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大變身 誰胡說 哪八道

2021年07月02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7月02日訊】人們以「華麗變身」形容某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演繹中,有些典故變身後,失去了華麗的本來面貌。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胡說八道」形容一個人講話不著邊際,亂說一通。回溯源頭,「胡說八道」的根源和人們使用的意涵有很大差別。
單說一個胡字,用意廣泛。《說文》曰:「胡,牛顄垂也。」。《正字通》說:「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稱牛頷下的垂肉或鳥獸頷下的垂肉或皮囊為胡。在《儀禮·士冠禮》中有「眉壽萬年,永受胡福」的說法。 東漢鴻儒鄭玄註解:「胡,猶遐也,遠也。 遠,無窮。」胡福也就是無窮之福的意思。清朝段玉裁於《說文解字注》中加註:「胡,壽也。」長壽的老人,下頜「咽皮如雞胡也」,所以胡代指長壽。
除了這些,胡字還有其它意思。東漢時,泰山太守應劭輯錄了一部民俗著作《風俗通義》,其中說道:「胡者互也,言其被髮左衽,言語贄幣,事殊互也。」這裡的互是差錯、差異的意思。之所以稱為胡人,是因他們受到居住環境的限制,平常都是披散著頭髮,穿的衣袍前襟是向左側開,在左側繫帶子(正統漢服前襟是右衽,只有漢地逝者是穿左衽)。無論他們的語言,還是見面禮節,與中原漢人差異很大。
因此,對於來自西域的器物或人物,中原百姓多以「胡」字相稱,譬如胡樂、胡琴、胡僧、胡餅、胡姬、胡妝等。在不少詩句中,如「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王昌齡《出塞二首》),「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唐代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自從胡騎起煙塵,毛毳腥膻滿咸洛。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唐代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十二首》其五 法曲)等等,均是以「胡」表示西域的風俗民情和景觀。
至於「胡說」,字面意思是胡人說話。在漢地文獻中,有雷同的用法,如胡言。西漢焦贛編撰的《焦氏易林·乾卦》中的「胡言連蹇」「譯瘖且聾」,字面意思是:胡人說的話既笨拙又不順利;譯員像啞巴一樣不能開口譯說,又像聾子一樣聽不懂他們說什麼。這裡的胡言和胡說是一個意思,都是指胡人說話,不含有任何貶義。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是胡人說「八道」,而不是漢人?這八道是什麼意思?又是如何與胡人扯上了關係的呢?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其東傳路線經過了西域。佛教傳入中國之前,西域有很多僧人修習佛門,所以漢地稱其為「胡僧」。胡僧入華傳法,翻譯經卷,向漢人講授釋迦佛所說的「八正道」,即八種正行,也就是通向涅磐的八種正確方法。這是胡人說「八道」的版本之一。
人有生老病死,文化演繹也有類似現象。隨著文化的演變,「胡說」在語境中出現了不同的意思。南宋朱熹在《答石子重書》之八中說:「仁者其言也訒,蓋心存理著,自是不胡說耳。」這裡的胡說,就是瞎說的意思,沒有道理地亂講亂說。 類似的用法,在元朝雜劇也出現。雜劇家喬吉編寫的《玉蕭女兩世姻緣》第三折,寫到:「俺家裡酒色春無價,休胡說生香玉有瑕。」
西遊故事中,唐僧行至朱紫國,進入寶殿倒換官文,卻聽說他的徒兒要為國王治病。悟空來到寶殿,唐僧責罵他,你這個潑猴,也沒讀過醫書,連藥性也不知道,你怎麼就敢來治病?他聽說悟空還要懸絲診脈,更覺得可氣:「你那曾見《素問》、《難經》、《本草》、《脈訣》是甚般章句,怎生註解?就這等胡說亂道,會什麼懸絲診脈?」唐僧從沒見過悟空會治病,也沒見悟空鑽研過醫典,所以認為悟空在「胡說亂道」。他責備悟空根本就是信口開河,不計後果地亂講瞎說。
到了清末民初,胡的意思在方言中已被定義為胡言亂語,做事沒有規矩。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在《新方言·釋言》卷一中解釋說:「胡倭蠻四裔之國也。今謂行事無條理語言無倫次曰胡。」@*#
典故大變身 誰胡說 哪八道
元人畫《冬景戲嬰圖》,四名孩童相聚玩耍,一人騎羊,三人扮胡人相貌。(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br/>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李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