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英媒:恆大債務坑 制度差異下外資代價沉重

2024年07月21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7月22日訊】今年初,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被香港高等法院勒令清盤,香港法院的判決如何在大陸被認可和執行引發討論。有外媒日前刊發評論,指出中國樓市的興衰映射出中共政治、法律和金融體系與他國之間的深刻差異,外國投資人很可能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近日,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正在執行清盤的恆大,是對中國大陸司法體系、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願意接受香港法治的考驗,同時也是外國投資者的試金石。
按照法律程序,香港法院頒布清盤令後,恆大將由清盤人接管業務,並對資產評估變現和按順序償還債務,整個過程需要至少幾年時間。
不過,恆大幾乎所有資產都在中國大陸,涉及遍布280個城市的1300多個地產開發項目。
外界預計,香港委任的清盤人對恆大的大陸資產處理,將面臨法律障礙。
《紐約時報》認為,香港和大陸兩個司法管轄區的法院,將確定恆大債權人中的贏家和輸家,中共政府則可能利用法院阻止海外債權人索取大陸資產。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表示,過去中國公司經香港發行債券,給外界一種受香港法律保護的幻覺。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過去是由於香港作為中轉地,它是適用於普通法系的,大部分的這些債券是通過香港進行發行。而現在香港這幾年的變化之後,它已經很難維持一個像過去一樣遵從西方的法律體系,所以當西方的海外的這些債券持有者想去在中國境內通過這種社會主義特色法系去追討的話,的確是非常困難。」
另外,美元債券多數由專門在境外設立的離岸公司出售給國際投資者,籌集的資金以對子公司股權投資的形式匯入國內,再依靠子公司的股權股息來履行外債義務。
這種離岸架構,被認為是北京限制海外直接投資的情況下,很多房企採用的默認手法。
據大陸媒體披露,恆大離岸公司在發債期間持有的境內資產,在發布發債報告後就開始被剝離。
恆大暴雷後,更是在2020年後集中轉移了大量境內資產到恆大地產旗下,脫離為美元債提供擔保的離岸公司。部分資產即使沒有被轉移,也已在境內通過質押等方式重複融資。
國際質押登記沒有中國法律保障,只能通過維好協議(keepwell deed)在道德上進行約束。即便境內資產被國內債權人分割殆盡,美債投資人也毫無辦法。
《金融時報》的評論稱,外國投資人在中國大陸的政治、法律和金融體系中幾乎沒有追索權,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
黃大衛:「這些轉移資產的做法應該是在他們出現經濟危機之後,他們進行一個重複抵押重複貸款的情況,這個情況估計在目前陷入債務危機的公司裡面是普遍存在,因為這些離岸公司本身的監管是非常困難的。」
黃大衛還表示,近年來的地產美元債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被中資購買,他們只不過是通過離岸公司和香港披上了國際資本的外衣。
這也意味著,遭受巨額損失的不止是境外投資人,還包括大量中資機構和公司。
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指出,對於中國房地產泡沫造成的經濟和財富損失,中共當局難辭其咎。
旅美經濟學者李恆青:「因為開發跟土地相關的稅收,那是中國政府賴以生存的一個最大的稅收來源,很多的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財政。 這個泡沫不是說像恆大這種房地產開發商就能夠吹出來的,這個泡沫實際上是中國政府參與做的。所以才造成了現在的巨大的泡沫破裂以後,巨大的經濟滑坡和巨大的財富損失。」
今年3月,中共證監會對恆大境內地產業務主體恆大地產,公開定性為財務造假、債券欺詐發行和信息披露違法,並開出了近42億元的罰單。
集團董事長許家印,也被罰款4700萬元和終身證券市場禁入。
編輯/李明飛 採訪/駱亞 後製/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