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2月05日訊】為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危地馬拉兩個城市的民眾,每年11月1日會施放「巨型風箏」(Barriletes Gigantes)。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2月4日宣布,這項傳統製作技術,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危地馬拉沙卡德貝格(Sacatepequez)省的孫潘戈市(Sumpango),和聖地牙哥(Santiago)兩個城市的民眾,在每年11月1日危地馬拉的「亡靈節」期間(類似台灣的清明節),會在公墓旁施放「巨型風箏」,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指引亡靈回家的路,並且象徵驅趕惡靈。
2014年11月1日,危地馬拉市以西約48公裡的沙卡德貝格省孫潘戈市,人們在「亡靈節」期間與巨型風箏聚集在一起。 (JOHAN ORDONEZ/AFP via Getty Images)
施放風箏這項傳統已經延續上百年,現在孫潘戈市和聖地牙哥在「亡靈節」也會同時舉辦「風箏嘉年華」,成為危地馬拉文化和觀光旅遊的特色之一。
用於展覽的「巨型風箏」大多為圓形,直徑約20公尺左右,重達數百公斤,採全手工打造過程繁複,工期大約在6個月。製作時使用紙類,竹子和布料作為五彩繽紛的裝飾,展覽時直立擺放相當壯觀。另一種可以用來放飛的風箏尺寸較小,直徑大約在2至6公尺左右,施放時也須要多人共同撐起,才能順利升空。
危地馬拉政府在2021年底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巨型風箏」的製作技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近三年的努力終於成真。
(責任編輯:程以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