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韓國戒嚴令引爆民怨 病根竟是中國

2024年12月12日國際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12月12日訊】韓國近十年來經濟出現的產業競爭力衰退、財閥壟斷、年輕人低薪甚至失業等環環相扣的病徵,以致蓄積的民怨因總統尹錫悅的一道戒嚴令而徹底爆發。台灣商業雜誌《今周刊》最近一期的封面故事分析報導稱,這些病徵的根源竟與中國有關。
據統計,韓國2023年對中國貿易出現180億美元逆差,這是自1992年與中共建交以來在對中貿易上首度出現赤字。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對此評論:「韓國『過於安逸』地倚賴中國市場。」
《今周刊》報導說,韓國出口對象高度集中於中國,從2010年後已長期佔比25%左右;至2023年中國成為韓國最大出口國。而韓國第2大出口夥伴美國的佔比僅13%左右。
另一方面,當年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上路後,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等多家機構認定,此案一簽,韓國對中國的出口每年可節稅54億美元,競爭力勢必大增。
但是,現在回過頭看看,韓國財團原本占優勢的眾多產業都面臨來自中國的巨大競爭。
據大紀元新聞網引述韓亞金融經營研究所的報告報導,今年第一季中韓兩國在半導體、汽車、電池、造船、鋼鐵等主要競爭品種中,中國出口的單價只是韓國產品的30%至70%。中國的低價出口攻勢,不可避免地削弱韓國的出口競爭力。
再者,韓國30大財閥,去年營收約占韓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的77%。而最具國際知名度的三星過去一年之間,市值跌掉25%,不到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的三分之一。
《今周刊》分析,拖垮三星的核心因素依舊脫離不了「中國病」。中國有很多產業都與三星正面競爭,例如手機、面板、記憶體等。
報導提到,當財閥主宰著國家經濟時,大企業的欲振乏力,自然從根部侵蝕著韓國的競爭力。
韓國有99%公司行號屬於中小企業、雇用全國8成以上就業者。但這些小公司往往也活在財閥陰影下,導致營運利潤受到牽制,通常無法提供員工優渥的薪資待遇。
有時剛畢業的新鮮人起薪甚至只有大財閥上班族的一半,因此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雇主長期面臨人手不足困境,員工則只能忍受低薪。
台灣與韓國在經濟上有相似的發展軌跡,產業上也常存在競爭關係。文章最後提醒台灣,韓國戒嚴風暴的啟示之一是:在經貿政策上不應短視近利、不過度依賴特定市場。數據表明,台灣當前出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仍高達三成,比韓國還高。
(記者楊采華報導/責任編輯: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