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1月10日訊】中國經濟過去幾季都沒有達到成長預期,處於通縮狀態,零售銷售額和進口額低於工業產出和出口額。為了擴大內需,提振消費,中共當局再次宣布以舊換新補貼的家電產品。當局雖然沒有提及補貼總金額,目前已知撥款810億元人民幣支持2025年的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不過專家認為,根本性結構沒有改變,靠補貼只是短利,長期是累積更大風險。
中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布《關於2025年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通知》實施手機等數位產品購新補貼。政策一出,隨即在社群平台掀起討論熱潮。
發改委宣稱要擴大實施「兩新」工作。所謂的「兩新」包括對耐用品的補貼計劃,包括汽車、家電以新換舊,或是以折扣購買新品的計劃,其次是企業大規模設備升級計劃。今年還將手機納入以舊換新補貼範圍,單件價格超過人民幣6000元的手機補貼15%,每件補貼不超過500元。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消費補貼的短期效果非常有限,而且從根本上來說,不但不能解決中國整體的經濟問題,而且這些錢最終還是變成債務,變成長期的負擔,不但沒解決問題,市場很快飽和,之後又變成新的產能過剩,電冰箱,工業垃圾的電動車,最終結果變成市場的供需失衡,供過於求,最終導致下一次的危機。」
由於經濟低迷與普遍的消費降級,中國民眾在疫情結束後,汰換個人消費產品的意願大幅降低,就算推出「兩新」補貼,汽車銷售持還是續衰退。
黃大衛:「以舊換新的過程中,首先第一個也結合中國的官僚體制貪腐情況,裡邊出現一些挪用資金,虛報,造假情況可能會層出不窮,尤其是像電動車、電器裡面,電動車尤其嚴重。中國有捐了400多500多家車企,現在就剩下40多家。這些車企為什麼能夠發展呢?因為成立之後就可以向政府拿一些所謂的以舊換新、促進消費的補助,各種補貼、津貼,政府的資金,也有銀行一些便利的信貸,最後結果捲了錢就跑了。」
中共發改委聲稱,由於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國家經濟面臨許多新困難及挑戰,將強化政策統籌協調。不僅「大力」提振消費,還要「全方位」擴大內需。不過,專家認為,根本性結構沒有改變,靠補貼只是短利。
黃大衛:「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並不是耐用消費品的需求不足,而是現在收入銳減,失業率高起,民營企業生存艱難,所以才導致消費信心低迷。所以你會看到消費低迷,需求不足只是個表象,根本原因是經濟環境惡化,和一般老百姓生活的困境。」
統一投顧首席經濟學家呂政道:「因為結構的問題你沒有改變,所以它現在大概基本上只是一個,應該說是用時間來換取一些空間。就是在這一段結構性問題還沒有辦法得到比較好的改善之前,就先暫時用補貼的政策方式去做一些刺激。」
擴大補貼政策的資金哪裡來?中共發改委表示,將大幅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規模外。
呂政道:「內需的強度不足,所以就會影響到整個企業端的一些盈利,那當然企業端的盈利不好就影響到企業投資的意願,現在政府在做的,就是需求先起來,然後去帶動這些企業的盈利增長,然後再到整個投資或是就業市場的改善,這個是目前我看大概是中共政府試圖要去做的方式。短期會有效,不過當然最核心的問題,其實還是要處理的是結構性問題,因為你不可能一直舉債,最終你其實還是要解決的是,現在中國的就業市場就是比較差,就業市場不好,民眾的收入看起來就是前景也不好。」
《華爾街日報》認為,擴大消費補貼促進支出,潛在關稅風險或威脅出口。
黃大衛:「很多人誤以為消費是中國經濟的其中一個引擎,靠消費、投資和出口,但其實長期來我們看到,出口才是真正拉動中國GDP的核心。中國的改革開放這40年來我們看到,出口市場大幅增長才會拉動消費和投資,消費只是說大家能賺到錢,整個國民收入增加是一個表象,而不是動因,所以本末倒置。」
雖然新政策聚焦於擴大內需,但家電概念股指數還在下跌,反映投資者對於相關政策的前景還是有疑慮。
編輯/黃億美 採訪/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