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4日未解之謎

【未解之謎】人腹內藏著的另一個「大腦」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2月24日訊】大家好,我是扶搖,歡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謎。
道家歷來有「人體就是個小宇宙」的說法。然而,這個「小宇宙」其奧妙有多深,在現代科學的研究當中,卻是一個漫長而無止境的探索過程。
就如近年來,在營養學和醫學界談論越來越多的一個話題,有關「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的說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科學家對腸道微生物群落──腸道菌群,和神經系統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研究,這項研究也稱為「腸—腦軸研究」(Gut-Brain Axis),發現了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的溝通方式及其相互影響。
這包括:腸道微生物對健康的影響,尤其是對免疫系統的影響;腸道微生物與神經系統之間可以相互作用。例如,腸道微生物通過多種方式與神經系統進行通信,包括神經傳遞物質、活化免疫系統和產生代謝物等方式。

「腸道」被稱作「第二大腦」的來歷

從解剖學上人們不難看出,大腦是神經元密度最高的地方,尤其是在皮質區域,這是處理感知、思考和運動的主要區域,神經元的數量非常龐大。連接大腦和身體其它部位的關鍵通道、脊髓,也包含有大量的神經元,負責傳遞來自大腦的指令、接收感覺訊息。
另外,人體內還有一個神經元密度非常高的地方,那就是「腸道」。腸道的神經細胞數量僅次於大腦。科學研究發現,腸道是人體中唯一不受大腦控制可以自主運作的內臟器官,腸壁上遍布著很多神經元。
有意思的是,這些神經元組成了自主神經系統,用科學家的描述,其構成了一個獨立的「大腦」,它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一個分支,專門負責腸胃活動,可以獨立管理人體的消化系統。這也是「腸道」會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的原因之一。
其實,自古以來,人們一直相信腸道會與大腦相互作用影響健康,或帶來疾病。不過直到上個世紀,科學家才開始仔細研究這二者之間的關聯。
最早的是一位美國醫生拜倫‧羅賓遜(Byron Robinson),他在1907年出版了《腹部和盆骨中的大腦》(The Abdominal and Pelvic Brain)一書;同一時代,在1921年,英國生理學家約翰內斯‧蘭格利(Johannis Langley)醫生發現了內臟有神經叢,是他發明了「腸道神經系統」這個詞。
大約就在那個時代,科學家開始清楚地了解到腸道神經系統可以自主運作;就算把它和大腦的主要連接──迷走神經切斷,腸道神經系統依然能調控消化過程。
雖然科學家做出這些重大發現,但學界對「腸中大腦」的興趣一度衰落,直到1990年代,名為「神經胃腸學」(neurogastroenterology)得到興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解剖和細胞生物學系主任麥克爾‧格爾森(Michael Gershon)於1996年重提此話題,並引進肚子裡的「第二大腦」的概念。
固然消化系統與大腦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不同。大腦具有認知功能,學習記憶和高級的神經活動,以及調節情感的功能,這些都是消化系統所不具備的。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説腸胃是「第二大腦」的說法並不準確。
我們姑且不去探討這個名稱如何,讓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個獨立運作的「第二大腦」到底都做了些什麼?

獨立運作的「第二大腦」在做什麼?

