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11月1日讯】30日,南京5家楼盘开盘,1600多套房源总体消化率接近7成——一套房子动辄三四百万元的河西“高价盘”,一上午卖了近9成;江北一些楼盘要么“封盘不卖”,要么“跃跃欲涨”;城北的一家开发商更是牛哄哄地贴出公告:“尽管新政频出,但地产大鳄对南京地产充满信心,势必带动房价迅速上涨!”(10月31 日《现代快报》)。
老实说,个别开发商公然叫嚣“房价迅速上涨”不过是敢言先言实言,其大抵代表了时下开发商之普遍心态,只不过别人慎言未言沉默是金罢了。现下不少地方开发商以实际行动争抢土地致使地价屡创新高便是佐证。到底是谁给了开发商叫嚣“房价迅速上涨”的底气?在我观察,就地产调控而言,怕是至少有六大诱因使然。
其一、小本小闹,力度不大。历次调控中,调控政策投鼠忌器畏首畏尾,缺少“顽症须用猛药治”的勇气和“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的大气。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比如被媒体热炒的“二次调控”,非但未超出本轮“新国十条”范围,且就调控指向而言,提首付限购等措施只是对投机需求形成遏制效应,对房地产资金链几乎隔靴搔痒甚或无关痛痒。“二次调控”满月,不少地方事实证明,其威慑效应只有“五分钟热度”,楼市房价依然是高歌猛进一路飘红。
其二、单兵作战,难成合力。事实上,“新国十条”及“二次调控”祭出以来,调控政策落地者主要为金融措施,其虽从某种程度上剑指房地产资金链,但由于房地产商“不差钱”难以形成预期杀伤力,加之未能辅以对房地产融资秩序整顿规范及打压房地产暴利组合拳跟进,合力无从谈起无法发挥。时下房地产一方面还在吃着市场充裕流动性老本,资金来源“得来全不费工夫”;另一方面,不少奸商采取变通筹资手法对抗金融调控以维持资金链运行,比如以高利率或业务回馈伎俩向个人和单位筹资,对抗规避了调控带来的预期风险。要命的是,“二轮调控”非但对房地产资金链无关痛痒,提首付限购等措施反而误伤了民众正常投资置业需求。
其三、行动迟缓,当断不断。被坊间普遍看好和认为是调控“重磅炸弹”和“杀手锏”的房产税却成为难产婴儿千呼万唤不出来。在充满变数和猜疑的背后,房产税改革快慢无疑是博弈结果,随着十二五规划建议案提出,博弈又平添新变数。10月27日,新华社授权发布十二五规划建议。其中鲜有提及房地产问题,却提到“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建议对此一笔带过且用语仍是“研究推进”。这与9月29日“国五条”出台时提出的“加快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推广到全国”提法明显存异。也就是说,房产税改革未来恐怕还是难有下文的未知数,至少眼下还难有定数。
其四、剑走偏锋,隔靴搔痒。房价越调越涨另一不容忽视的导因乃是货币量连年猛增。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房价与成交量的上涨,根源是信贷过多,“只要信贷政策继续从严执行,市场就会恢复理性。”事实亦然,有人通过过去近10年货币发行量和房价变化对比发现,房价涨幅和广义货币发行量涨幅几乎同步。货币量增长过快,导致人们通胀预期节节攀升,而现今能抵抗通胀的东东又太少太窄,国人被逼上梁山只能“自古华山一条路”选择买房抗通胀。由于调控只是在提首付限购调利率上小打小闹,而未能有的放矢剑有所指及时关紧针对开发商信贷过度氾滥的信贷闸门,请问:房价能不陷入屡调屡涨怪圈吗?
其五、问责不力,政策落空。目下各界一个公认共识是,政策执行不力是导致楼市越调越涨的罪魁祸首。我注意到,早在今年4月,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就认为,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手段已经很多,但市场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包括金融机构,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力度上有关系。”比如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要求,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但仍然有不少买家能以相当于两成首付买到房子;再如今年3月份,国资委要求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但至今还看不到到底哪些央企割舍地产业务。在历时数月的楼市新政中,闲置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土资源部曾在6月公开表示,将按照“7月督查,8月约谈,9月问责”的工作时间表大力整顿闲置土地问题,且表态“不但问责事,更要问责人”。然而,尽管早已是“千呼万唤”,囤地黑名单却是“始终出不来”。9月大限已过去一月,问责却无有下文。问责玩“狼来了”,如何威慑儆尤抗抵制调控者流?
