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5月30日讯】(中央社记者倪国炎金门30日电)“炮弹钢刀”是金门的观光特色商品,有40年打铁经验的吴增栋,不畏逆境,一手将炮弹锻造为钢刀,名闻全岛,再红到对岸大陆。
现年52岁的吴增栋是金门打铁吴家第三代传人,在两岸紧张对峙的烽火岁月里,走过年少坎坷路。12岁还念小学,他就已经在吴厝家中开设的打铁铺帮忙拉鼓风炉、削刀、磨刀等,还拥有专用的大锤,童年就在火光、高温与铁屑中度过。
小时候,有一次吴增栋打铁力道不足,原本火红的铁块变得冷却不好打,被父亲吴朝熙拿着铁锤追打。他说,“当时边逃心里边想,难道我这辈子非要吃打铁这行饭不行吗?”
后来,父亲一再谆谆教诲,“打铁一定要趁热”,否则,到头来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吴增栋逐渐体会到父亲恨铁不成钢的用心。
他说,早期的金门,卖豆腐和打铁业同样免缴税,因为收入少、生活苦,别人的小孩过年穿新衣,他是在打铁铺过年。为了餬口,就在上学、打铁中度过惨绿的青少年光阴。
吴增栋在兄弟姊妹8人中排行老三,因为磨刀仔细,成品经常被顾客看上,父亲看在眼里,决定选为衣钵传人,对他倾囊传授功夫,要求也就特别严格。
除了打铁要趁热,吴增栋说,父亲另一句经常告诫的话是,“人客是师父”,意思是指要打出客人合用的刀,必须了解客人需求,才能打出一把把的好刀。
“打铁要趁热、人客是师父”,1983年吴增栋接下了家传的打铁铺,始终以父亲这两句话为座右铭,在逆境中开展出炮弹钢刀的一片天。
国共战争为金门带来苦难岁月,中、上年纪的金门乡亲都有躲炮弹的共同回忆,1958年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面积约仅150平方公里的金门岛群即落弹47万馀发。但危机往往是转机,遍地的炮弹片为打铁业带来宝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金门,美军轰炸金门所遗留的炸弹壳,曾被金门打铁业做为打造刀具的材料,这是最早的“炮弹钢刀”源起,国共战争“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中共的炮弹更让吴家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吴增栋说,早期以炮弹打造的钢刀,主要是卖给民众或阿兵哥,数量有限。到1970年代,救国团每年寒暑假举办金门战斗营活动,店里的钢刀经常被战斗营学员抢购一空,这让他印象难忘,感受到观光的商机。
1992年11月7日金门解除战地政务军管体制,打开观光大门。有一天,他接到旅行社业者的电话说,想带观光客来看现场制刀,他即想到这是一展身手的时机了。
吴增栋从“打铁要趁热”中获得启发,翌年立即筹措新台币900万元,在金宁乡伯玉路建造新厂,以现场表演制刀为卖点,打响知名度,将打铁铺发展为一间总厂、四间门市规模的公司,把传统的老行业,蜕变为观光新产业。
他的金合利制刀厂不仅吸引台湾观光客,而且成为军方接待外籍贵宾的观光卖点,中共的炮弹变成金门钢刀,让老外不禁赞叹金门人化腐朽为神奇的金头脑,“炮弹钢刀”成为推展国民外交的好礼。
尤其是,两岸小三通,中国大陆自2004年底开放福建省民游金门,参观吴增栋工厂几乎是必列游程。当年炮击金门的炮弹,经过吴师傅的巧手,被大陆观光客花高价买回当菜刀,连大陆客自己都始料未及。
吴增栋将炮弹钢刀艺术化、精致化,产品走向跳脱过去实用菜刀的窠臼,又开发了随身小刀、仿古刀剑等纪念性商品,例如,他以炮弹腰身两圈“弹带”取下做为刀柄的“八二三纪念刀”,推出后即很受到欢迎。
有人说,金门的制刀业是发战争财,这让吴增栋听了很难过。他指出,现在“炮弹钢刀”不仅是商品,也是文化和传承,每把炮弹打造出的钢刀,都是两岸烽火的苦难见证。
为此,走过躲炮弹、捡炮弹的烽火日子、并以“炮弹钢刀”闯出名号的吴增栋,发愿成立刀剑博物馆,陈展过去打铁做刀的器具,以及各式刀器。他说,这不但是纪念家传产业,更希望为金门历史文化留下纪录。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现年52岁的吴增栋是金门打铁吴家第三代传人,在两岸紧张对峙的烽火岁月里,走过年少坎坷路。12岁还念小学,他就已经在吴厝家中开设的打铁铺帮忙拉鼓风炉、削刀、磨刀等,还拥有专用的大锤,童年就在火光、高温与铁屑中度过。
小时候,有一次吴增栋打铁力道不足,原本火红的铁块变得冷却不好打,被父亲吴朝熙拿着铁锤追打。他说,“当时边逃心里边想,难道我这辈子非要吃打铁这行饭不行吗?”
