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國,經過三次西征,征服了中西亞廣大地區。成吉思汗曾將征服的土地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因此朮赤、察合台、窩闊台三支宗族稱為「西道諸王」。幼子拖雷則獲得其父的直接領地,即斡難河及客魯連河流域一帶蒙古本部的地方,後成為元朝的疆域。
其後,朮赤、察合台、窩闊台三支後裔分別建立了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拖雷系的旭烈兀,即忽必烈的三弟,建立了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汗,與中央是藩屬關係,直接向大汗負責。
到了忽必烈統治時期,中央對汗國的控制弱化,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走向獨立,但這些獨立的汗國依然尊奉元朝皇帝為大汗,稱之為「一切蒙古君主的君主」,承認元朝皇帝為其宗主,它們是元朝的「宗藩之國」。因此,這些汗國的汗即位需要得到元朝皇帝的認可,此外,他們與元朝相互間的使節來往不斷。
與欽察汗國的關係
成吉思汗時期,其長子朮赤被封於欽察、花剌子模及康裡國故地,包括今鹹海以西、裡海以北的頓河和伏爾加河一帶的欽察草原。由於朮赤比成吉思汗去世的早,這一封地歸其兒子拔都。1243年初,拔都到達伏爾加河下游地區,以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為首都,正式建立了欽察汗國,其領土範圍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多瑙河,南轄克裡木半島和北高加索。該汗國離蒙古的都城數萬裡,驛騎急行需二百餘日。因為拔都所駐的穹帳使用金頂,因此「欽察汗國」也稱為「金帳汗國」。
拔都與拖雷系交好,曾支持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承汗位。1255年拔都去世後,他的弟弟別兒哥成為欽察汗國可汗。1266年,別兒哥去世,拔都的孫子忙哥帖木兒即位,正式得到了忽必烈的冊封。1276年,蒙哥的第四子昔裡吉叛亂,把忽必烈的皇子那木罕、闊闊出扣為人質,原本要送給海都,但海都拒絕接受,昔裡吉就送到忙哥帖木兒處,忙哥帖木兒又送回給忽必烈。
1243年初,拔都到達伏爾加河下游地區,以薩萊城為首都,正式建立了欽察汗國。示意圖。(Pixabay)
與伊兒汗國的關係
窩闊台時期,曾派兵消滅了在波斯西部復國的花剌子模帝國,征服和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區,其後,谷兒只(格魯吉亞王國)、亞美尼亞、魯迷等國也先後歸附蒙古。窩闊台為此設置了管轄阿姆河以西波斯各省的行政機構,並派兵鎮守。1251年蒙哥汗即位後,置阿姆河等處行中書省,以阿兒渾為行省長官,設治於呼羅珊圖斯城(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1256年,蒙哥汗派弟弟旭烈兀西征,先後滅掉馬拶答爾(今伊朗馬贊德蘭省)諸山國,攻陷巴格達,滅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其後於1259年入侵敘利亞。
在敘利亞取得節節勝利之際,旭烈兀突然聽聞蒙哥汗駕崩的消息,他率兵返回波斯,建立了伊兒汗國,但留下將軍怯的不花繼續進攻。怯的不花軍隨後在密昔兒(埃及)援軍的反攻下被擊潰,蒙古所占敘利亞諸城盡失。
此時旭烈兀得知忽必烈已繼承大汗位,並與幼弟阿裡不哥發生了汗位之爭。他停止了東返,而是向雙方派出使者,表示擁護忽必烈為大汗,勸阿裡不哥放棄。忽必烈則下旨,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的波斯國土和該地蒙古、阿拉伯軍民劃歸旭烈兀統治。
旭烈兀的伊兒汗國,其領土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面包含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首都為蔑剌哈(今伊朗東阿塞拜疆省馬臘格),並命長子阿八哈統領汗國東部呼羅珊等省地。
1264年,忽必烈遣使臣冊封旭烈兀為伊兒汗,並給他增派三萬軍隊。第二年,旭烈兀去世,阿八哈嗣位,並遣使報喪,忽必烈派使者持詔立他為汗。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於大不裡士,以蔑剌哈為陪都。此後,忽必烈攻打南宋,就是向阿八哈征尋回回工匠,回回炮技術因而傳入中原。
