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恆大違約與房地產放緩 衝擊地方財政

2021年10月19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1年10月19日訊】花旗經濟學家最新研究指出,能源短缺和恆大集團潛在的違約效應影響,將使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超過預期。與此同時,整體房地產景氣的放緩,使得地方政府財政受到嚴重波及。中國的經濟正在經歷多重因素夾擊。
恆大過去三個星期內連續三次錯過還債期限,中國其他房企,花樣年、新力控股也接連出現無法支付到期美元債務,加劇市場對中國房地產業債務違約現象蔓延的擔憂。
穆迪等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過去一段時間,調降了中國很多開發商的信用評級。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發言人巴裡(Doug Barry)告訴美國之音,中國公司可能一直面臨借貸的高利率,導致將來從海外獲得的投資資本更少,妨礙經濟發展。
中共國家統計局10月18號公布,今年第三季的GDP是4.9%,這是一年來最慢的經濟成長增速。今年前9個月,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增8.8%,創年內最低水平。
多項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以及中共地方政府、國營企業隱性債務高企,都令外界感到憂慮。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你知道地方政府的債務是多少嗎?有一個數字是47兆,一個數字是說53兆,算50兆好了,政府欠著債務是50兆,恆大財產只有2兆,恆大已經是這個樣子,還沒有說國有企業,國營企業的債還沒有說的。」
高盛上個月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地方政府融資平台(LGFV)作為不出現在政府資產負債表上的一種隱藏性債務,截至去年底,債務總額達到53萬億人民幣,超過國內生產毛額(GDP)一半以上。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分析,大陸地方政府財政主要依賴於出售土地,一旦面臨房地產景氣反轉,房價走低,不僅賣地收入減少,與房地產、城市建設相關的投資,也面臨回收困難。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過去的地方債大部分都是跟房地產綁在一起的,在投資的過程,地方政府投資的非常多,做一些基礎建設,或者做一些交通建設,所以,一旦房地產真的假設景氣往下滑,特別是這次恆大事件,引爆出整個中國房地產景氣不好的時候,其實,除了房企會受到影響之外,地方政府的財政可能也受到波及。」
今年9月底,傳出中共已向各省攤派指標,為接手恆大各地的債務做好準備,協助賣房,或透過地方債融資平台入股恆大,為恆大的債務做出擔保。
此舉,將使各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務黑洞擴大。
前廣州交通銀行理財師施華偉指出,中共地方政府收入來源銳減,部分城市政府已經發不出工資。
前廣州交通銀行理財師施華偉:「地方政府就連那個工資都開不齊了,那影響肯定是大,而且越來越嚴重了,因為你原來靠賣地來維持的,現在這塊收入沒有了,那你其他的經濟又不行了,經濟也在下行的情況下,其實真的是越來越困難了。」
10月15號,中共黨媒《求實》雜志刊發習近平的文章,從「共同富裕」的角度,調節並規範高收入者,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做好試點工作。
部分研究機構猜測,房地產稅試點可能針對房價上漲過快區域。有學者建議從浙江、深圳、海南開始試點。
施華偉認為,當局以「共同富裕」名義開徵房產稅,主要是政府缺錢了。
施華偉:「房地產稅這一塊兒可能是一塊很大的來源。一個房地產稅、一個是遺產稅,我覺得他可能很快要進行了吧。好像父母現在是6、70歲,7、80歲,假如房產是父母的名下的,現在你要過戶給兒女,或遺產給兒女,遺產稅、印花稅,名堂挺多的,就千分之五吧,那些都是一筆很可觀很可觀的收入來源。」
目前尚不清楚,房產稅稅收將歸中央或地方所有。黃世聰表示,無論中央和地方,過去財政皆被房地產所綁架,都在同一條船上。此輪房地產景氣走低,不可避免會對中國大陸形成巨大的壓力和影響。
採訪/駱亞 編輯/林岑心 後製/李沛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