后来,父亲一再谆谆教诲,“打铁一定要趁热”,否则,到头来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吴增栋逐渐体会到父亲恨铁不成钢的用心。
他说,早期的金门,卖豆腐和打铁业同样免缴税,因为收入少、生活苦,别人的小孩过年穿新衣,他是在打铁铺过年。为了餬口,就在上学、打铁中度过惨绿的青少年光阴。
吴增栋在兄弟姊妹8人中排行老三,因为磨刀仔细,成品经常被顾客看上,父亲看在眼里,决定选为衣钵传人,对他倾囊传授功夫,要求也就特别严格。
除了打铁要趁热,吴增栋说,父亲另一句经常告诫的话是,“人客是师父”,意思是指要打出客人合用的刀,必须了解客人需求,才能打出一把把的好刀。
“打铁要趁热、人客是师父”,1983年吴增栋接下了家传的打铁铺,始终以父亲这两句话为座右铭,在逆境中开展出炮弹钢刀的一片天。
国共战争为金门带来苦难岁月,中、上年纪的金门乡亲都有躲炮弹的共同回忆,1958年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面积约仅150平方公里的金门岛群即落弹47万馀发。但危机往往是转机,遍地的炮弹片为打铁业带来宝山。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占领金门,美军轰炸金门所遗留的炸弹壳,曾被金门打铁业做为打造刀具的材料,这是最早的“炮弹钢刀”源起,国共战争“金门厦门门对门、大炮小炮炮打炮”,中共的炮弹更让吴家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吴增栋说,早期以炮弹打造的钢刀,主要是卖给民众或阿兵哥,数量有限。到1970年代,救国团每年寒暑假举办金门战斗营活动,店里的钢刀经常被战斗营学员抢购一空,这让他印象难忘,感受到观光的商机。
1992年11月7日金门解除战地政务军管体制,打开观光大门。有一天,他接到旅行社业者的电话说,想带观光客来看现场制刀,他即想到这是一展身手的时机了。
吴增栋从“打铁要趁热”中获得启发,翌年立即筹措新台币900万元,在金宁乡伯玉路建造新厂,以现场表演制刀为卖点,打响知名度,将打铁铺发展为一间总厂、四间门市规模的公司,把传统的老行业,蜕变为观光新产业。
他的金合利制刀厂不仅吸引台湾观光客,而且成为军方接待外籍贵宾的观光卖点,中共的炮弹变成金门钢刀,让老外不禁赞叹金门人化腐朽为神奇的金头脑,“炮弹钢刀”成为推展国民外交的好礼。
尤其是,两岸小三通,中国大陆自2004年底开放福建省民游金门,参观吴增栋工厂几乎是必列游程。当年炮击金门的炮弹,经过吴师傅的巧手,被大陆观光客花高价买回当菜刀,连大陆客自己都始料未及。
吴增栋将炮弹钢刀艺术化、精致化,产品走向跳脱过去实用菜刀的窠臼,又开发了随身小刀、仿古刀剑等纪念性商品,例如,他以炮弹腰身两圈“弹带”取下做为刀柄的“八二三纪念刀”,推出后即很受到欢迎。
有人说,金门的制刀业是发战争财,这让吴增栋听了很难过。他指出,现在“炮弹钢刀”不仅是商品,也是文化和传承,每把炮弹打造出的钢刀,都是两岸烽火的苦难见证。
为此,走过躲炮弹、捡炮弹的烽火日子、并以“炮弹钢刀”闯出名号的吴增栋,发愿成立刀剑博物馆,陈展过去打铁做刀的器具,以及各式刀器。他说,这不但是纪念家传产业,更希望为金门历史文化留下纪录。
“今天的台湾英雄”专栏部落格网址:http://www.cna.com.tw/TWH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