阿八哈在位期間,與元朝一直保持著友好的藩屬關係。1282年,阿八哈去世,他的弟弟台古塔兒即位,因為他信奉伊斯蘭教,因此即位後不稱自己為「汗」,而改稱「蘇丹」,並下令所屬民眾一律信奉伊斯蘭教。由於元朝推行宗教自由,忽必烈並未干涉。但不願信奉伊斯蘭教的阿八哈的兒子阿魯渾在1284年聯合部分貴族,殺死了台古塔兒,並上報忽必烈。忽必烈命他繼承汗位,並授權臣不花為宰相。
可以說,欽察汗國與伊兒汗國雖然逐漸獨立,但仍然自認是元朝的「宗藩之國」,與元朝保持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繫,商人、教士與使節的往來更為頻繁,這兩個國家的一些城市也成為了東西方往來的交通樞紐。
而元朝以元上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驛路,連通了歐、亞、非三大洲之間的交通,著名的「草原絲綢之路」起點就是在元上都,每逢春天都會有大批商販從歐亞各地趕來,以各種奇貨異寶與元朝人士交易。在元朝的驛路上,往來著羅馬教宗使者、高麗國王、波斯、緬甸、尼泊爾使者及意大利商人、印度僧侶等,中華文明與歐亞的交流範圍空前擴大。
著名的「草原絲綢之路」起點就是在元上都。示意圖,圖為蒙古草原。(大紀元製圖)
從1240年到1340年的一百年間,是中國和歐洲可以直接接觸的最好機會,因為在此前後阿拉伯和土耳其人都多少阻礙了東西方的交流。
忽必烈時期與歐洲交往中,最為有名的人物當然是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他在元朝居住了十幾年,回到歐洲後撰寫了《馬可‧波羅行紀》,記述了他在中國各地包括西域、南海等地的見聞,其中講述了元初的政事、戰爭、宮廷祕聞、節日、遊獵等,尤其詳細記述了元大都的經濟文化民情風俗,以及西安、開封、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各大城市和商埠的繁榮景況。可以說,它第一次較全面地向歐洲人介紹了發達的中華文明,將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國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
《行紀》中的忽必烈
《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馬可的父親尼科洛和叔叔馬費奧曾經過欽察汗國,拜見了別兒哥汗,受到熱情款待,並在此停留一年,其後,跟隨旭烈兀的使臣前往大都拜見了忽必烈,受到禮遇。時間是在1266年。忽必烈向他們詢問了很多事情,比如他們的君主如何治理國土、如何斷決獄訟、如何進行戰爭、如何處理庶務,以及國內的貴族等級、教宗教會和社會風俗等。忽必烈聽了他們的講述後很高興,遂請他們偕同一名元朝使臣前往羅馬,忽必烈還給羅馬教宗寫了一封信,請教宗派人到元朝,介紹基督教和歐洲的文學藝術。大汗還賜給他們金牌,上面寫著:三人所過之地,當地必須供應所需之物,如馬匹和護衛等。
三人到了羅馬後,才知原來的教宗已去世,覆命需要等到新任教宗即位。在拿到新任教宗格烈果兒的信件後,波羅兄弟帶著尼科洛17歲的兒子馬可於1271年前往中國。他們從威尼斯乘船到黑海南岸登陸,然後從陸路輾轉於1275年抵達元上都,隨後又抵達大都,皆受到忽必烈的熱情款待。
馬可聰明伶俐,接受新事物很快,不僅很快熟習蒙古語,而且還對蒙文、蒙古人的戰術十分了解,也有一說是他也學會了漢語,這讓忽必烈十分喜歡他,封他做元朝的官,還讓他到各地出使。他先後到過現在的新疆、甘肅、內蒙古、山西、陝西、四川、雲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還出使過越南、緬甸、蘇門答臘。他因此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和見到許多比歐洲先進的文化成就。
馬可每到一處,總要詳細地考察當地的風俗、地理、人情。他完成使命後不僅奏報奉使之事,而且還向想了解各地風土人情的忽必烈講述途中見聞,忽必烈和左右大臣都誇他將來「必為博識大才之人」。
在馬可的眼中,偉大君主忽必烈的形象是這樣的:「大汗風度翩翩,看起來讓人心生好感」,「不長不短,中等身材,筋肉四肢配置適宜,面上朱白分明,眼黑鼻正」。他有四位正妻,皆稱為皇後。而忽必烈對王朝的治理以及對百姓的體恤,比如莊稼歉收時和災禍發生時,賑濟百姓,都給馬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年黃曆八月二十八日是忽必烈大汗的生日,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向大汗獻貢品,所有宗教徒也一起為大汗祈福。
《馬可‧波羅遊記》插圖:馬可‧波羅和忽必烈汗在大都的王廷。(公有領域)
《行紀》中的元都城之繁盛
