翔府。他注意到瓮中共有二百五十多個土塊。他命人在市場店鋪中找到同樣個頭的金子,才稱了一半,就已經重達三百多斤。他又詢問那天挑擔子將黃金送到縣府之人,原來只有兩個農夫。按照黃金的重量,不是兩個人能抬得起的,這說明在運送的途中,黃金就已經被掉包了。至此案情大白,知縣無罪。
道士透天機
袁滋還未發達時,曾居住在今天湖北境內的復州和郢城之間。復州的青溪山,景色秀美,天下無比。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晴天,袁滋偶然路過青溪山,被其景色所吸引,不知不覺走入了山間。行了數裡後,發現周圍環境越來越幽深險峻,人跡罕至。
好在他路遇了一位以賣藥為業的書生,這位書生就安家在山中,袁滋與之攀談,彼此都覺得非常投契,所以,他就決定當晚留宿在書生家中。袁滋問道:「聽說此處有隱居的仙人,你見過他們嗎?」書生回答說:「有五六個道士,每隔兩三天到我這來一次,但不知他們居住在何處。我雖然同他們很熟悉,但他們也不肯告訴我他們是否是仙人。」
袁滋又道:「我想拜見他們,可否?」書生答道:「他們厭惡生人,但喜歡飲酒。足下如果備上一壇美酒,在此等候,或許可以見到他們。」袁滋於是下山尋了一壇好酒後返回,靜候道人的到來。
幾天後的一個傍晚,果然來了五名道士。他們有的戴著鹿皮帽子,有的戴著紗帽、拄著藜杖、穿著草鞋,遠遠的就與書生寒暄。然後,大笑著到小溪邊,一邊洗腳一邊說笑。
書生立即在屋中擺上酒席。不一會兒,五人進入茅捨,聞到美酒後甚是歡喜,還問書生哪裡弄到的酒。書生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在他們喝下數杯酒後道:「不是我弄來的,是一位客人帶來的,希望拜謁各位仙人。」遂讓袁滋出來施禮。
五位道士相互看了一眼,都後悔喝了此酒,便遷怒於書生道:「你不應該引外人來打擾我們。」書生解釋說:「這位客人的誠心可嘉,況且他也是信道之人,相互結識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道士們遂態度緩和,又看到袁滋舉止恭敬,便笑著讓他坐下。袁滋再三拜謝後坐下。
眾人又喝了一陣酒,都很開心。幾名道士仔細瞅了瞅袁滋,相顧道:「這個人非常像西峰寺的坐禪和尚。」過了一會兒,有人道:「確實是。屈指算來,坐禪和尚已經離世四十七年矣。」而袁滋也恰好四十七歲。
道士們相顧撫掌,對袁滋道:「你應該去做官,福祿雙全,之後會非常富貴顯赫。」說完就與書生道別,袁滋也向他們施禮拜別。幾位仙人如飛一般,越過山澗,直達山頂,轉眼間就不見了。或許他們是因為喝了袁滋的酒,才道出天機。
袁滋下山尋了一壇好酒後返回,靜候道人的到來。圖為五代十國南唐 巨然《秋山問道圖》。(公有領域)<br/>
仕途順暢 為官以慈惠為本
正如道士所言,袁滋走上仕途後,一帆風順。貞元年間,大將軍韋皋打通了與西南蠻夷聯繫的通道,南詔王發誓「歸附漢朝」、「永無離二」後,朝廷擬派使臣出使撫諭,很多大臣都以西南邊陲遙遠而畏懼,唯有袁滋沒有推辭,接受了出使任務。德宗甚嘉之,下詔讓他兼任御史中丞,持節出使南詔。未出發前,遷任祠部郎中。
袁滋一行經四川進入雲南,在途中的昭通鹽津留下了摩崖題記,以紀念冊封南詔。其「工篆籀書,雅有古法」,摩崖題記是他留下不多的真跡。
唐安南經略使樊綽在《雲南志》中記載,唐貞元十年(794)十月二十七日,唐朝使者袁滋到大理,賜南詔國國王異牟尋(白族)金印。當時異牟尋不僅派大臣出滇東相迎,而且異牟尋還親出都城五裡以隆重的儀式相迎。
次日,在大理城舉行盛大的冊封儀式和國宴,異牟尋率百官「稽顙下拜」。席間,異牟尋還出示了天寶年間唐王所賜寶物,並令當年唐王所賜的龜茲樂隊演奏,以示不忘大唐恩典。唐使袁滋舉酒祝道:「南詔當深思祖宗緒業,堅守誠信,為西南藩屏,使後嗣有以傳繼也。」異牟尋表示定當遵從。
冊封事畢,袁滋返唐,異牟尋派清平官尹輔酋等17人奉表謝恩,進獻吐蕃給南詔的金印及鐸鞘、浪劍、生金、牛黃、琥珀、象牙、犀角、越賧馬諸種貴重之物,並派大軍將王各直統兵300,「提荷食物」,送至豆沙關,袁滋又經四川返長安。
圓滿完成出使任務的袁滋被擢為諫議大夫,不久後又被拜為尚書右丞,知吏部選事,出任華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關防禦使、鎮國軍使。在任期間,他以寬易清簡為政。如果有其它地方的百姓來到其轄地,都給予土地讓他們耕種,並將他們居住的地方命名為「義合裡」。
袁滋為官以慈惠為本,老百姓都很尊崇他。對於作奸犯科者,袁滋也常常法外施恩。如他有一次抓了一名盜賊,得知他是因為貧窮所致,就自己出錢為他補償。
在他被徵拜金吾衛大將軍要離開時,老百姓擋住了道路,不忍與他離別。接替他的楊於陵只好公開昭告百姓,自己絕不更改袁公的政策,如此,百姓才讓開道路,與袁滋灑淚拜別。
其後,袁滋拜中書侍郎、平章事,成為宰相之一。其後又任校吏部尚書、平章事、劍南西川節度使、戶部尚書等職。
袁滋為人寬容大度,平易近人,與他接近的人,都認為可與他肝膽相照,而他的家人也看不出他的大喜大怒。他的居處衣食也很簡單。他平生著有《雲南記》五卷和《甘陵賦後序》。
在任湖南觀察使時,袁滋去世,享年七十歲,皇帝封其為太子少保。@*#
參考資料:
《逸史》
《舊唐書》
《新唐書》
《智囊》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