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國煉油業陷困境 關閉潮正蔓延

2025年02月11日中國禁聞新聞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5年02月12日訊】隨著電動車普及、經濟增速放緩以及燃料需求的疲弱,中國的煉油廠在產能、利潤受擠壓下,正面臨著可能倒閉的風險。中國是全球最大原油進口國,去年山東有三家煉油廠宣布破產,評論認為,預計今年會更惡化。
中國經濟增長持續放緩,加上美國對伊朗、俄羅斯的制裁,2025年中國地方煉油廠正處於營運困境。
根據《彭博社》報導,在中國超過5分之1的煉油業務,由規模較小的私人企業負責,多數位於山東地區。這些被稱為「茶壺」的地方小型煉油廠,產能利用率僅剩55%或更低,未來恐再進一步縮減產能或關閉工廠。
大紀元專欄作家王赫:「中國的三桶油,就是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它們是國家支持的,是央企。那個地方,像那個煉油廠,沒法子跟它們競爭,它們是全產業鏈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經濟形勢不好,它們是首先打擊的對象。」
中國因為電動車興起,汽油、柴油等燃料需求持續萎縮,加上地方政府財政吃緊,不願再提供煉油廠稅務優惠,以及對俄羅斯與伊朗等受制裁原油的管制趨嚴,切斷廉價石油的供應,「茶壺」煉油廠的處境雪上加霜。
王赫:「石化行業它是個規模產業,規模越大,它的效益越好,而且石化這個行業,它跟那個原油價格密切相關的。如果是國際上那個原油價格很低的話,那麼它來煉油,它的利潤空間就比較大。但是,國際原油價格一低的話,我們國內的石油開採成本就很高,那麼很多石油那個鑽探就要停止了。所以前些年國際石油價格很低的時候,特別是美國搞了頁岩油革命的時候,對中國的石油工業打擊是非常大的。」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進一步放緩,內需疲軟,特別是在工業用油和交通燃料領域,直接導致成品油的需求萎縮。地煉產品主要面向的是國內市場,需求減少使這些企業的銷售空間受到壓縮,進一步打擊它的營業能力。」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副教授孫國祥表示,四家中國的大型民營煉油廠已經佔據中國煉油產能的10%,再加上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小型地煉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對外還有國際因素的關係。
孫國祥:「美國對俄羅斯和伊朗的制裁,限制了中國從這兩個國家進口廉價原油。地煉企業高度依賴俄羅斯和伊朗的低價原油,供應中斷,導致進口成本增加,直接壓縮它的營業能力。隨著俄烏戰爭和國際制裁導致供應鏈緊張,全球原油價格上漲,加重了地煉企業成本的壓力。」
去年9月,華星石油化工集團與正和集團兩個山東地方煉廠被法院宣布破產清算。根據公開資料,華星石油化工與正和集團都是中國化工下屬企業,其中華星石油化工擁有資產116億元,職工1400多名。
孫國祥:「中國地方煉油廠面臨的困境,揭示了能源結構轉型,和國際地緣政治對傳統行業帶來的巨大挑戰。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對中國整體經濟的影響,那也就是對勞動力市場的挑戰。地煉企業的破產可能導致大規模的勞動力失業,以華星石油化工為例,其破產涉及1400多名員工,這種情況在煉油行業整體收縮中,可能更為普遍。」
彭博社指出,「茶壺煉廠」依賴廉價的伊朗原油,約占伊朗出口的90%。但自美國2024年10月擴大對從伊朗到中國運輸原油的「暗船」制裁以來,供應減少且價格上漲。
王赫:「國際石油價格對那個整個中國那個石化行業的打擊是很大的,它的價格一浮動。所以現在是一個國際石油價格的問題,一個是國內消費的問題。他們基本上沒有什麼優勢,地方石化產品。過去是靠地方支持,他們還有一定的生存空間,現在各地方都難保了。所以整個行業要進行什麼?過去有了央企,讓出來那麼一點點空間,現在恐怕要完全消失了。」
不僅地煉企業,連大型國有煉廠也在關閉之列。中國石油位於大連的煉油廠宣布永久停產。中化集團旗下三家煉油廠停止運營。
編輯/黃億美 採訪/易如 後製/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