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前世故事——九色鹿王

2022年05月27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5月27日訊】敦煌在塞外荒漠的小小綠洲上,以絲路重鎮、佛教聖地的獨特身分,延續著它的傳奇歷史與輝煌文明。特別是坐落於山谷斷崖上的石窟群,千百年來運用豔麗的色彩、壯觀的造型,向每一位過客講述著塵封的往事。此文要跟各位介紹在莫高窟中十分典型、跟佛陀有關的故事畫──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或許,你閱讀到一半,將會發現:原來這就是以前聽說過的九色鹿故事啊!
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藝術,從興起之初,便達到了一個教人歎為觀止的高峰。從內容和題材上來看,這一時期的敘事性壁畫以佛傳、佛本生、因緣故事等題材居多,展現了佛陀捨身普救眾生以及慈悲度化世人的神蹟等。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世人能夠更深刻地體悟到正信的力量與佛法的威德。

第257窟的「鹿王本生」 揭善惡有報與莫忘初心

敦煌石窟中,一圖一景、一圖多景的故事畫,借鑒了西域佛教藝術的表現形式。此外,還有一種場景更豐富、情節更複雜、形式更宏闊的大型橫幅故事畫,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連環畫」。魏晉以來,漢地也有了橫幅畫卷式的畫作,如《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皆是驚世傑作。
由於橫卷式的連環畫突破了單圖之局限性,能夠展現跌宕起伏的佛教神話,顯示優勢,逐漸成為畫匠熱衷的表現手法。橫幅畫卷也逐漸從一段式,發展成兩段式及三段式,形成更壯大規模、視覺方面的表現力也更顯強烈的大型故事組圖。
更特別的是,橫卷式的故事順序並非單一自左而右,而是表現出從兩端向中心的聚合式,在畫幅的中間揭示了故事的高潮或結局場景。最典型的以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故事畫莫屬。世人皆知,釋迦牟尼在成佛前,曾經多次降生為聖人賢者、仁禽祥獸,積累善行無數,最終修成正果。九色鹿則因為美麗的形象及仁愛的胸懷,成為了釋迦牟尼流傳甚廣的本生故事。
九色鹿又叫九色神鹿、鹿王,其鹿角潔白如雪,皮毛有多種奇妙的顏色組成。所謂的九色,並非真的是在指身上有九種顏色,而是指豐富多樣之意,表現鹿王的神聖與美好。
相傳,鹿王常常在恆河邊飲水,身邊有鳥獸作伴。有一天,鹿王在河邊散步,忽然聽到有人在呼救,原來是有人溺水了,鹿王立刻奮不顧身跳入河中,將人救起。溺水人跪在地上,感謝鹿王,並說為了感謝鹿王的救命之恩,他自己願意為奴為僕,終身侍奉在鹿王身邊。鹿王當下謝絕了他,只希望他保守祕密,切勿洩露自己的行蹤。
這個國家的王後有一夜夢見了美麗的九色鹿,醒來後就央求國王捕捉九色鹿,說自己要拿鹿皮做大衣、鹿角做拂柄。國王為了王後,只好拿出一半的國土和財產懸賞捕捉鹿王。溺水人見利忘義,將鹿王的救命之恩拋諸腦後,他隨後帶領著國王和軍隊來到恆河邊。鹿王發現後,即向國王訴說搭救告密者(溺水者)的經過,國王感動萬分,當下命令任何人都不得再傷害九色鹿。至於那位告密者慘遭惡報,身上長滿毒瘡,口中發出惡臭;王後則因為貪欲落空,且失去了國王寵愛,最終悲憤而逝。

石窟中的連環畫 再現鹿王傳奇

第257窟西壁中部的下段壁畫,就用連環畫的形式再現了鹿王傳奇。畫卷共分五個場景、八個情節:
左起是恆河邊的場景,表現鹿王在河邊散步時,有人落水呼救;鹿王入河馱著溺人上岸;溺人下跪謝恩,鹿王囑咐他為自己保密。
右起是王宮的場景,王後與國王並肩而坐,要求捕捉九色鹿;溺人見到懸賞告示後,見利忘義前來告密。再往右便到了郊外,溺人帶領國王和軍隊尋找九色鹿的蹤跡。
畫卷中段的上部,是鹿王安然熟睡的情景,烏鴉趕過來叫醒鹿王,提醒他趕緊逃離;下段則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局,也是占據畫作最中心、最醒目的位置,鹿王與溺人相遇,向國王訴說溺人背信棄義的經過,溺人則遭受惡報。
壁畫的主題與「話分兩頭」的情節布局相對應,展現畫匠非凡的匠心及他對佛法的理解。左邊是救人與慈悲,右邊是占有和貪欲,善惡兩種力量從兩端匯聚,在中心交鋒,最終善惡有報、邪不勝正,畫匠以巧妙形式傳達出十分深刻的寓意。
這幅畫在人物的表現方面同樣細膩而傳神。刻畫王後,讓她一條手臂搭在國王肩上,翹起一隻腳,盡顯嫵媚風情;展現鹿王與國王相遇的場面,豐潤健美的神鹿昂首挺立,自訴經歷,表現出尊貴與威嚴的一面,國王低眉頷首,靜靜聆聽,表現出了慚愧與關懷之情。畫匠光靠幾處細節的刻畫,就將人物的性格與心理躍然於丹青之上。
(轉自看中國/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