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中毒案 台首次驗出米酵菌酸 檢約談胡姓廚師後請回

2024年03月29日社會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3月29日訊】檢警偵辦寶林茶室中毒事件,依食安法將負責人黎仿軒、王姓店長、胡姓代班廚師等3人列為被告偵辦,限制出境、出海。另外,法醫對2名死者解剖鑑定後,發現其中1名死者血液中檢出罕見米酵菌酸,這是台灣首次檢出這項毒素。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通報數持續增加,累計已有18例,其中2死、5重症。
在衛福部檢驗確認死者因「米酵菌酸」中毒身亡後,28日晚間,檢方指揮台北市警察局信義分局,依涉嫌人身分約談寶林茶室代班胡姓廚師到案,調查案發期間,烹煮食物的過程、並釐清食材來源。訊後將胡姓廚師,依食安法、過失致死等罪嫌送辦。檢察官複訊後,今天(29日)凌晨將胡男請回。
另外,檢察官會同法醫相驗後,昨天對2名死者解剖鑑定。衛生福利部昨晚召開記者會表示,解剖發現其中1名死者血液中檢出罕見米酵菌酸,這是台灣首次檢出這項毒素。
醫:避免重複加熱米或麵食
米酵菌酸無臭、無味,受到污染的食品,吃起來、聞起來都和正常食物無異,不像一般腐敗的食物入口即知,很難察覺;因此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建議大家,盡量避免攝取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多吃新鮮烹煮的食物為佳。
李建璋在臉書發文說明,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和仙人掌細菌的腸毒素(cereulide)都是粒線體毒素,粒線體是人體細胞能量的直接來源,粒線體急性損傷會造成猛爆性多器官衰竭,因此臨床上米酵菌酸和仙人掌細菌毒素症候群很難區辨,都有昏迷、肝、腎衰竭、休克、無發燒現象。
然而,李建璋指出,米酵菌酸比起仙人掌細菌毒更猛爆,所以當傳出死亡、重症的愈來愈多,米酵菌酸的機會就更大。即使是極少量的1.5毫克米酵菌酸也可能致命;過去爆發事件潛伏期範圍為0.3到16小時,30%至100%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迅速死亡。
李建璋說,這種食物中毒在中國大陸報告為主,而且都和發酵食物有關,台灣、日本、韓國從來沒有發生過;報告早期是偏鄉家庭自製發酵玉米粉過程汙染導致,近年則是木耳(3起)和濕粄條(5起)為主。但受污染的濕粄條在烹飪和食用過程中難觀察到異味、顏色和性質變化,所以很難提早察覺。
李建璋說,目前中國大陸傳出的報告都是自家製的發酵穀物產品導致,而工業化生產的穀物發酵產品尚未被發現導致中毒;但台灣商家一般應該不會自製粄條,若是工廠製造受污染就要源頭管制、擴大回收。並建議民眾短期內對於不是新鮮烹煮,而是重複加熱的米、麵主食應該都要小心避免。
李建璋說,確診米酵菌酸中毒的方法,是患者或是食物細菌培養陽性,或經蛋白質鑑定確定米酵菌酸存在。然而致死最大的原因是毒素,利用器官支持期待自我康復,是目前唯一可行。
(新唐人亞太電視 綜合報導/責任編輯:盧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