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02日訊】在高雄美濃及屏東裡港的幾個社區,居住著來自滇緬邊境的少數民族後裔,每逢過年,社區的婆婆媽媽都會自己醃製滇緬風味的臘肉和香腸,是最幸福的過年味道。
將切好的黑豬肉絲,淋上由香料及高粱酒混合的醬料,浸泡幾個小後再灌成香腸,不論乾煎或是蒸烤,都很好吃。
屏東信國社區第二代居民鄧惠芬:「醃了差不多將近2個小時3個小時,我們才去灌(香腸),灌好之後我們就曬,曬的話,我們要曬兩天半,因為你要時間,大概是2天半至3天時間,那個香腸會比較Q、比較好吃。」
來自美濃的黑豬五花肉,切成5公分大的肉條,再用天然香料磨成的粉醃製,曝曬後,滇緬風味的臘肉就完成了。
鄧惠芬:「高粱酒醃過之後,現在我們用那個鹽塗上去,還有那個草果粉、花椒,還有八角醃好了,等一下我再放在袋子裡面,放在冰箱,明天再拿出來這邊給它穿頭,這樣直接掛起來就可以吊,曬個一個星期。」
滇緬料理常運用大量天然辛香植物提味,在地人總是說,「沒有香草,就做不出家鄉味」,因此,家家戶戶庭院都會種一些香草植物,這些都是滇緬菜不可或缺的靈魂,過年過節能吃到傳統家鄉味,也讓在台的後裔族人能傳承年味。
鄧惠芬:「這個臘肉可以炒蒜苗、直接蒸來吃都很OK,因為過年的年節,我們外省人一定少不了這些臘肉、香腸、燻肉,所以這就是我們的過年的美食,算美食,以前小時候很窮,能吃到這些臘肉、香腸是很幸福的事。」
屏東信國社區第三代居民鍾沛辰:「小時候我們吃阿婆做的吃到大,可是阿婆他們比較早離開,其實有些東西真的都是失傳了,找不到那個味道,所以就是媽媽會做,其他的阿姨也會做,所以自然而然就想說這味道我們可能以後吃不到了,一定要把它保留下來。」
每逢黃曆過年,子女從外地返鄉,老一輩的婆婆媽媽都會忙著烹煮傳統年菜,家鄉的味道或許在每個人心中都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能帶來屬於自家的溫暖和幸福年味。
新唐人亞太電視林美華、李涓榕台灣屏東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