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爆雷已近?地方政府加速發債救中小銀行

2023年12月03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3年12月04日訊】隨著中國地方經濟違約風險的增加,地方政府斥資上千億人民幣,對現金短缺的中小型銀行進行資本重組。學者認為,這種集資規模對於數量眾多的地區性銀行,只是杯水車薪。
11月28日,河南省地方政府宣布計劃發行282億元人民幣的專項債券,以募集資金對26家當地中小銀行進行資本重組,包括19家農商行和7家農信社。
今年以來,大陸地方政府針對中小型銀行的專項債發行速度比往年都快。
截至9月份的累計發行額度已達到1523億元,接近2021年的全年發行量,也相當於去年全年630億元發行量的2.4倍。
涉及省份包括遼寧、甘肅、內蒙古、河南、黑龍江等地。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表示,中小銀行出現資本不足的風險和地方政府的干預密不可分。
黃大衛:「很多地方銀行為什麼會出現資不抵債或者準備金不足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由於行政命令或者是地方政府的干預,他們把大量資金借給地方政府或者借給地方政府指定的企業,所以這些資金1523億是遠遠不夠的。」
中小銀行在中國銀行業中的數量占比巨大。
據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2022年末的456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中,中小銀行數量占比達98.5%。
中共央行今年2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至2022年中國新增55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用於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
標準普爾估計,目前配額中還剩747億元。
黃大衛:「其實是中央政府批准的行為,而地方政府只是在中央的授意下去做。總體來看地方政府目前只是用擠牙膏的方式去儘量的去拯救中小銀行。當然這些拯救的話肯定會增加這些財政和金融方面失衡,也會讓地方的整體的債務越積越多。」
與國有銀行相比,數量眾多的區域中小銀行經營情況分化明顯,盈利能力不強,抗風險能力較低。
另外,中小銀行長期與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台高度綁定,承擔了較多隱性債務,不斷積蓄風險。
根據央行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評級結果,高風險銀行有346家,城商行、農合機構和村鎮銀行的數量占比超過95%。
標準普爾10月的報告估計,如果有2成的地區性銀行存在風險,需要2.2兆元人民幣才能解決資本短缺問題。
但近年來各地方政府已紛紛陷入債務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達到92兆人民幣,占經濟產出的76%,遠高於2019年的62.2%。
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表示,目前地方政府的債務規模已經難以為繼,擴大發債規模救助中小銀行的成本和難度也越來越高。
李恆青:「發債的前提是有人來買你的債。有錢的人或者普通老百姓,他已經不信任政府了。你的銀行儲蓄都不還給我,都不讓我取出來,然後你現在政府來賣債券,然後讓我去買,那更沒勁了,誰會相信?」
黃大衛認為,單一小銀行的倒閉可能對整體經濟影響有限,但如果發生陸續爆雷的現象將會導致金融和社會危機蔓延。
去年,河南鄭州就有多家村鎮銀行爆發金融醜聞,無法取款的儲戶不斷發起維權行動,但被中共當局鎮壓。
李恆青:「這些中小銀行,他們多數都是有官方的背景的。地方政府跟他們沆瀣一氣,他們都是利益捆綁在一起的,所以才會有這樣的結果。那都是血汗錢,都是一分一分從自己口袋裡,從自己嘴裡頭,從自己的房子裡頭摳出來的呀。小老百姓他要損失,那就是身家性命了,更何況現在不像過去,那時候賺錢還有機會。」
李恆青表示,單純的經濟手法難以去除中小銀行的風險,中共的手段只是空間換時間。但目前每況愈下的局面,能不能撐到遙遙無期的經濟復甦是個大大的問號。
編輯/李明飛 採訪/駱亞 後製/王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