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5月19日訊】美國是世界上唯一實施全球軍事戰略的國家。美軍把防禦線推到了遠離國土的最前沿,真正做到了禦敵於國門之外,還承擔了維護各區域穩定的責任,遏制區域性軍事衝突,並獲得了多數國家的認可。因此,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軍事盟友,也確保了全球戰略的實施,顯著放大了美軍的機動投放和作戰能力。當然,美軍自身首先具備最強大的實力,位於「全球火力」(Global Firepower)排行的第一名。
(接上篇)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不斷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平面上,成為美軍全球戰略的象徵。保持世界第一的海權,是現代美軍遵循的基本原則。美國海軍現役約33萬人,預備役約11萬人,當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軍,不但擁有最龐大的艦隊,還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以及3,500人的特種部隊——海豹部隊。
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包括航空母艦11艘,兩棲攻擊艦9艘,船塢登陸艦23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70艘,瀕海戰鬥艦21艘,潛艇68艘。美軍在全球的歷次主要軍事行動,海軍都是最大的參與者。
一、航空母艦
美國擁有尼米茲級航母10艘,最新的福特級航母1艘仍在系列測試中,1艘在建,1艘已簽約,1艘規劃中。根據輪換維護保養、大修周期安排,10~11艘航母可以滿足美軍常年全球部署。
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航母,是美國海軍第二代核動力航空母艦,平均成本約為85億美元,裝備4座升降機、4台蒸汽彈射器和4條攔阻索,最快時可每20秒彈射一架戰機。
航母裝備各型雷達、引導、電戰系統等;主武器是16或24枚海麻雀導彈,3或4座近迫密集陣快炮或滾體導彈(RIM-116),用於防空、導彈防禦。
航母搭載85~90架各類飛機,包括48~60架F/A-18大黃蜂攻擊機,最新的F-35C隱形戰機已開始配屬;4~6架EA-18G咆哮者電戰機;4~6架E-2C/D鷹眼空中預警機;其餘為各式反潛、搜救、特種任務直升機和運輸機。
F/A-18大黃蜂可攜帶的空對空導彈包括AIM-120先進中程導彈、AIM-7麻雀導彈、AIM-9響尾蛇導彈;可攜帶的反艦導彈包括AGM-158C遠程超音速導彈、AGM-84魚叉導彈;可攜帶的對地攻擊導彈包括AGM-158聯合距外導彈、AGM-154聯合戰區外武器、AGM-65小牛導彈、AGM-88反雷達導彈,以及各型炸彈,包括核彈。
最新的福特級航母採用了電磁彈射器等諸多新技術,和大量自動化設備,顯著減少了船員數量。
航母護航艦隊至少包括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1艘,伯克級驅逐艦2~3艘,維吉尼亞級或洛杉磯級攻擊潛艇2~3艘,構成完整的攻防體系。
2020年4月18日,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邦克山號(CG-52,右)和伯克級驅逐艦貝瑞號(DDG-52,左)在南中國海巡航。(美國海軍)
二、神盾艦
美軍的2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69艘伯克級驅逐艦,都裝備了神盾戰鬥系統,俗稱神盾艦。神盾作戰系統可以整合水面艦艇的全部反潛、反艦、防空、反導彈武器,根據戰情統一管理、作戰。神盾艦既可護衛航母,也可以獨立執行任務。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是航母護航艦隊的戰情指揮中心,本身也具備最強大的防空、反艦、反潛和反導彈能力。巡洋艦滿載排水量9,800噸,兩套Mark 41垂直發射系統,各擁有61個導彈發射管,總計122個導彈儲存和發射管,可攜帶戰斧對地巡航導彈、標準型地對空導彈、海麻雀地對空導彈和反潛制導火箭彈,另外配置了8枚魚叉反艦導彈。
伯克級驅逐艦噸位從早期的8,315噸至目前的9,800噸,同樣具備全面的反潛、反艦、防空、反導彈能力,配備了90~96個垂直導彈發射管,也裝備了各式導彈,並正在測試艦上鐳射武器。
朱瓦特級驅逐艦是美國最新開發的多功能隱形驅逐艦,排水量15,995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驅逐艦,安裝了更多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可能僅需147名船員,目前建造了3艘,1艘即將完成測試。
2020年10月20日,美國的兩棲攻擊艦美利堅號(LHA 6)與日本空中自衛隊的F-35 Lightning II戰機在太平洋聯合演練。(美國海軍)
三、兩棲攻擊艦
美軍現有兩棲攻擊艦美利堅級2艘,黃蜂級7艘,可使用大批直升機投放兵力;通長甲板還可搭載F-35B戰機,最多可搭載20架,變身輕航母。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排水量41,150噸,能運輸1,894名海軍陸戰隊員,還有氣墊登陸艇、機械化登陸艇、兩棲戰車、坦克、榴彈砲和其它支援車輛等。
艦載機標準組合為6架F-35B隱形戰機和其它各類直升機24架。攻擊組合為22架以上V-22魚鷹式傾轉旋翼直升機,可快速空中投放兵力。制海組合為20架F-35B隱形戰機和6架直升機。
