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5年10月12日讯】【艺海漫游】(101)木雕圣手-李松林:百年纪念展,缅怀大师与木雕的一世情缘。
李松林百年纪念展,是为了纪念1907年出生、1998年去世的木雕大师李松林,李松林和木雕结了一生一世的情缘,用七十几年的时光专心致力在木雕创作上,留下的作品之多、之精美,在台湾木雕界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闻名全台的鹿港小镇,俗称“二鹿”,是清朝时期曾经交易繁荣的第二大港埠,如今虽然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但民风保守、对传统文化的保留相当完整,相对的当地人对于工艺品的鉴赏力也非常的高;早期的一些富商仕绅对于精致木器大量的需求,培育出像李家这样做工细致的木雕世家。
从七十五岁到九十岁,他都一直持续在他的创作,一直持续工作到九十岁,那九十三岁那时候才走的,所以那经过这几年,我们把老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汇整起来,包括他的一些画稿,把它整理起来,老先生一百岁的这个阶段,就做一个展示,同时做一个纪念性的一个展览。在七十几年的木雕生涯中展现惊人的创造力,展场中各具古朴典雅、饶富意趣的作品,都是七十五岁以后才开始雕凿的,一刀一凿的纹理中渗透出他强韧的生命力。他生长在一个雕刻世家,从开台的祖先就是做木雕和木作这方面的工作,是从福建永春地方渡到台湾来的,那来的时候就定居在鹿港。整个我们这个世家是有木作跟雕刻两项的工艺,结合在这个家庭里面,他小的时候刚开始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亲做一点木作,那他从十三岁的时候,就学习雕刻。那在这成长过程当中,他非常非常的努力,不管是在雕刻方面,或者绘画方面都会涉猎到,那一开始他学了一个段落就出师了,那一出师就可以,带着其他的师傅工作,他的天份蛮高的,他在这个段落一开始,差不多十六岁,就已经等于是出师了。四十五岁以前大部份都是做很多庙宇的东西,在七十岁、六十岁以前呢,零碎的东西,包括是天主教的作品,他们的祭桌、祭台、还有神轿,直接庙里结构的东西就比较少一点,到了七十五岁都是自主的。因为七十岁以前的作品有的在庙宇里、有的被个人收藏,像日月潭慈恩塔的匾额就是李松林的大作;正因为固定在建筑中或大型家俱之类的作品借展不易,所以展出的大部份是李松林七十岁以后的后期创作作品。他在创作上都会先做一个设计稿,不管是平面的或是立体的,或者是一种结构性的东西,他都会先设计一个设计稿。那在这个设计稿当中,他有时候会每个段落,他再根据那个设计稿去处理,他有时候一个设计稿非常简单。他修整的次数可能,一个线条可能好几十次,甚至于几百次的那个线条在改,一直在修整、修整,修整到他定稿了,他才去接工作,虽然是定稿在工作上,有时候还是会有变化,雕刻这种东西还是随时在变化,那灵巧的东西就是在,那个变化瞬间的变化。
李松林百年纪念展让观众得以一窥台湾民间木雕艺术的优美作品,李松林的作品之所以能绽放出无比绚烂的光华,除了他有超出一般人的耐心、毅力及永不嫌老的学习精神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李松林有自己作画、制稿的功力,再三修饰之后,最后再将作品完美的呈现。
