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12日訊】說到包拯包青天,可謂是家喻戶曉,不過北宋另一位與包公齊名的剛正不阿的大臣趙抃(biàn),當下知曉的人恐怕不多了。他歷經宋朝三位皇帝,為政四十五年,官至副相,曾五任御史,他是中國歷史上以「鐵面御史」之譽載入《二十四史》的唯一一人。
初露才幹
趙抃,字閱道(一作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北宋詩人趙湘的孫子。年少時父母雙亡,由長兄趙振撫養成人。他為人至孝,母親早逝後,他曾在墓旁守孝三年。因生活貧苦,立事很早的他努力學習,並在景祐元年(1034年)考中進士,出任武安軍節度推官,即掌管司法的屬官。
在職期間,有人在朝廷大赦前偽造官府印章,在大赦後使用,司法主官認為當處以死刑,趙抃卻認為罪不當死,因為他「大赦前沒有使用,大赦後沒有製造」。主官對此表示認同,免了那人的死罪。
其後,趙抃先後任崇安、海陵、江原三縣知縣以及泗州通判,官聲都很好。當時濠州知州不按規定給士卒發放衣食等物,兵士揚言要兵變。知州害怕,太陽還未下山就緊閉城門不辦公。轉運使令趙抃代他處理此事,趙抃到濠州後,如平時一樣從容應對,安定了濠州兵士。
鐵面御史震京師
翰林學士曾公亮雖然不認識趙抃,但聽說他很有才幹,就推舉他任殿中侍御史。擔任這個負責彈劾百官的職務後,忠正剛直的趙抃,即便是權貴也敢於彈劾,因此名震京師,人稱「鐵面御史」。
如皇祐六年(1054年),宋仁宗張貴妃(追諡溫成皇後)病逝,劉沆以參知政事之職監辦喪事,等到他為相後,仍兼職監護喪事。趙抃認為如此一身多職十分不妥當,應當免去其兼職。
趙抃還在朝堂上諫言說,要區分君子和小人,「小人雖然過失小,也應努力清除;君子不幸有了過失,卻應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行。」
趙抃還在朝堂上諫言說,要區分君子和小人。圖為清 陳士倌《聖帝明王善端錄(宋元明).冊.宋仁宗一》。(公有領域)
入蜀為官 推中和之政
其後,趙抃請求出任浙江睦州知州,又遷任梓州路轉運使,再改任益州(今四川、重慶、雲南一帶)知州。蜀地地處偏僻百姓貧弱,一些官吏胡作非為,有的州郡甚至公開行賄。
趙抃到益州後,對官場行賄之風深惡痛絕,他公開表示「絕不隨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他率先以身作則,並採取舉措杜絕行賄,蜀地之風氣為之一變。
為了了解百姓疾苦,趙抃足跡踏遍益州。在一些貧窮的小鎮,老百姓有的一輩子都沒有見過朝廷命宮,見到趙抃來此,都非常高興,而那些奸猾的官吏也不得不收斂。
其後,他被召回京城做了幾年諫官,宋英宗即位後,趙抃加龍圖閣直學士,再度到蜀地任職,出任成都知府。他隨身攜帶的東西只有一琴一鶴,行裝極簡。之所以養鶴,是因為他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要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趙抃對名利的淡泊由此可見。
此次在蜀地,他推行仁政。如他之前任職蜀地時,對假借神鬼之說騙人的罪行予以嚴懲,但這一次,當抓到犯同樣罪行的人時,趙抃在查實他們並沒有什麼其它劣行時,便只懲治了首犯,其他人都予以釋放,並解釋說:「這不過是騙取酒食的把戲而已。」蜀人都很高興。
英宗曾對大臣說:「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
虔州為政嚴而不苛