在《馬可‧波羅行紀》中,描述了當時聞名於世的上都,「內有一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捨內皆塗金,繪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娛人心目。」「此宮有牆垣環之,廣袤十六哩,內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亦見有種種野獸,惟無猛獸,是蓋君主用以供給籠中海青、鷹隼之食者也。」英國詩人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1797年讀到《行紀》後,在其詩作《悠然神往》中如此寫道:「安樂的宮殿有倒影,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動;這兒能聽見和諧的音韻,來自那地泉和岩洞。」由宮殿、草原、森林、溪流構成的夢境中的上都,彼時在西方國家被稱作Xanadu,在英美的《韋伯英語大辭典》中被單獨列為詞條;歐洲天文學家還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顆衛星。幾百年來,Xanadu成為歐美人士描繪神祕美麗地方的形容詞,亦有宛如仙境之意。
《行紀》還描述了「廣大莊嚴」的汗八裡城,即大都貿易的發達和戶口的繁盛。在大都城內城外,有很多「華屋巨室」,居住著很多人,其中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外國人,他們或是來進貢的,或是來經商的。因此都城內來自世界的各種物品匯聚,這是世界其它城市所無法比擬的。僅絲一項,每日進入城中的就有上千車,每車近五百公斤,這意味著每日有差不多五十萬公斤的絲進入大都,這的確令人驚歎。
而當時被稱為「行在」的杭州,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商業興隆,有12種行業,每種行業有12000戶。
在馬可的筆下,元朝有著發達的工商業、繁華熱鬧的市集、華美廉價的絲綢錦緞,還有宏偉壯觀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驛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紙幣等等,這怎不讓人嚮往?
《馬可‧波羅遊記》抄本,第123—124章節。(公有領域)
波羅一家人返回歐洲
在中國待了十幾年後,馬可的父親和叔叔都很思念故鄉,因此向忽必烈請辭回國,但忽必烈非常喜愛馬可,所以沒有同意。恰好伊兒汗國汗阿魯渾遣使向忽必烈求娶蒙古公主闊闊真,使者見馬可三人是拉丁人,且熟悉印度海沿途情形,便請求忽必烈允許讓他們同行。忽必烈忍痛割愛,同意了這個請求。1292年,馬可和父親叔叔受忽必烈委託,從泉州出發經海路護送公主到伊兒汗國成婚。忽必烈還答應他們,在完成使命後,可以轉路回國。臨行前,忽必烈賜予他們兩面金牌,持此沿途可以得到諸多方便,還讓他們捎去給教宗、法國國王、英國國王、西班牙國王等國王的信件。
1295年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波羅一家人回到歐洲後,定居威尼斯。當地人很喜歡聽他們講述在東方的經歷。1296年,馬可‧波羅參加威尼斯與熱那亞之間的海戰被俘,在監獄中,他將在中國的經歷講給同獄的同伴、作家魯思梯謙,於是便有了馬可‧波羅口述、魯思梯謙記錄的《馬可‧波羅行記》。
該書剛一出版,就引起了轟動,幾個月後,就風靡整個意大利。1324年馬可‧波羅去世前,該書已被翻譯成多種歐洲文字,廣為流傳。迄今為止,《馬可‧波羅行記》已經有119種各種文字的版本。
西方研究馬可‧波羅的學者莫裡斯‧科利思(Maurice Collis)認為,這「不是一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於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的廣泛復興」。其同時也激發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掀起了「東方熱」,對以後新航路的開闢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它被視為「世界第一大奇書」。
馬可‧波羅對東方的介紹引起了西方人的熱情,歸根結底與忽必烈推動東西方友好往來、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世界各地之人來華是密不可分的。
參考資料:
《元史》
《忽必烈傳》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
《馬可波羅行記》
《成吉思汗忽必烈評傳》
點閱【忽必烈傳】系列文章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