科學家格爾森在他對當時這項新興學科──神經胃腸學的深入研究中發現,這個被稱之為「第二大腦」的傢伙,實際上是一個腸胃神經系統的總稱,它擁有大約一億個神經細胞,主管著人體的消化系統。
格爾森描述道,這個「第二大腦」就像一個圖書館一樣,儲存著身體對所有心理過程的反應,而且每當需要時,就能將這些訊息調出,並向大腦傳遞。它起著對胃部活動及消化過程的監控作用。
他還發現,這個「第二大腦」它能觀察食物特性、調節消化速度、加快或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其運作過程採取了大腦指揮四肢一樣的複雜的回饋方式,但又完全獨立於大腦之外。
我們現在知道,腸道神經系統不僅可以自主運作,還能影響大腦。 事實上,在迷走神經傳遞的訊號中,大約90%都並非來自「頭頂大腦」,而是來自「第二大腦」──腸道神經系統。
腸道還承擔著人體健康的多項功能,是人體最大的「排污廠、加油站、免疫器官」。
你是否注意到,當人的心情不好或感覺有壓力時,有些人就特別想吃高熱量的食物,特別是甜食。這種情緒和食慾之間的相關性的表現,研究發現,很大程度上是情緒使得腸道菌叢失調,腸道裡的菌叢組成發生了改變,導致對食物的選擇發生了變化。
所以你選擇吃某種食物的時候,可能不是你本身需要,你想吃,而是菌叢傳遞了一個錯誤的訊號給大腦,大腦控制你去吃這種食物。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胃腸道分泌的數十種荷爾蒙廣泛分布於胃腸道壁,參與不同功能的調節,與感覺密切相關的荷爾蒙有多巴胺和血清素。
多巴胺是影響人的心情好壞的關鍵物質。人的情緒低落,產生厭世、對事物失去興趣、提不起精神,多是體內多巴胺水平過低的表現。而血清素能讓人產生愉悅的情緒,當體內血清素不足時,人就會變得煩躁易怒,容易失去理智。
研究數據顯示,大腦分泌的血清素只占全身的5%,而95%的血清素卻是在腸道中合成的。
腸道這個消化系統對人的心理健康影響如此巨大,這也難怪一些科學家要冠以其「第二大腦」的稱謂了。

「第二大腦」還能感受抑鬱和悲傷情緒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人的情緒和腸道、這個「第二大腦」有著密切的關連。難怪人們說,人體最懂得情緒的地方,其實不是大腦,而是藏在肚子裡。你相信嗎?
中國古人在《內經》中有著這樣的記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換句話說,人的各種不好的情緒直接會影響到人體的不同器官,而這些不良情緒的產生又和「第二大腦」有關。人的七情六慾與人體的器官有著某種對應的關係,並且一種臟器的病變也會影響到其它的器官。
現代西方科學的研究,也慢慢地認識到這其中的關連。尤其在研究腸道系統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這個「第二大腦」的確能影響人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
「第二大腦」不僅具有記憶功能,也像大腦一樣有情緒反應。 而且和大腦相互聯繫,一個出了毛病,另一個也會受影響。例如,憂慮、消沉、急躁、腸易激綜合症(IBS);潰瘍和帕金森症,也都同時會體現在大腦與消化系統。醫生發現,25%服抗抑鬱藥患者有胃痛的病症;緊張反過來可刺激食道處的神經,導致有窒息的感覺,如此種種的表現。
科學家發現,在成長過程中歷經過生離死別等傷痛的人,長大後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胃腸疾病。比如,格爾森就曾發現,大約70%的慢性胃腸病患者,在兒童成長時期都經歷過父母離異、慢性疾病或父母去世等悲傷。
另外,「第二大腦」還會做夢。人在沉睡無夢時,胃腸器官進行柔和有節奏的波形運動;但做夢時,內臟開始出現激烈震顫。人如果吃得不好常常會做惡夢,而且許多腸胃功能失調的病人總是抱怨睡不好覺。
科學家目前利用「第二大腦」,採用生物回饋療法,使患者憑藉大腦的精神作用,加強自己的腸胃功能,獲得了顯著成效。
看來,人體的器官並不是哪個器官不行了,摘除掉就能解決問題的;一個器官出了問題,也會影響其它器官;一個器官的問題,也可能是其它器官的問題引起的。

保護好你的「第二大腦」同樣非常重要

伴隨科學家對腸道與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中,也讓人們對人體不同系統之間的關聯性有了更深層的理解。人體的各個組織、各個系統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密切合作,又可以各自獨立運作。人體真的很奧妙啊,是吧。
相信大家通過了解為什麼腸道被稱為是人的「第二大腦」,也明白了吃好、吃得健康,保護好自己的腸道系統的也是非常重要。與此同時,學會調解我們的情緒,時時保持一個祥和平靜的心態,同樣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重要手段。
我們也從中看到了,現代的科學再發達,也只是針對我們現在這個表面的物質空間的身體做研究。人體還有太多的奧祕等待著科學家和醫學研究工作者去探尋。
道家對於「人體就是個小宇宙」的說法,看來真的講得不玄。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說到這裡,《未解之謎》我是扶搖,我們下期再見。
《未解之謎》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李紅)

推薦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