趙抃也擔任過虔州知州。虔州在今天的江西境內,素以難以治理著稱。趙抃到任後,施政嚴厲而不苛刻。他將政令下達給各地縣令,並告誡他們可根據各地情況治理。縣令們很開心,因此爭相盡力治理所轄地區,人民安居樂業,各地監獄常常空無一人。
彼時,到廣東廣西兩地任職的官員一旦死於任上,多半無法歸葬,趙抃就造船百艘,並告知各郡守說:「官宦人家有無法回家的,都由我來幫助。」於是相繼有很多人來求助,趙抃都給他們船隻、盤纏。
於是相繼有很多人來求助,趙抃都給他們船隻、盤纏。示意圖,圖為清 王時翼《岳陽大觀軸》。(公有領域)
秉公執法
過了一段時間,仁宗又將趙抃召回京中,任其為侍御史知雜事,又改任度支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當時前任宰相賈昌朝在大名府(今河南境內)任郡守,趙抃按照規定要檢查他的府庫。賈昌朝派人告訴他以前的監司都沒有查過,恐怕沒有先例。趙抃回應說:「如果魏郡不查,其它郡就不會服氣。」依舊堅持檢查。這讓賈昌朝很不高興。
其後,仁宗下詔招募義勇鄉兵,大名府沒有招到足夠的人,官吏當被懲罰者有八百多人。趙抃奉旨督查此事,了解情況後,他據實上奏:「河朔地區連年豐收,所以應徵的人少,請陛下從寬處理,等到農閒時再說。」仁宗准奏,那些受罰的官吏也被免罪,後來在農閒時果然招到了足夠的義勇鄉兵。此時的賈昌朝才對趙抃心悅誠服。
反對變法
宋神宗即位後,再次任命趙抃在諫院任職,這時他已年近60歲。通常,近臣從成都回來都會擔負重任,必然去省府任職,不會再當御史。對於大臣們的困惑,神宗解釋說:「朕是想發揮他仗義直言的優點,是看重而不是小看他。」不久,又升趙抃為參知政事。趙抃感念神宗的知遇之恩,遇到朝政有任何不妥之處,總是上密折,神宗也經常親自回覆。
後因反對王安石的「青苗法」,趙抃請求辭官。神宗不捨得如此忠直的臣子,於是任命他為資政殿學士、杭州知府,又改任青州(今山東)知府。當時京東正趕上旱災、蝗災,青州麥田多,但蝗蟲飛到青州邊境,卻遇狂風阻遏,都落水被淹死。老天爺大概也在幫這位直臣。
在青州任職時,他常想:一個人入獄,可能會導致十個人無法工作,如果搞株連,更會波及無辜之人,而且監獄中夏天有濕氣,容易傳播疫疾;冬天容易使人凍傷。有的人因為小的罪過就被常年羈押,有人因為一點牽連導致喪命,而且有獄卒監吏向犯人索賄,尤為可恨。因此他經常令人查閱各地監獄記錄,以囚犯數目的多少來看有司是否賢明。如此一來,一年時間,郡、州、縣各級官吏沒有人敢隨便羈押一人了。宋朝大家邵雍每每稱讚這件善政。
當時京東正趕上旱災、蝗災,青州麥田多,但蝗蟲飛到青州邊境,卻遇狂風阻遏,都落水被淹死。示意圖,圖為宋 許迪《野蔬草蟲圖》局部。(公有領域)
再到成都任職與越州救災
過了一段時間,成都那邊出現了戍卒鬧事問題,神宗打算再次派趙抃前往蜀地,並與之商議。雖然此前從沒有過朝廷大員任職蜀地的先例,但趙抃卻答應了,以資政殿大學士身分再任成都知府,只是臨行前請神宗允許他便宜行事。
到了蜀地後,趙抃的治理方式較之前更為寬仁。一天,一名鬧事的軍隊卒長立在堂上受審,趙抃對他說:「我與你年齡相當,當年我單身匹馬入蜀,為天子鎮撫一方。你也應當清廉謹慎威嚴地統率士卒,等到戍邊期滿,還可以分到些餘財回家,這才是真正的為家人考慮。」卒長聽罷,深以為然,從此不再鬧事。很多人聽說後,也相互轉告,也不再鬧事,蜀郡出現一片太平景象。
劍州有人私自偽造僧人的度牒,被人以「企圖謀反」告到官府,趙抃沒有將案件交給司法官員審理,而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從輕處罰。誹謗者遂又誣告趙抃縱容叛黨,朝廷取來審案記錄查看,發現趙抃的判決都符合法律。
還有茂州少數民族在邊境搶掠後,害怕官府討伐,就請求投降,還綁了一個奴隸,打算殺死後歃血為盟。趙抃讓他們改用牲口之血,放了奴隸,眾人都歡呼聽命。