木雕大师李松林在七十几岁时,打算筹划生平第一次木雕个展,所以展开一系列的创作,事后李家将这些创作全部列为非卖品予以保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百年纪念展的作品展出。在木雕这个木作上,大部份百分之九十都取自于台湾的樟木,都是用樟木去雕的,那太硬的木头也不好雕,太软的也不好处理,那樟木的木头刚好也好下刀;有时候一个构思要很长的时间,要好几年也有可能,那有时候很快一下子就好了 技法是传统的,构图思考是他个人的表达,技法都是一样,那表达的东西各有所别。这种东西大部份都是像一个集稿,那集完稿就开始去找,找祂本身的外型,只要外型好了就把深浅度,就是根据设计稿再去琢磨。名为‘应真云集’的浮雕作品,描述的是佛陀于得道后在鹿野苑讲法,‘应真’为古时候罗汉的另一种译文,画面中呈现的是十八个阿罗汉群集听法。蝴蝶兰的叶子跟花,跟这些题字题款呢,都是用樟木去刻的,刻完再镶上去,镶上去是镶在一个朽木上,这个朽木是个车轮牛车轮,以前的一个牛车的车轮,那废物等于是废弃物,那你可以看到中间一个车轴。作品名为‘是花是蝶’,如蝴蝶般的蝴蝶兰每一朵都充满律动感,看来像是翩翩起舞后,暂时在朽木上略做休息。这个是一个云龙的浮雕的作品,龙从那个深渊里面一跃上来,他雕的龙跟一般传统的龙,不尽相同,他会把很多龙的精神、特点,还有包括绘画的一些撰稿,都带到雕刻里面来。名为‘腾云出波’,青龙翻腾于行云流水之间,李松林雕凿出两眼炯炯有神、神采奕奕的神龙。这是十八罗汉,这一套十八罗汉,是老先生七十几岁的时候的作品,有十四件,有的是两个结合在一个作品上,所以有十四件,那每一个高度差不多一尺半的高度,大约是这样,也全部都是用樟木去雕刻的,祂每一尊的那种动作稳重,或者动感都非常、非常好。十八罗汉时常见于庙宇的浮雕,而李松林将十八罗汉个别呈现制作成共十四件的作品,充满动感的作品描述着每一尊阿罗汉的故事,在动静之间显露出完美的构图。这是一个嫦娥奔月,它本身就是把嫦娥飞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在一种飞的感觉是一种利用云彩,跟那个天衣彩带做一种动感,那他这个是利用她本身,主体的斜度的一个往上想的感觉,跟利用她两个袖子,那种动感的表达,整体在飞的感觉,她后面衬的是一个月的造型,里面有月宫,也有桂树也有兔子,那这几个意的表达,把它两个结合在一边。李松林为嫦娥奔月做了不同的诠释,在月亮、玉兔及桂树的衬托下,少了一些哀怨,多了一些飘逸而又有意趣的动感。甲子熙年,它的名字叫‘甲子熙年’,它的竹篮子跟毛蟹,是同一块木头去雕的,竹篮子给你的感觉它是竹篮子,它的质感可以表达出来了,那个毛蟹,每个毛蟹好像它会动,那你们注意看每一只脚,它走路会爬、会动的(感觉),不是一只螃蟹把它插在那边,它整个动感的表达,它整个是吉祥的意思,毛蟹代表着甲第,科甲科举的时候,高中的意思。由同一块木头雕凿而成的‘甲子熙年’作品中,可见大师非比寻常的写实功力,寓意吉祥祝贺科甲高中,李松林在78岁时雕刻这一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在1986年献给蒋经国总统,恭贺他连选连任。这是老先生的自雕像,这个作品是在老先生,七十六岁时候的作品,他自己刻他自己,其实他这个作品是,配合台湾制片厂做一个纪录,一开始从一块木头到整个完成,完成以后作品跟人一起合照,的一个动作,整个完成是一块木头慢慢去雕的,看着他的相片,还有他照着那镜子就这样刻,之前在一个传统木雕师傅,做这种写实的很少,形象上跟精神上都要考虑到。1981年为了配合影片的拍摄,而特别动手制作的自雕像摆在展场上最显眼的地方,经由这个作品观赏者看到的是,李松林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并且从自雕像脸上的刻痕读出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展场中展出的是李松林七十五岁以后的作品,回过头来李秉圭带我们去看,奠定大师功力的十五岁时的作品;一行人来到建于1919年的大和洋楼,仿文艺复兴时的巴洛克式外观雕饰精致,占地达一千三百馀坪,是当年的富商辜显荣的豪邸。李松林木雕民俗馆这个民俗文物馆,就是早期辜先生他们的公馆,因为他们在盖这个楼房的时候,就很重视楼房里面的一些布置,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经济能力相当好,所以,也请了这些艺师来试作,都有相当充裕的时间。