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是美國最新型的兩棲攻擊艦,排水量45,693噸,未來可能還兼具船塢登陸艦功能。
美軍還有聖安東尼奧級兩棲船塢登陸艦11艘,排水量25,300噸,可裝載氣墊船、兩棲戰車、海軍陸戰隊員;還有惠德貝島級現役8艘;費裡級4艘。
2012年5月2日,第一艘自由級濱海戰鬥艦自由號(LCS-1,左)和獨立級濱海戰鬥艦獨立號(LCS- 2,右)在美國南加州海岸共同演習。(美國海軍)
四、瀕海戰鬥艦
自由級戰艦是美國21世紀開發的中小型瀕海戰鬥艦(littoral combat ship),著眼於未來分布式、快速作戰概念。戰艦排水量3,500噸,最高速度47節(87公裡/小時),採用隱身設計,使用了隱身塗料,擁有高度自動化的設備,核心船員僅40人,外加75人的專門任務組和航空人員。同樣裝備了防空、反艦導彈等,還有150千瓦的高能激光武器。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已服役10艘。
獨立級戰鬥艦是另一種濱海戰鬥艦,排水量3,104噸,採用了穩定的三體船設計,成為了速度約50節(93公裡/小時)的高速戰艦;同樣採用隱形結構設計,反潛、水雷、水面和特種戰任務模塊,可以快速轉換,實現了多功能化。
獨立級戰鬥艦主武器與自由級類似,目前服役11艘。獨立級戰鬥艦和自由級戰鬥艦,是美國海軍對新型海戰理念的探索。美軍也一直在開發無人艦和無人潛艇。
2020年2月12日,美國的俄亥俄州級彈道導彈潛艇緬因號(SSBN-741)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海岸附近試射了三叉戟II型(D5LE)導彈。(美國海軍)
五、潛艇
美國的潛艇均採用核動力,按功能分為戰略核潛艇和攻擊型潛艇。
1. 戰略核潛艇
俄亥俄級核潛艇是美國核打擊力量的主體,攜帶超過半數的美國現役核彈頭,總計建造了18艘。冷戰後,美國只保留了14艘,其餘4艘改裝成了攻擊型潛艇。
俄亥俄級潛艇排水量18,750噸,核反應堆在兩次大修之間可以工作約15年,每艘可配備24枚三叉戟型Ⅱ型導彈,每枚導彈可攜帶8至12枚核彈頭,當量47.5萬噸,射程超過12,000公裡,三叉戟導彈已經成功發射至少178次。
下一代的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正在規劃、開發中。
2. 攻擊型潛艇
維吉尼亞級潛艇是美國最新的攻擊型潛艇,主要用於海戰,19艘現役,在建9艘,預訂2艘。維吉尼亞級潛艇是第一個利用光子傳感器代替傳統潛望鏡的潛艇,S9G核反應堆核芯壽命估計為33年。潛艇具有不同類型的聲納陣列,用於全方位偵測敵方動向,自身卻能保持最佳的靜音效果。
維吉尼亞級潛艇排水量7,900~10,200噸,裝備12個導彈發射管和4個魚雷發射管,可攜帶戰斧對地攻擊導彈和魚叉反艦導彈,還也可搭載特種作戰部隊、無人水下載具。
洛杉磯級潛艇曾建造了62艘,目前還有28艘服役。維吉尼亞級潛艇正在逐步取代洛杉磯級潛艇。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洛杉磯級潛艇曾發射上百枚戰斧巡航導彈攻打伊拉克陸地軍事設施。
海狼級攻擊潛艇曾是洛杉磯級潛艇的繼任者,專門捕殺前蘇聯的核潛艇,當時造價高達30億美元,被認為是最安靜的核潛艇,冷戰後僅生產了3艘,就被較低成本的維吉尼亞級潛艇取代。海狼級潛艇裝有8個660毫米口徑魚雷管發射管,可攜帶多達50枚戰斧巡航導彈或魚叉導彈。
冷戰後,美國將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SSBN)改裝成了攻擊型潛艇(SSGN),每艘裝載高達154枚戰斧巡航導彈,也可搭載66名特種作戰人員。
2019年10月9日,美國海軍航空兵第5聯隊的各式艦載機飛躍裡根號航空母艦(CVN-76)上空。(美國海軍)
六大艦隊
美國海軍按全球地理位置劃分了六個艦隊區域,分別為第二、三、四、五、六、七艦隊;還有一個第十艦隊,也是美國艦隊網絡司令部,負責海軍作戰控制、協調,以及各種網絡、電子、信息作戰和太空領域情報等。
前置部署西太平洋的第七艦隊規模最大,通常擁有50~70艘各類水面戰艦和潛艇,約150架飛機,目前包括常駐日本基地的裡根號航母、機動部署的羅斯福號航母,10~14艘神盾艦,8~12艘潛艇,4艘兩棲登陸艦;除航母艦載機外,還包括16~20架陸基偵察機。
各艦隊也同時由相應戰區司令部協調、管轄,海軍的戰艦可隨時在不同艦隊、戰區之間互相調配。
小結
美國海軍是全球戰略的最大執行者,擁有的航母數量比其它國家的總和還多,通常前置部署2~3支航母艦隊,能夠隨時應對區域性軍事衝突。美軍艦隊可在全球軍事基地補給,也可在盟友港口或通過大量補給艦補給,確保了持續威懾和作戰能力。
美軍也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兩棲戰艦,為海軍陸戰隊的遠征隨時提供強有力的支援。美國海軍曾在二戰中贏得太平洋海戰和大西洋護航反潛戰,冷戰後更鮮有對手,美國海軍的實戰經驗和訓練科目一直被各國參照、模仿。
美國海軍擁有約3900架各式飛機,數量僅次於美國空軍和中、俄空軍,除航母艦載機外,還有岸置偵察機、反潛機、巡邏機等,構成了強大的空中情報、預警、控制、指揮和作戰體系,在全球熱點地區具備顯著優勢。
美軍的戰略核潛艇是美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中關鍵的一環,一直保持世界領先。
美軍已經瞄準未來海戰,成功探索了濱海戰鬥艦等分散式、小型化作戰模式,也在積極探索無人艦、無人機聯合作戰和鐳射武器等新領域。美國海軍將維持全球海權控制,繼續擔當美國全球戰略的主要執行者。(未完待續)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