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竹編大街榮景不復見 退休教師潛心自學

2021年08月18日環球直擊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08月18日訊】六十年前一直到1995年左右, 台灣雲林西螺埔心街上,家家戶戶都在做竹簍子,現在僅存八十歲的程秋宗,但已隱退。幸好國中退休教師張茹真,因緣際會愛上傳統竹編,從劈竹到完成價值新台幣三萬元以上的作品,只用二年時間,功夫了得。
花白的頭髮、粗糙充滿舊傷疤,而又伸不直的雙手,他是已經隱退的雲林西螺國寶級竹編大師程秋宗。六十年前西螺埔心街上,家家戶戶都在做竹製品,這榮景已完全消失了。
竹編工藝家 程秋宗:「(四十年前一天編幾個)一天五十個,五十個有啦,(一個幾塊工錢)十幾塊錢而已,不好啦,四十年前十幾塊就不錯了,那時候的工錢很少,(一個竹簍?)一天工資啦,現在沒銷路就沒做了,刺竹也沒人在賣了。」
民眾 程先生:「六十年前,整條路都在做竹編,因為那時候政府推動客廳即工廠,所以大家都拿藝術品回來加工,在家裡做很多客廳的工廠,家庭副業那時候很流行,因為時代關係竹編沒落,現在埔心都在種菜比較多。」
不過,國中退休教師張茹真,在因緣際會下迷上傳統竹藝,憑著國中所學的立體概念,加上網路搜尋,邊學邊摸索,做出來的作品,背在身上常常被詢價。
竹編愛好者 張茹真:「最難應該是劈竹,(一般人聽到劈竹就跑掉了,你怎麼反而留下來繼續學)所以我就買書回來,然後它有基本編法,哪一種哪一種要怎麼編,看圖就可以了,上面的文字日本文字也有夾雜我們的中文,所以看圖然後半猜,大概就ok。」
最難的風車編法、麻葉編法,加上內裡束口袋的後背包,精緻的竹籃,很難想像張茹真只用二年時間,就學起來了,並且融入拼布技法。
竹編愛好者 張茹真:「就是說我們從小學讀書啊,你那個數學立體幾何都有關連啦,所以我說就是那種物體結構什麼要清楚,你才有辦法自己去知道哪一個,不用每一個都要去問。」
因為材料很貴,工時又長,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竹製品被塑膠取代,現在的竹編走向時尚實用,但如同張茹真所言,前輩的職人精神,是留下來最好的無形資產。
新唐人亞太電視廖儷芬台灣雲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