当时李氏家族,就是李松林老先生他们的家族,他的祖父、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弟兄,都从事辜先生家所有的家具,包括现在你所看到的古董座,安置古董的这个座,大概有这么多个。李松林从十五岁起跟着家中的长辈一起到辜家工作,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就在那儿开始学习最基本的扎实功夫 。李松林先生,他大概十三岁的时候一直到十六岁,都是在学习成长阶段,像最早期的,这个是他比较年轻的时候所做的,后来渐渐做,做到这个就比较细,这可以说是精雕细琢。像这种呢都是属于镂空的雕,像这个就是一种蚩虎,这个基座也在这里,整个主体架构也好,或者是他的细部雕刻都很细,可以说是非常华丽。这批李松林家族制作的家俱以桌案为多,除了实用性之外,更具强烈装饰性的纹饰设计;极尽精美细致雕工,早已脱离实用价值而跃升为艺术品,成为馆中的典藏文物。
流动的线条中,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八十几年前的老一代人的作品,新颖的创意活泼生动的构图一点也不输给现代的艺术设计,那么鲜活亮丽,值得令人再三咀嚼玩味。像他所雕刻的这些纹路,也是前后错落有致,这个比较深,这个比较浅,就比较立体起来了。这个图案也相当好看。像这镂空也很细,这个也是很细,他这个工期蛮长的,因为要慢工出细活,像刚刚你讲的这个也很活。这两张基座把它并在一起,就变成六角形的基座。在华人的吉祥说法就是“六合”,如果把这两张基座分开,把它靠墙壁就是“破贫”(台语),就是破除贫穷,它的这个谐音。这一栋兴建于民初的富贵门第,西式楼房的建构设计极其考究,就连居家用俱都是选用当时的上上之品,由此可见当时的富商仕绅对于生活品味的要求。相传辜家在日本昭和皇帝还是太子,来到台湾,那么辜先生他们请李氏家族做了两组的六角的基座,就是“六合”送给皇太子,相传有这样子的一个说法。纵观李松林七十几年间精采的创作生涯,他不只用独特的创意赋与那些多样、多变而又精美作品的外型及内涵而已,木雕大师同时也将台湾七十几年间时光的轨迹,深深的刻划在他的作品中,欣赏了这场木雕展也彷彿走了一趟丰富的时光之旅。
李松林百年纪念展。
李松林百年纪念展,是为了纪念1907年出生、1998年去世的木雕大师李松林,李松林和木雕结了一生一世的情缘,用七十几年的时光专心致力在木雕创作上,留下的作品之多、之精美,在台湾木雕界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闻名全台的鹿港小镇,俗称“二鹿”,是清朝时期曾经交易繁荣的第二大港埠,如今虽然早已失去昔日的风采,但民风保守、对传统文化的保留相当完整,相对的当地人对于工艺品的鉴赏力也非常的高;早期的一些富商仕绅对于精致木器大量的需求,培育出像李家这样做工细致的木雕世家。
从七十五岁到九十岁,他都一直持续在他的创作,一直持续工作到九十岁,那九十三岁那时候才走的,所以那经过这几年,我们把老先生的许多作品,都汇整起来,包括他的一些画稿,把它整理起来,老先生一百岁的这个阶段,就做一个展示,同时做一个纪念性的一个展览。在七十几年的木雕生涯中展现惊人的创造力,展场中各具古朴典雅、饶富意趣的作品,都是七十五岁以后才开始雕凿的,一刀一凿的纹理中渗透出他强韧的生命力。他生长在一个雕刻世家,从开台的祖先就是做木雕和木作这方面的工作,是从福建永春地方渡到台湾来的,那来的时候就定居在鹿港。整个我们这个世家是有木作跟雕刻两项的工艺,结合在这个家庭里面,他小的时候刚开始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亲做一点木作,那他从十三岁的时候,就学习雕刻。