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燦然可觀的金文書法

2022年06月02日文化漫步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2年06月02日訊】金文,是指鑄刻在商、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而又稱為「銘文」或「鐘鼎文」,盛行於周朝。在挖掘出土的商周銅器上,銘文字數不等,從一個字到幾個字、幾十字、上百字,二三百字以上的也不少,諸如《散氏盤》350字,《小盂鼎》400字左右,《毛公鼎》共497字(或說499字)。宋代發現的齊靈公大臣叔弓(春秋時期魯國的大夫)所作的一件大鎛,銘文493字。還有出土的編鐘,其銘文由七個編鐘合成,全文長達501字。
金文的內容與當時的社會、尤其是當時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是研究商、周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重要史料,並一直被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們所重視,後來才漸漸擴展到鑄造、工藝、美術和書法等領域。
數量種類繁多的青銅器是研究金文書法藝術最原始、最重要的第一手實物資料。從出土的青銅器文字看,銘文中多有敬天明德的詞彙。如有名的重器《大盂鼎》雲:「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從王公貴族到黎庶百姓,都對上帝神祖懷著虔誠敬仰之心。而當時青銅器作為「禮器」「重器」存在,具有象徵性、精神性的意義,體現了莊重威嚴的氣質,書寫其上的金文也就獲得了「最莊重字體」的美名。
【書法漫談】燦然可觀的金文書法
大盂鼎銘文,圖片來自《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公有領域/維基百科)<br/>
商周時期人們生活中禮敬上帝、講究天人合一與重視道德修養,使得金文散發出渾厚、質樸的內在精神。加以在文字發展過程的早期階段,金文不僅保留了文字象形的圖畫性,同時體現了逐漸轉為簡單淨化的抽象線條和結構的演變過程。
同為契刻文字,甲骨文呈現出的字體筆畫尖細、圓角較少,其契刻又多作單刀,很難體現書寫系統和筆跡;金文鑄刻在銅器上、工藝程序複雜(有研究金文的專家認為是通過先用毛筆書寫,再行刻字鑄造而成),確能顯示出墨跡的原貌。金文成為書法藝術之祖,它比甲骨文契刻藝術更加成熟、更加豐富,更富有內涵,而且逐漸走向規範化。
縱觀金文書法發展歷程,無論從規模、數量,還是藝術價值,影響力都是前所未有的。從書法藝術角度來說,大致分為五期。
一、商代金文是初始期。商代社會,敬神崇祖,金文成為祭祀禮器中禱告神祖的文字。商代早中期金文一般一二字,多者四五字。如早期的《目爵》,中期的《天鼎》,較為簡略,風格如畫。至商代晚期金文平實古樸,如《戍嗣子鼎》30字,書體瘦硬,鐫刻清晰,雄偉挺拔。從中可以看到商代金文書法的流變和發展。
二、西周早期金文是典型期。此時社會、文化、藝術變革,金文書體從瘦硬風格中解脫出來,鑄造藝術有了重大突破。金文數字增多,出現了百字以上的長篇銘文,如《大盂鼎》縱列12行,共有119字。有名的禮器還有《令彝》、《麥尊》、《麥彝》等,其風格端莊雄奇,雍容華貴,結體圓渾,筆法厚重,多用肥筆。
三、西周中期金文是發展期。此時,銅器銘文向書寫方向發展,漸漸脫離了早期端嚴謹飭的特色,走向鼎盛。筆道柔和,風格質樸端莊,筆畫少波捺,兩端平齊似圓箸;或更加平和典雅,裝飾意味減弱,結構上更加方整,筆法趨向風格多元化;或結構鬆散,行款疏放,方圓兼施,錯落聳峙;或古奧典雅,字體樸實遒美,筆畫流暢。如下十二器最具代表性:《錄伯裁戜簋蓋》、《縣妃簋》、《靜簋》、《師虎簋》、《墻盤》、《元年師酉簋》、《衛盉》、《九年衛鼎》、《大師虘簋》、《即簋》、《元年師兌簋》、《大簋》。
四、西周晚期金文是成熟期。此時期金文的發展達到了高峰,書法藝術規範且創新,呈現了空前有序而燦爛的景象。最著名的銘文重器《毛公鼎》、《散氏盤》、《大盂鼎》、《虢季子白盤》被稱為四大國寶。有的雍容厚重,雄偉壯麗;有的柔美挺拔,工整娟秀;有的端莊質樸,遒勁疏朗;同中有異,各具特色,令收藏者愛不釋手。與此同時,《大克鼎》、《小克鼎》、《兮甲盤》、《師㝨簋》、《頌鼎》、《史頌鼎》、《羝伯簋》、《此簋》等器,也顯示了金文成熟時期的風格特徵,其字體均衡,筆畫圓勻,起筆、收筆、轉換皆圓筆為上,或藏或露,粗細不同,或方或圓,彎曲相向。風格迥異,形態變化豐富,各放異彩。
五、東周金文的流變期。東周時期,金文由於王室衰微,諸侯問鼎,爭霸稱雄,造就了金文銅器盛行,齊、楚、秦、晉、吳、越、宋等強國各自展示出百花綻放的光采。其銘文字體比西周時期的銘文稍短而多變化,顯現出才藝精美,渾厚剛毅。代表器皿有《邾公華鐘》等等。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別。此外,這時青銅器銘文出現了鳥蟲書,金文走向了裝飾化。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青銅器在社會中的地位逐浙下降,金文也逐漸衰落。秦始皇推行小篆為標準的統一文字。但從歷史性、學術性、藝術性的研究來看,從古至今對於金文的研究,從來沒有減斷過。
【書法漫談】燦然可觀的金文書法
金文意臨書法展品(劉錫銅 提供)<br/>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徐鍇的《說文解字繫傳》,實際上就是研究金文考釋。到了宋代,尤其是北宋,像劉敞、呂大臨、王厚之、歐陽修等,均有金文研究著作問世。清代金文研究者則更多,《說文古籀補》就是著名學者吳大澂的專著。民國進入了新的廣度和深度,著名的學者、書家有羅振玉、唐蘭、於省吾、容庚等。容庚編著的《金文編》成為金文權威的工具書,《殷周金文集成》收錄齊全,影響甚大。
從書法史的角度看,金文是燦爛輝煌的一篇。金文的載體是青銅器,一件青銅器能夠流芳千古,教化後人,且煥發出獨特的藝術魅力,一定與熔鑄藝人和書寫者有著直接的關係。不少有道德、有思想和慈善的古代藝人,把禮敬上帝的信仰和自身的道德修養熔鑄於金文鑄造藝術之中,從而使許多重器傑作凸顯出巨大的能量,使無數的後續書法藝術家受益無窮。這點尤其值得學者用心體會。@*#
(轉自大紀元/責任編輯: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