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6月16日訊】中共在世界舞台上剛渡過一個倒楣週,除遭遇國際上在價值觀上的強烈譴責,中國國內也是安全事故頻發。
本週,西方世界的領導人將他們的目光轉向了中國。剛結束的七國集團(G7)峰會公報對中國(中共)進行了廣泛而強烈的譴責。
週日(6月13日)發布的「卡比斯灣宣言」共70條,其中三條直接點名中國(中共),包括新冠病毒溯源、人權侵犯、經貿行為、新疆以及台灣、東海和南海的局勢。
這次峰會的背景是美國總統拜登希望恢復並加強跨大西洋同盟關係,捍衛二戰以來美國領導的西方自由民主的國際秩序,並和盟友達成共識,統一戰線應對中國(中共)的挑戰。
拜登在週日的記者會上說,「中國(中共)必須開始在國際人權準則和透明度方面採取更負責任的行動。」
七國集團還宣布了一項為中低收入國家的基礎設施融資機制,稱為「建設更好的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旨在與中共的「一帶一路」倡議相抗衡。但是融資的範圍和來源仍不清楚。
「建設更好的世界」倡議幾乎就是拜登競選總統時的口號「建設更好」(Build Back Better)的翻版。
主持七國集團關於中國話題討論的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峰會後表示,領導人們同意「更加密切的」協調應對中國造成的挑戰,他呼籲採取統一的做法。
美參議院通過2500億針對中國的科技法案
其次,美國參議院6月8日通過了2500億美元的《美國創新和競爭法》(America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Act),意在通過加大對科技領域的投資來贏得與中國的競爭。
該法案以68票贊成、32票反對在參議院通過,反映了在對華問題上的兩黨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民主黨人發起的這項法案,投下反對票的共和黨人中是認為審議時間過短,質疑法案內容是否不夠充份應對中國挑戰。
《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是美國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上月通過的《無盡前沿法案》的替代法案,整合了之前的多個法律提案,被視為此前一攬子制華法案的集合體。
法案主要組成部份包括在美國本土投資芯片、大量撥款用於尖端科技研發,提升美國在關鍵領域跟中國競爭的能力。
侵略性中共極權迷信西方衰敗論
無論是七國集團峰會或者北約會議,如何對抗一個正在崛起的侵略性極權主義的中國成為其中的最重要的問題。
《商業內幕》報導說,目前所有跡象都表明,中國離一個開放的,甚至是遙遠的民主社會越來越遠。
「中國好戰行為的核心是許多中國共產黨黨內精英認為,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正處於衰落。」報導寫道。從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然後到歐洲債務危機,一直到世界對冠狀病毒大流行的處理都加深了中共領導人的這一印象。
中共認為,西方無法團結和統一全社會,去做一些為贏得未來而需要做的雄心勃勃的事情。但本週,西方向北京展示了這樣的跡象——當涉及到對抗一個不斷加強的極權主義力量時,情況可能並非如此。
欣裡奇基金會研究員、新加坡國立大學訪問高級研究員亞歷克斯-卡普裡(Alex Capri)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西方國家與中共治下的中國之間的「不可調和的價值觀分歧以及與中國(中共)重商主義和威權主義模式日益增長的摩擦將繼續推動兩極分化和競爭」。
他補充說,西方圍繞基礎設施建設、貿易和供應鏈網絡的「價值驅動」框架開始「明顯出現」。
卡普裡說:「圍繞隱私和言論自由的人權標準、公平的勞動標準和清潔的環境將有助於進一步疏遠北京。」
這種緊張關係已經在全球舞台上上演,許多西方公司面臨著在中國開展業務受限的壓力,因為他們既擔心觸碰到強迫勞動的紅線,當他們執行人權規則時又被中共煽動國內民眾抵制。
廣東核電廠洩漏 湖北十堰爆炸
就在七國集團峰會開幕前,中共還急忙跳過三讀、通過了一項反外國制裁的法律,象徵性的警告西方採取的任何反制措施都會遭到強烈報復。
除了國外形勢嚴峻,中國國內安全事件頻發。
CNN及多家媒體報導,由中國廣東核電集團(CGNPC)和國營的法國電力公司(EDF)合資建設和運營的中國廣東省台山核電廠出現惰氣外洩事故。
法國投資方在向美國能源部提交的一份技術求援報告中警告,該核電廠有可能發生「立即的輻射威脅」,而美國政府過去一週一直在研究討論這份報告以及台山核電廠的實際狀況。
據悉,法國公司在向美方提交的求援報告中透露,事故發生後,中共政府放寬輻射洩露的警戒標準,使之超過了法國標準,從而避免被迫關閉該核電廠。
湖北省十堰市週日發生燃氣爆炸案,導致25人死亡,而現場的搜救和清理工作仍在緊張進行中。
對中共政府來說,最糟糕的是,週日在湖北發生的爆炸將引發人們對2015年在天津發生的一系列爆炸案的回憶,這些爆炸造成110多人死亡,並引起人們嚴重質疑當局是否為保護中國公民做了足夠工作。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已經明確表示,重要的是「保持社會總體穩定,為黨的百年大慶創造良好氛圍」。
距離7月1日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慶祝活動還有幾週時間,北京不希望有任何工業事故給這個大日子蒙上陰影。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雲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