那在这成长过程当中,他非常非常的努力,不管是在雕刻方面,或者绘画方面都会涉猎到,那一开始他学了一个段落就出师了,那一出师就可以,带着其他的师傅工作,他的天份蛮高的,他在这个段落一开始,差不多十六岁,就已经等于是出师了。四十五岁以前大部份都是做很多庙宇的东西,在七十岁、六十岁以前呢,零碎的东西,包括是天主教的作品,他们的祭桌、祭台、还有神轿,直接庙里结构的东西就比较少一点,到了七十五岁都是自主的。因为七十岁以前的作品有的在庙宇里、有的被个人收藏,像日月潭慈恩塔的匾额就是李松林的大作;正因为固定在建筑中或大型家俱之类的作品借展不易,所以展出的大部份是李松林七十岁以后的后期创作作品。他在创作上都会先做一个设计稿,不管是平面的或是立体的,或者是一种结构性的东西,他都会先设计一个设计稿。那在这个设计稿当中,他有时候会每个段落,他再根据那个设计稿去处理,他有时候一个设计稿非常简单。他修整的次数可能,一个线条可能好几十次,甚至于几百次的那个线条在改,一直在修整、修整,修整到他定稿了,他才去接工作,虽然是定稿在工作上,有时候还是会有变化,雕刻这种东西还是随时在变化,那灵巧的东西就是在,那个变化瞬间的变化。
李松林百年纪念展让观众得以一窥台湾民间木雕艺术的优美作品,李松林的作品之所以能绽放出无比绚烂的光华,除了他有超出一般人的耐心、毅力及永不嫌老的学习精神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李松林有自己作画、制稿的功力,再三修饰之后,最后再将作品完美的呈现。
木雕大师李松林在七十几岁时,打算筹划生平第一次木雕个展,所以展开一系列的创作,事后李家将这些创作全部列为非卖品予以保存,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百年纪念展的作品展出。在木雕这个木作上,大部份百分之九十都取自于台湾的樟木,都是用樟木去雕的,那太硬的木头也不好雕,太软的也不好处理,那樟木的木头刚好也好下刀;有时候一个构思要很长的时间,要好几年也有可能,那有时候很快一下子就好了 技法是传统的,构图思考是他个人的表达,技法都是一样,那表达的东西各有所别。这种东西大部份都是像一个集稿,那集完稿就开始去找,找祂本身的外型,只要外型好了就把深浅度,就是根据设计稿再去琢磨。名为‘应真云集’的浮雕作品,描述的是佛陀于得道后在鹿野苑讲法,‘应真’为古时候罗汉的另一种译文,画面中呈现的是十八个阿罗汉群集听法。蝴蝶兰的叶子跟花,跟这些题字题款呢,都是用樟木去刻的,刻完再镶上去,镶上去是镶在一个朽木上,这个朽木是个车轮牛车轮,以前的一个牛车的车轮,那废物等于是废弃物,那你可以看到中间一个车轴。作品名为‘是花是蝶’,如蝴蝶般的蝴蝶兰每一朵都充满律动感,看来像是翩翩起舞后,暂时在朽木上略做休息。这个是一个云龙的浮雕的作品,龙从那个深渊里面一跃上来,他雕的龙跟一般传统的龙,不尽相同,他会把很多龙的精神、特点,还有包括绘画的一些撰稿,都带到雕刻里面来。名为‘腾云出波’,青龙翻腾于行云流水之间,李松林雕凿出两眼炯炯有神、神采奕奕的神龙。这是十八罗汉,这一套十八罗汉,是老先生七十几岁的时候的作品,有十四件,有的是两个结合在一个作品上,所以有十四件,那每一个高度差不多一尺半的高度,大约是这样,也全部都是用樟木去雕刻的,祂每一尊的那种动作稳重,或者动感都非常、非常好。十八罗汉时常见于庙宇的浮雕,而李松林将十八罗汉个别呈现制作成共十四件的作品,充满动感的作品描述着每一尊阿罗汉的故事,在动静之间显露出完美的构图。这是一个嫦娥奔月,它本身就是把嫦娥飞的那种感觉表现出来,在一种飞的感觉是一种利用云彩,跟那个天衣彩带做一种动感,那他这个是利用她本身,主体的斜度的一个往上想的感觉,跟利用她两个袖子,那种动感的表达,整体在飞的感觉,她后面衬的是一个月的造型,里面有月宫,也有桂树也有兔子,那这几个意的表达,把它两个结合在一边。李松林为嫦娥奔月做了不同的诠释,在月亮、玉兔及桂树的衬托下,少了一些哀怨,多了一些飘逸而又有意趣的动感。