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一篇地读这本日记,我也和书的作者葆拉.包林.韩特莉一样,心里逐渐温暖、振奋起来。对那位美国女性来说,这本《科索沃海明威读书俱乐部》记录了令她生命昇华的一段旅程。对我们这样的中文读者来说,这是一次提升人性、扩大国际视野的阅读机会。
八年前,韩特莉是多么恐慌啊!她的丈夫艾德要前去科索沃,义务帮助那个地区建立现代司法制度,她就要跟着心爱的丈夫,离开位于旧金山的甜蜜海滨小屋,去到一个战后千疮百孔的国度。而后来,作为一位义务的英文教师,她在那个陌生国度付出了关怀和爱心,也收获了科索沃人的深挚友情。这本光彩夺目的新书,甚至改变了许多美国人对科索沃的认识。
◎随兴的日记为何能成为好书?
在异乡的情感是需要倾诉的。从未想过要成为作家的韩特莉,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写出人在异乡的经历,用电子邮件寄给美国亲友,结果被广为流传,以致成书。
正因为是随兴的写作,韩特莉不需要像一般作家那样,煞费苦心地考虑写作技巧,她的日记真诚而自然,没有半点掩饰。每一个经历、每一种感受、每一点思考都如实诉说。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她的苦恼、挫折和欣悦,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不是任何人的日记都能成为一本好书,也不是每个人的异乡经历都能够感动他人。韩特莉这本书在她的故乡美国获得很高的评价,翻译成中文由“允晨文化”出版后,也被台湾读者所欣赏,其中一定有它独特的成功原因。
我首先注意到韩特莉的知识背景。这位文字优雅的历史学硕士,曾在美国南方的大学教过“艺术史”,而后的一个职业是推动环境与历史保存计划和艺术计划。因此,她那不加思索的叙述,就很自然地带着一种睿智的历史眼光,在历史审美中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例如,初到科索沃的首府普里士提纳,韩特莉震惊于城市的破败。这座残砖碎瓦之城,满布烟尘臭气冲天、四处都是荷枪的男人。但她还是很有兴致地和丈夫开车外出,观察战争蹂躏过的乡间和小镇,欣赏诗情画意的山丘和田园,以及鄂图曼时代的清真寺建筑。个人亲临其境的观察,涉及到广泛的社会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
她的思绪绵延而悠远:从罗马时代起,科索沃就是一个对立的文化与政治势力不断交会、不断冲击的地区。长期的民族混合与迁徙,到了现代,相互斗争的种族国家主义更是撕裂了这个区域。在历史悠久并曾美不胜收的土地上,发生了那么多强暴与凶杀、劫掠与破坏,这一切令她哀伤得难以入眠。历史感使她对这块土地的同情更为深沉。
◎一颗心连接世界诸多问题
除了知识背景之外,韩特莉还以她的洞察力,在日记中探索、思考世界并进行自我反省,这是这本书引人入胜的另一个原因。
一般旅行文学常常会停留在表面,像照相机似地临摹事物的外表,很少探索作者自己的心灵。由于那一类文字过于模仿现实,往往可以被摄影和录像所取代。但韩特莉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现实的分析者,她更是一个自我反省和深入探索的人。
在日记中,韩特莉引用了詹姆斯.希尔曼的一句话:“挑一个地方,让你的心可以从那个地方连接上世界的诸多问题。”这句话用来形容韩特莉本人的处境,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她在日记中记载了在科索沃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共产主义、种族隔离、战争历史,还有对善与恶的认识,对人性的反思等等。
科索沃人对美国这个神话般的国度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是美国领导北约,帮助他们驱逐了塞族军队。在韩特莉的日记中,她的邻居、学生、家长、商店老板和出租车司机等,一有机会就向她致谢。但韩特莉为此感到汗颜,因为在没来科索沃之前,她对这个国家了解得并不多,现在她终于补上了这一课。
韩特莉思考科索沃和塞族的关系,探索种族仇恨有没有化解和宽恕的可能。对科索沃人表现的极其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科索沃传统的个人与家族荣誉的复仇观念,她都颇有微词。但她最担心的是,美国政府会放弃对科索沃的支持,科索沃人会重新被世人遗弃。当时写日记的韩特莉还没有预料到,八年之后,科索沃会宣布独立,而她的祖国———美国是最有力的支持者。
◎以人性治愈惨绝人寰的伤痛
在韩特莉的描述中,待在科索沃的外国侨居客似乎是一群忧郁的人。那时候,科索沃的无政府状态和疾病的流行,加之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忠于职守留驻此地的外国人寂寞而又沮丧。但韩特莉夫妇却是一对异数,他们在异乡的日子充实而又丰富,这是因为,他们不只是专心于工作,而是始终关注着普通的科索沃人。人道精神使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品位。
有一天夜里,艾德流着眼泪回到家,因为他办公室的一位年轻的阿族女律师告诉他,她有十一个年长的亲戚在农舍里被塞族民兵活活烧死。于是这对美国夫妇心自问:“我们两个平凡的美国人究竟能为她做什么?能为我的学生们做什么?能为我们遇见的受尽苦难的人们做什么呢?”
