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少江:中国的经济上海的楼

2009年07月05日评论
【新唐人2009年7月5日讯】作者﹕胡少江

上周六,位于上海闵行的“莲花河畔景苑”商品房社区内,一幢十三层高的新楼房发生了整体倾倒事故,一名逃生不及的建筑工人瞬间丧命。在中国,由于官场的腐败和社会道德的沦落,许多施工单位在简陋过程中偷工减料,不少楼房在投入使用后发生坍塌的事故时有发生。在去年发生的在四川震灾中,就不少中小学校的教师楼倒塌,数万计的学生死伤。那一场事故更是将中国官场和建筑业的弊端集中地暴露在世人面前。但是,一幢崭新的楼房,在还没有入住之前就出现整体倒塌的事例的确是前所未闻。

就在该楼倒塌六天之后,上海市于今天上午公布了事故的调查报告。一个由上海有关方面专家组成的调查组称:原建楼位址的地质情况勘察报告符合规范要求;原楼房的建筑结构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建造大楼所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也符合规范要求。换言之,这座楼房本身的设计、施工以及建筑材料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一些施工过程中的外在因素:主要是在楼房的北侧堆土过高,而南侧又开挖地下车库,因此大楼两侧的压力差导致了房屋倾倒。

本人不是建筑专家,没有多少专业知识,但是对这一调查结论却不由得持半信半疑的态度。原因之一是调查结论下得如此之快。据报导,专家组在楼房倒塌的第二天就作出了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而正式的调查结论在事故之后的五天之内就已经形成。四川震灾过去一年有馀,政府至今还没有向世人公布一份令人信服的调查报告,何以上海的调查报告出炉的如此之快?是因为上海的楼房倒塌事故比起灾区校舍的楼房倒塌要简单得多?或是要稳定周围楼房住户的心理,从而防止因大规模住户退楼可能造成的建造商的损失?

本人对此调查报告半信半疑的第二个原因是对于调查组专家的组成方式及其公信力。谁都知道,中国的城建管理部门与建筑承包商关系密切,由上海市建筑管理部门出面组织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专家人员调查,似乎太有点儿“内举不避嫌”了(不是贤达的贤,而是嫌疑的嫌)。如果调查由一些外地的建筑专家,尤其是有一些有公信力的国际专家独立地进行,他们的调查结论一定会比上海建筑部门自己的调查结论更具有公信力。

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在看到这一座完整的楼房倒塌的时候,脑海里不由得联想到中国的整体经济。中国经济其实就如同一座正在建造的高楼。这座楼房的建造过程,就是中国经济工业化、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和社会不断城镇化的过程。在这个简造的过程中,世人看到更多的是:这座楼升高的过程非常快,这座楼的外表日渐华丽。很少有人认真地探究这座楼是否具有良好的设计?其使用的建筑材料是否合理?建造结构是否科学?多年来,中国经济这座楼在建造的过程中险情不断,但是建造者不断地为自己的侥幸过关而庆幸,并不去试图解决那些危害未来的根本的结构问题。

上海那座有形的住宅楼在住户入住之前便已经倒塌,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倒塌事故发生在居民入住之后,后果更是不肯设想。相信那些已经付款的购房者在得知该楼倒塌的消息时都出过一身冷汗。但是,中国经济这座正在建造的高楼却有十三亿之多的住户已经入住其中。除了少数有钱有势的人早已用通过盖楼收敛的钱财在欧美为自己和自己的后人购置了别墅之外,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命运都系于这座“楼房”的未来。一旦中国经济的这座大楼变成危楼、一朝坍塌,那种后果绝不是上海的一座楼盘、甚至也不是四川震区的数十所校舍的轰然倒地所能相比的。

──转自《自由亚洲电台》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