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5月11日訊】中國多條熱線高鐵突然宣布漲價20%至40%,上班族頓時一片哀鳴。有財經博主發文嘲諷,推高通脹並不能救經濟,也無法替大規模資源錯配帶來的惡果買單,只會造成惡性循環。
近日,中國鐵路12306官網發布四則調價公告,宣布武廣高鐵、滬杭客專、滬昆客專、杭甬客專這4條高鐵的動車組列車從6月15日起漲價。一二等座漲幅20%左右,商務座最高漲幅接近40%。國鐵集團聲稱,這是「市場化彈性定價」,今後將「建立靈活定價機制」,實行有升有降「差異化的折扣浮動策略」雲雲。
對此,財經博主「關不羽」發文嘲諷,「高鐵突然漲價,專家們想要的通脹來了······」
文章直言,國鐵集團2023年總營收1.25萬億元,稅後利潤33億元,「刷出了經營業績的歷史最高紀錄」,但其淨利潤率卻不到千分之三,然而即將到來的償債高峰和維護高峰都是「萬億級」的支出,那點稅後利潤「再加個0都不夠填牙縫」。而且高鐵的固定資產幾乎不具備市場流動性,沒有騰挪的空間。所以,漲價是必然的。
文章進一步指出,不僅是高鐵在漲價,與民生直接相關的燃氣也已經漲價,當初靠大基建帶飛的經濟,現在走到了算帳的下行區,「哪條『戰線』都很熱火朝天」。「經濟學家們心心念念的通脹終於要來了」。
作者接著批評一些經濟學家把物價指數(CPI)視作經濟表現「頭牌」的觀點,直言在中國要推高通脹很容易,因為上游的基礎產業幾乎全部由國有壟斷企業經營,「動個小指頭CPI就能嗖嗖竄」。但是這種表面數據的所謂「優化」,並不是真實經濟增長的活力體現,反而是「大規模資源錯配後的病徵表現」。
文中以高鐵為例指出,中國高鐵總裡程4萬公裡,具備盈利能力的還不到3000公裡。很多地方的高鐵站點根本無法堅持營運,一兩年後就關停了,甚至修完後就沒有啟用。通高鐵未能促進經濟增長,地方財政的投資也收不回,連維護基礎設施的錢都拿不出。所以,高鐵漲價並不是高鐵的真實市場需求增大了,而是投資回報率過低不得不漲。究其根本原因,是當初搞大基建的時候發生了嚴重的「資源錯配」,而現在就是到了要為此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文章分析,大規模的無效投資、負投資都是資源錯配,而資源錯配導致的現金流巨坑可以靠金融系統輸血遮掩一時,卻不能遮掩一世。當地方債到了極限,地方財政自顧不暇的時候,高鐵靠地方財政補的「暗虧」開始「顯化」,而國鐵集團千分之三的稅後利潤率遠遠不夠填坑,只能漲價。
如果只有高鐵一家是這樣的,那麼問題還不大。但是,前些年狂飆突進的大基建普遍如此,上游的漲價合力最終一定會推高CPI。但是這種「通脹」壓力並不是經濟增長動力,而是拉低真實經濟增長的成本壓力。
針對目前社會上「溫和通脹是經濟健康表現」的論調,文章強調,前提是要「通」,而不是只有「脹」。在經濟體系中存在大量資源錯配的情況下,人為推高CPI是很危險的。表現在微觀層面就是收入不漲物價漲。「反正兜裡就這仨瓜倆棗,各種基礎公共服務的成本增加了,只能省別的」。
具體來說就是,CPI上去了,民間消費和投資卻下來了;由於民間投資萎縮,經濟動力不足,又得擴大財政投資規模;可是「財政投資又投出一堆賺吆喝不賺錢的負資產,就堵得更厲害」。
文章最後批評有些經濟學家總是「在紙面上的經濟指標兜兜轉轉」,用足腦力和嘴力搞「贏學」,「今天是GDP、明天是CPI、後天是匯率,一直贏一直爽」。可是,「經濟體感的現實痛苦一直不爽。經濟學家應該反思,這些年都在瞎忙啥?」
(責任編輯: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