韩特莉相信,即便是最惨绝人寰的伤痛,也能以爱治愈。在这之前,她认为西方出口到科索沃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就是法治和司法体系,她因此为丈夫的工作而自豪。到后来,他们夫妇一致认为:“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创设司法体系,甚至也不是教英语,而单纯只是关爱和鼓励这些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年轻人。”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地聆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韩特莉用课堂英语对话和作文等方式,聆听每一个学生倾诉他们战乱时期的故事,分担他们无法解脱的痛苦。她到学生家访问,也邀请学生到她家做客,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升学的困难。到后来,她甚至想办法把一些科索沃学生送到美国去留学。
◎异乡的生活突然擦亮了人生
当时收到韩特莉电子邮件的美国亲友,一般会有回应。韩特莉的弟弟在一封长信里说:“人类为了改善情况所做的努力,多数都徒劳无功。”但现实并没有像这位弟弟说的那么悲观。后来的情况证明,韩特莉对学生们的关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而学生们也改变了韩特莉的人生。
韩特莉给她那些贫穷而又孤陋寡闻的学生,打开了朝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并用她的言语为被深深伤害的心灵疗伤。她找到当时科索沃境内唯一的一本英文版《老人与海》,和学生们一块成立了“海明威读书俱乐部”。后来她发现,她的科索沃学生比美国的孩子更能理解海明威,更被书中那位老人的奋斗与坚忍精神所鼓舞。
而韩特莉也从学生们那里学到了不少。除了学习科索沃文化之外,异乡的生活激发了她的内在情感,突然擦亮了她的人生,使她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这样的关爱他人的能力。这本朴实无华而又动人心弦的故事,正鼓励着很多美国人走出自己舒服的家。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08年七月号
八年前,韩特莉是多么恐慌啊!她的丈夫艾德要前去科索沃,义务帮助那个地区建立现代司法制度,她就要跟着心爱的丈夫,离开位于旧金山的甜蜜海滨小屋,去到一个战后千疮百孔的国度。而后来,作为一位义务的英文教师,她在那个陌生国度付出了关怀和爱心,也收获了科索沃人的深挚友情。这本光彩夺目的新书,甚至改变了许多美国人对科索沃的认识。
◎随兴的日记为何能成为好书?
在异乡的情感是需要倾诉的。从未想过要成为作家的韩特莉,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写出人在异乡的经历,用电子邮件寄给美国亲友,结果被广为流传,以致成书。
正因为是随兴的写作,韩特莉不需要像一般作家那样,煞费苦心地考虑写作技巧,她的日记真诚而自然,没有半点掩饰。每一个经历、每一种感受、每一点思考都如实诉说。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她的苦恼、挫折和欣悦,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不是任何人的日记都能成为一本好书,也不是每个人的异乡经历都能够感动他人。韩特莉这本书在她的故乡美国获得很高的评价,翻译成中文由“允晨文化”出版后,也被台湾读者所欣赏,其中一定有它独特的成功原因。
我首先注意到韩特莉的知识背景。这位文字优雅的历史学硕士,曾在美国南方的大学教过“艺术史”,而后的一个职业是推动环境与历史保存计划和艺术计划。因此,她那不加思索的叙述,就很自然地带着一种睿智的历史眼光,在历史审美中闪烁着思想的火花。
例如,初到科索沃的首府普里士提纳,韩特莉震惊于城市的破败。这座残砖碎瓦之城,满布烟尘臭气冲天、四处都是荷枪的男人。但她还是很有兴致地和丈夫开车外出,观察战争蹂躏过的乡间和小镇,欣赏诗情画意的山丘和田园,以及鄂图曼时代的清真寺建筑。个人亲临其境的观察,涉及到广泛的社会政治及国际关系领域。
她的思绪绵延而悠远:从罗马时代起,科索沃就是一个对立的文化与政治势力不断交会、不断冲击的地区。长期的民族混合与迁徙,到了现代,相互斗争的种族国家主义更是撕裂了这个区域。在历史悠久并曾美不胜收的土地上,发生了那么多强暴与凶杀、劫掠与破坏,这一切令她哀伤得难以入眠。历史感使她对这块土地的同情更为深沉。
◎一颗心连接世界诸多问题