在蜀地太平後,趙抃上書告老還鄉,轉任越州(今浙江紹興)知府。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夏天,吳越之地發生了大旱災,旱災之後是大饑荒和疫病,死者過半。此時趙抃剛剛到任。他馬上開始全面調查。
深入了解了當地的情況後,最終得出全州孤兒、老人、疾病、體弱不能養活自己的共有21900餘人。由於官府的救濟糧有限,趙抃就向富人等廣泛募捐,加上僧眾的捐贈,「得粟四萬八千餘石」,供給災民。為了避免大規模聚集和流動導致疫病擴散,他還規定災民需到指定場所領取救濟物資,如果亂走將什麼也拿不到。
此外,趙抃還專門開設了隔離醫院,讓醫生和懂醫術的僧人專門負責照顧感染疾疫的百姓,還派人專門埋葬死者。為了解決災後百姓的生計問題,他下令讓百姓修城,使他們通過勞動得以餬口。趙抃日夜操勞,事必躬親,自己還拿出錢財給病患買藥和食物。
趙抃的一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生者得食,病者得醫,死者得葬。」宋朝大散文家曾鞏在《越州趙公救災記》中評價:「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時,其法足以傳後。」即趙抃救災之舉可做天下示範,其救災的諸多舉措亦足以傳給後人。
之後,趙抃又任杭州知府,以太子少保致仕,他的兒子趙屼被授為提舉兩浙常平倉,以便就近照顧趙抃的晚年生活。在此期間,趙抃得以遍遊江南名山大川。吳人都為有這樣一位官員感到自豪。
在此期間,趙抃得以遍遊江南名山大川。示意圖,圖為明袁耀山水四條屏《揚州四景之春台明月》局部。(公有領域)
每日向上天匯報
趙抃為人寬厚,生活上清靜無為,一生不置辦產業、不養歌伎,幫助家族兄弟之女十幾人和二十幾個孤女置辦嫁妝,其它撫恤孤寡貧寒之事不可勝數。其為政常因地制宜,猛寬不同,在虔州和成都期間的所為尤其為人稱道。神宗每次下詔給這兩地的主官,都要提到趙抃,要他們以其為榜樣。
趙抃才學亦出眾,工詩善書,和他同時代的蘇轍曾稱讚他「詩清新律切,筆跡勁麗,蕭然如其為人」。
更讓人稱奇的是,他每天晚上都要穿戴整齊,沐浴焚香後向上天匯報。當有人問他每天匯報何事時,趙忭笑著說:「無非是將自己白天做過的事一件件一樁樁地在心裡說上一遍,藉以檢點反思。倘若一個人連在那種場合都還不好意思啟口,那就必定做了什麼不該做的事,自己就需要警醒了!」
修佛有心得
趙抃誠信佛法,是雲門宗僧人法泉禪師的弟子。他曾寫過一首詩《和宿硤石寺下》,內中寫道:淮岸浮屠半倚天,山僧應已離塵緣。松關暮鎖無人跡,惟放鐘聲入畫船。詩作表達了他對出世的嚮往。
在他四十多歲的時候,一心奉佛,法泉禪師到他任職的衢州南禪寺駐錫,趙抃每天都去看望禪師,但是禪師從沒對他開示過一句。後來,趙抃到青州任職,也經常向重元禪師詢問佛法要義。在政事之餘,經常自己打坐。有一次,他在打坐的時候,忽然大雷炸響,他大為震驚,一下子悟道了。於是,作開悟偈一首:「默坐公堂虛隱幾,心源不動湛如水。一聲霹靂頂門開,喚起從前自家底。」這首偈被法泉禪師聽到後,笑著說:「趙悅道撞彩耳。」意思是說趙居士真是撞到彩頭了,開悟了。
元豐七年(1084),趙抃去世,享年77歲。臨終與其子趙屼訣別時,說話仍有條有理,其後安然去世。神宗聞訊後,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子少師,諡號「清獻」。
宰相韓琦曾稱趙抃說:「趙抃真是世人表率,我也趕不上。」
參考資料:
《宋史‧趙抃傳》
《越州趙公救災記》
《智囊全集》
《堯山堂外紀》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