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货真假共存 上海滩怪现象

2010年09月26日财经
【新唐人2010年9月26日讯】2006年上海在国际反仿冒强大压力下,将“A货” (高档仿冒品)大本营的襄阳路市场关闭。然而4年后的今天,在外国游客争相抢购的歪风下,“A货”市场依然与真货市场共生共存,生意兴隆。是上海滩怪现象。

中央社消息,香港文汇报报导,精致洋派的上海,在最新公布的“世界时尚之都”榜单上,上海一跃超过日本东京,成为除香港以外,最受欧美认可的亚洲都市。 

不过,同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还有上海的仿冒“A货”。上海的“A货之都”声名远播,曾经吸引了国际知名人士席琳.迪翁、英国辣妹等一批国际大牌争相淘货。而国际知名LV等奢侈品大厂商也适应了上海此般商业生态,与“A货”店和平共处,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现代商业现象。

即便“A货一条街”襄阳路“突然死亡”,但是上海的“A货”市场从未消沉。不少此前襄阳路上的店主,都已成功转型为“地下工作者”。“A货”店的“隐身术”已然炉火纯青。陕西路、新乐路、南京路上聚集着大量的“A货”仓库,许多乍看不起眼的民房,只要遇上出手大方的“贵客”,瞬间便可变身“名店”。

暗门、暗道、夹层,“A货”店设计“精巧”,就是为了躲避警方的取缔。一些“A货”店仓库内甚至还设置“逃避窗”,若突然来查,便可携带值钱的“A货”越窗而逃。

报导说,沿着上海陕西路一路步行,不到5分钟,即受到8位黄牛“骚扰”,“要不要LV包?要不要劳力士手表?”三五成群的黄牛几乎逢人必问,并声称价廉物美,质量绝对有保证。

与官方玩了数年猫捉老鼠的游戏,“A货”小贩谨慎有加。一名黄牛将客人带至一栋办公大楼的9楼,在一间看似不起眼的房门外,黄牛轻扣门扉,一名中年妇女小心翼翼探头出来:“这是你的客人?”“放心吧,不会有问题的。”

这位中年妇女表示在襄阳路做了十几年的生意,被迫关闭后,一直“潜伏”在陕西路的小弄堂里,上月才刚搬到这里,“上海人喜欢时髦,卖‘A货’的生意好做。我做了那么多年,从来没亏过。”

放眼望去,约50平方公尺的仓库被分隔成三间,箱包、鞋子、手表……分门别类,摆放得井然有序。“这些都是今年的最新款,有些东西国内的专卖店都还没引进呢。”女店主颇引以为豪。

不过,观察发现,货品仍以历年的畅销款式居多。除了颜色略暗于正版之外,面料手感、压花工艺以及连接处的细节,确实仿得真假难辨。

女店主介绍说,除了追求时尚但经济能力有限的本地年轻人和外地游客,也有不少老外慕名而来。据称老外出手大方,鲜有还价,不过一定挑最顶级的品牌,“中国人喜欢买劳力士,而老外更多是买百达翡丽。”

上海举办世博会,也是“A货之都”的催化剂。小店不断有老外和外地游客光顾,生意也水涨船高,日收益数千元不在话下。的确,话音未落,即有10多名客人陆续被黄牛带进房间。

“你看,我们的生意每天都很好,回头客多。”店主得意地表示,为继续扩大“影响力”,机场和火车站都安排了黄牛蹲点,专门“服务”外国游客。

为了让“A货”生意更具规模,“A货”老板还热衷和导游合作。眼下上海游正热,不少饭店甚至星级酒店门前,经常都有黄牛与导游“接头”,带着外地和外国游客团前来扫货。

上海按照现行法规,若查证有人民币5万元以上的销售记录,或有15万元以上的待售商品,仿冒店老板即可被追究刑事责任。然而,若考虑到销售“A货”的厚利,违法被罚成本便不值一提。

业内人士透露,“A货”店被收缴一次,也就是少赚一个月的利润而已。据称,对普通的“A货”店而言,“满棚”假冒商品的价值约人民币10万元至20万元。

至于充当“A货”业务员的黄牛们,更是无本厚利。黄牛透露,客人消费后,老板与黄牛当场分红,黄牛即刻可获得消费额的4成提成。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