除了知识背景之外,韩特莉还以她的洞察力,在日记中探索、思考世界并进行自我反省,这是这本书引人入胜的另一个原因。
一般旅行文学常常会停留在表面,像照相机似地临摹事物的外表,很少探索作者自己的心灵。由于那一类文字过于模仿现实,往往可以被摄影和录像所取代。但韩特莉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现实的分析者,她更是一个自我反省和深入探索的人。
在日记中,韩特莉引用了詹姆斯.希尔曼的一句话:“挑一个地方,让你的心可以从那个地方连接上世界的诸多问题。”这句话用来形容韩特莉本人的处境,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她在日记中记载了在科索沃所遇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包括共产主义、种族隔离、战争历史,还有对善与恶的认识,对人性的反思等等。
科索沃人对美国这个神话般的国度充满了感激之情,因为是美国领导北约,帮助他们驱逐了塞族军队。在韩特莉的日记中,她的邻居、学生、家长、商店老板和出租车司机等,一有机会就向她致谢。但韩特莉为此感到汗颜,因为在没来科索沃之前,她对这个国家了解得并不多,现在她终于补上了这一课。
韩特莉思考科索沃和塞族的关系,探索种族仇恨有没有化解和宽恕的可能。对科索沃人表现的极其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科索沃传统的个人与家族荣誉的复仇观念,她都颇有微词。但她最担心的是,美国政府会放弃对科索沃的支持,科索沃人会重新被世人遗弃。当时写日记的韩特莉还没有预料到,八年之后,科索沃会宣布独立,而她的祖国———美国是最有力的支持者。
◎以人性治愈惨绝人寰的伤痛
在韩特莉的描述中,待在科索沃的外国侨居客似乎是一群忧郁的人。那时候,科索沃的无政府状态和疾病的流行,加之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忠于职守留驻此地的外国人寂寞而又沮丧。但韩特莉夫妇却是一对异数,他们在异乡的日子充实而又丰富,这是因为,他们不只是专心于工作,而是始终关注着普通的科索沃人。人道精神使这本书具有很高的品位。
有一天夜里,艾德流着眼泪回到家,因为他办公室的一位年轻的阿族女律师告诉他,她有十一个年长的亲戚在农舍里被塞族民兵活活烧死。于是这对美国夫妇心自问:“我们两个平凡的美国人究竟能为她做什么?能为我的学生们做什么?能为我们遇见的受尽苦难的人们做什么呢?”
韩特莉相信,即便是最惨绝人寰的伤痛,也能以爱治愈。在这之前,她认为西方出口到科索沃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就是法治和司法体系,她因此为丈夫的工作而自豪。到后来,他们夫妇一致认为:“我们来到这里,不是为了创设司法体系,甚至也不是教英语,而单纯只是关爱和鼓励这些来到我们生命中的年轻人。”
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静静地聆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韩特莉用课堂英语对话和作文等方式,聆听每一个学生倾诉他们战乱时期的故事,分担他们无法解脱的痛苦。她到学生家访问,也邀请学生到她家做客,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升学的困难。到后来,她甚至想办法把一些科索沃学生送到美国去留学。
◎异乡的生活突然擦亮了人生
当时收到韩特莉电子邮件的美国亲友,一般会有回应。韩特莉的弟弟在一封长信里说:“人类为了改善情况所做的努力,多数都徒劳无功。”但现实并没有像这位弟弟说的那么悲观。后来的情况证明,韩特莉对学生们的关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而学生们也改变了韩特莉的人生。
韩特莉给她那些贫穷而又孤陋寡闻的学生,打开了朝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并用她的言语为被深深伤害的心灵疗伤。她找到当时科索沃境内唯一的一本英文版《老人与海》,和学生们一块成立了“海明威读书俱乐部”。后来她发现,她的科索沃学生比美国的孩子更能理解海明威,更被书中那位老人的奋斗与坚忍精神所鼓舞。
而韩特莉也从学生们那里学到了不少。除了学习科索沃文化之外,异乡的生活激发了她的内在情感,突然擦亮了她的人生,使她发现,自己竟然还有这样的关爱他人的能力。这本朴实无华而又动人心弦的故事,正鼓励着很多美国人走出自己舒服的家。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08年七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