甲子熙年,它的名字叫‘甲子熙年’,它的竹篮子跟毛蟹,是同一块木头去雕的,竹篮子给你的感觉它是竹篮子,它的质感可以表达出来了,那个毛蟹,每个毛蟹好像它会动,那你们注意看每一只脚,它走路会爬、会动的(感觉),不是一只螃蟹把它插在那边,它整个动感的表达,它整个是吉祥的意思,毛蟹代表着甲第,科甲科举的时候,高中的意思。由同一块木头雕凿而成的‘甲子熙年’作品中,可见大师非比寻常的写实功力,寓意吉祥祝贺科甲高中,李松林在78岁时雕刻这一系列的第一件作品,在1986年献给蒋经国总统,恭贺他连选连任。这是老先生的自雕像,这个作品是在老先生,七十六岁时候的作品,他自己刻他自己,其实他这个作品是,配合台湾制片厂做一个纪录,一开始从一块木头到整个完成,完成以后作品跟人一起合照,的一个动作,整个完成是一块木头慢慢去雕的,看着他的相片,还有他照着那镜子就这样刻,之前在一个传统木雕师傅,做这种写实的很少,形象上跟精神上都要考虑到。1981年为了配合影片的拍摄,而特别动手制作的自雕像摆在展场上最显眼的地方,经由这个作品观赏者看到的是,李松林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并且从自雕像脸上的刻痕读出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展场中展出的是李松林七十五岁以后的作品,回过头来李秉圭带我们去看,奠定大师功力的十五岁时的作品;一行人来到建于1919年的大和洋楼,仿文艺复兴时的巴洛克式外观雕饰精致,占地达一千三百馀坪,是当年的富商辜显荣的豪邸。李松林木雕民俗馆这个民俗文物馆,就是早期辜先生他们的公馆,因为他们在盖这个楼房的时候,就很重视楼房里面的一些布置,因为他们在当时的经济能力相当好,所以,也请了这些艺师来试作,都有相当充裕的时间。当时李氏家族,就是李松林老先生他们的家族,他的祖父、他的父亲、还有他的弟兄,都从事辜先生家所有的家具,包括现在你所看到的古董座,安置古董的这个座,大概有这么多个。李松林从十五岁起跟着家中的长辈一起到辜家工作,持续了两、三年的时间,就在那儿开始学习最基本的扎实功夫 。李松林先生,他大概十三岁的时候一直到十六岁,都是在学习成长阶段,像最早期的,这个是他比较年轻的时候所做的,后来渐渐做,做到这个就比较细,这可以说是精雕细琢。像这种呢都是属于镂空的雕,像这个就是一种蚩虎,这个基座也在这里,整个主体架构也好,或者是他的细部雕刻都很细,可以说是非常华丽。这批李松林家族制作的家俱以桌案为多,除了实用性之外,更具强烈装饰性的纹饰设计;极尽精美细致雕工,早已脱离实用价值而跃升为艺术品,成为馆中的典藏文物。
流动的线条中,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八十几年前的老一代人的作品,新颖的创意活泼生动的构图一点也不输给现代的艺术设计,那么鲜活亮丽,值得令人再三咀嚼玩味。像他所雕刻的这些纹路,也是前后错落有致,这个比较深,这个比较浅,就比较立体起来了。这个图案也相当好看。像这镂空也很细,这个也是很细,他这个工期蛮长的,因为要慢工出细活,像刚刚你讲的这个也很活。这两张基座把它并在一起,就变成六角形的基座。在华人的吉祥说法就是“六合”,如果把这两张基座分开,把它靠墙壁就是“破贫”(台语),就是破除贫穷,它的这个谐音。这一栋兴建于民初的富贵门第,西式楼房的建构设计极其考究,就连居家用俱都是选用当时的上上之品,由此可见当时的富商仕绅对于生活品味的要求。相传辜家在日本昭和皇帝还是太子,来到台湾,那么辜先生他们请李氏家族做了两组的六角的基座,就是“六合”送给皇太子,相传有这样子的一个说法。纵观李松林七十几年间精采的创作生涯,他不只用独特的创意赋与那些多样、多变而又精美作品的外型及内涵而已,木雕大师同时也将台湾七十几年间时光的轨迹,深深的刻划在他的作品中,欣赏了这场木雕展也彷彿走了一趟丰富的时光之旅。
李松林百年纪念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