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3月25日訊】日前,一段曝光上海黃浦區「政府食堂」菜價的視頻引發熱議,拍攝視頻的網民被指洩露國家機密遭刑拘。究竟共黨體制內黨員的生活與一般老百姓有何不同?曾在中共體制內擔任市內幹部廿餘年的春申君(化名)3月24日接受大紀元專訪,據其觀察,中共正在其黨體制內推行新一輪的「批鬥」運動──文革2.0(Cultural Revolution 2.0)正在悄然進行。
眾所周知,中共體制內有數量龐大的既得利益者去維護、鞏固黨中央領導們的利益,國家公務員的特供花費驚人,但春申君說:「體制內的人不會『粉紅』,基本上也不『紅』。」不會有人真的去為中共效忠、賣命,中共領導層是利用「恐懼」在操控體制內的基層人員。
文革2.0:共黨體制內無目的批鬥
2020年疫情在中國爆發蔓延後,中共就開始要求體制內人員完成沒有目的性的自我批評。春申君表示,過去也有這些活動但沒有這麼密集,去年中央開始要求省裡的督察組將命令下發到市裡面,每個幹部都要完成一大堆的思想學習,而且最後每個人都要寫對方的黑材料。
春申君說:「其實以前也有類似的活動,但疫情後更加密集。我們幾個相熟的朋友,只好互相商量怎麼揭弊對方,其實我們對領導、同事都沒有意見,但還是要我們去提。」督察局的官員也表示很無奈,因為他們自己也面臨同樣的困境,中共已開始發動體制內的互相「批鬥」。
文革2.0(Cultural Revolution 2.0)是學術界對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在2010年代後社會狀況發展的一種論述,名稱衍生自1960年代由毛澤東發動的文化大革命。自2020年開始,中國官媒批評香港並加以狙擊的情況更頻繁,文革2.0已被視為常態。
春申君認為文革2.0的第一步是讓大家都不敢公開提出不同意見,目前基本上已經完成了。下一步就是正在進行的,不允許大家沉默不語,要開始寫個人心得體會,要相互批鬥;第三步是整肅鼓掌不熱烈的人,不積極參與批鬥者也會被打壓,最後就是把大家關在籠子裡面,只剩下一個人站在外面拿鑰匙。文革2.0只是手段,最後都是為了鞏固極權。
以「恐懼」控制黨體制內的人員
在上海長大的春申君對文革有深刻的印象,他的祖父在1949年前是資本家,中共執政後工廠被收歸國有,他的爺爺就在廠裡當一名普通員工,文革時期天天都被抓去開批鬥會,家裡人都得等爺爺回來後才吃晚飯。他說:「只要爺爺沒按時回家,家裡人都會到弄堂口等,當時沒有電話、沒有微信,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長達十年,(爺爺)每天上班都不知道能不能回來,每天都慶幸自己又多活了一天。」
春申君認為這就是中共培養「恐懼」的方式,讓所有人噤聲,同時還真的可以引蛇出洞,爆出些黑料。因為關係好的人可能不會去互相攻擊,但對立面的派系,或需要鞏固自己權力者,就會去揭弊炒作。
目前在國內其它企業還未出現這種要求批鬥、檢討的現象,但春申君認為一旦中共控制了共黨體制內部的人,就可以再利用他們去管理普通百姓,所以中共只要整治了這部份的人,就可以達到文革的效果。而且中共的黨支部滲透到各個民間企業,他說:「現在中國所有的企業都設有黨支部,除非是營業額太小,中共不屑於進入,否則就算是外企也需設立國內代理人與黨支部,拒絕成立黨支部的企業,基本上很難在中國運作。
體制內人士越來越不信任中共
春申君說:「越是體制裡、公安系統裡的人越清楚這是怎麼回事。」無論中共怎麼要求眾人讀學習材料、自我批評,都不會有任何人再去相信,他說:「大家都是成年人了,經歷過80年代國內的改革開放,怎麼可能還去改變觀念。」
春申君舉香港「反送中」事件為例,儘管在國內大家得不到外界的信息,只能看網易、搜狐的新聞,但他周遭根本沒有人相信香港人是暴徒,或是要港獨。
他說:「新聞上寫香港人所持的攻擊性武器是什麼?熒光棒、手機、雨傘。公安系統上的是什麼裝備,這些香港人用的是什麼裝備,這不是胡扯嗎?一群綿羊對獅群發動進攻。」但誰也不願意去說破這些,誰也沒有勇氣去當面揭露中共的虛偽。
不少國安人員私下告訴春申君,現在就是完成任務,儘量對得起良心罷了。許多體制內的人員被迫當「兩面人」,應付體制要求,但內心極度不滿,承受著精神分裂的生活狀態。
春申君認為,目前維持中共體制運作的方式其實是「恐懼」,體制內人員反而更不信任中共。他說:「中共會用各種方式來找你麻煩,總有辦法給你搞得灰頭土臉。」只要發表與中央不同調的言論,或者是批評高層政策,麻煩可能就會找上門,通常都是以查找工作失誤與疏漏來整肅,任何芝麻綠豆大的事情都可能被放大。
春申君說:「一個人工作了廿多年,怎麼可能沒有疏漏?除非他什麼都不做。」就算這個人真的很完美,找不到任何工作、生活作風上的問題,也可以找些莫須有的罪名來揭發。他表示過去人們還可以在單位裡開鄧小平、胡錦濤玩笑,但現在大家都噤若寒蟬,辦公室裡的人都不敢開中南海高層玩笑,就算有人說了,也沒人敢接話。春申君說:「這不是因為大家喜歡中共,而是因為知道說了也沒有用,誰也不想被找麻煩。」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