其六、屡调屡涨,屡涨屡调。自2003年以来,几乎年年皆有楼市调控政策出台,除了2008年出台税费优惠和减免等救市政策外,其馀年份大抵是清一色限制性调控政策。仅2010年,截至目前就已经有大大小小30多次涉及房产调控政策出台,令人唏嘘喟叹的是,房价高台走高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我想表达的是,存在决定意识,房价走向惯性必然导致房地产商思维惯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事实用于雄辩,在“屡调屡涨屡涨屡涨”的历史现实面前,让开发商不叫器“房价迅速上涨”的确也难,真的很难。
老实说,个别开发商公然叫嚣“房价迅速上涨”不过是敢言先言实言,其大抵代表了时下开发商之普遍心态,只不过别人慎言未言沉默是金罢了。现下不少地方开发商以实际行动争抢土地致使地价屡创新高便是佐证。到底是谁给了开发商叫嚣“房价迅速上涨”的底气?在我观察,就地产调控而言,怕是至少有六大诱因使然。
其一、小本小闹,力度不大。历次调控中,调控政策投鼠忌器畏首畏尾,缺少“顽症须用猛药治”的勇气和“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的大气。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比如被媒体热炒的“二次调控”,非但未超出本轮“新国十条”范围,且就调控指向而言,提首付限购等措施只是对投机需求形成遏制效应,对房地产资金链几乎隔靴搔痒甚或无关痛痒。“二次调控”满月,不少地方事实证明,其威慑效应只有“五分钟热度”,楼市房价依然是高歌猛进一路飘红。
其二、单兵作战,难成合力。事实上,“新国十条”及“二次调控”祭出以来,调控政策落地者主要为金融措施,其虽从某种程度上剑指房地产资金链,但由于房地产商“不差钱”难以形成预期杀伤力,加之未能辅以对房地产融资秩序整顿规范及打压房地产暴利组合拳跟进,合力无从谈起无法发挥。时下房地产一方面还在吃着市场充裕流动性老本,资金来源“得来全不费工夫”;另一方面,不少奸商采取变通筹资手法对抗金融调控以维持资金链运行,比如以高利率或业务回馈伎俩向个人和单位筹资,对抗规避了调控带来的预期风险。要命的是,“二轮调控”非但对房地产资金链无关痛痒,提首付限购等措施反而误伤了民众正常投资置业需求。
其三、行动迟缓,当断不断。被坊间普遍看好和认为是调控“重磅炸弹”和“杀手锏”的房产税却成为难产婴儿千呼万唤不出来。在充满变数和猜疑的背后,房产税改革快慢无疑是博弈结果,随着十二五规划建议案提出,博弈又平添新变数。10月27日,新华社授权发布十二五规划建议。其中鲜有提及房地产问题,却提到“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建议对此一笔带过且用语仍是“研究推进”。这与9月29日“国五条”出台时提出的“加快房产税改革试点工作,并推广到全国”提法明显存异。也就是说,房产税改革未来恐怕还是难有下文的未知数,至少眼下还难有定数。
其四、剑走偏锋,隔靴搔痒。房价越调越涨另一不容忽视的导因乃是货币量连年猛增。金融学者易宪容认为,房价与成交量的上涨,根源是信贷过多,“只要信贷政策继续从严执行,市场就会恢复理性。”事实亦然,有人通过过去近10年货币发行量和房价变化对比发现,房价涨幅和广义货币发行量涨幅几乎同步。货币量增长过快,导致人们通胀预期节节攀升,而现今能抵抗通胀的东东又太少太窄,国人被逼上梁山只能“自古华山一条路”选择买房抗通胀。由于调控只是在提首付限购调利率上小打小闹,而未能有的放矢剑有所指及时关紧针对开发商信贷过度氾滥的信贷闸门,请问:房价能不陷入屡调屡涨怪圈吗?
其五、问责不力,政策落空。目下各界一个公认共识是,政策执行不力是导致楼市越调越涨的罪魁祸首。我注意到,早在今年4月,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就认为,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手段已经很多,但市场效果却不是很明显,“我觉得这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市场主体、地方政府,包括金融机构,在落实相关政策的力度上有关系。”比如4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要求,对购买首套住房且套型建筑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30%。但仍然有不少买家能以相当于两成首付买到房子;再如今年3月份,国资委要求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但至今还看不到到底哪些央企割舍地产业务。在历时数月的楼市新政中,闲置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土资源部曾在6月公开表示,将按照“7月督查,8月约谈,9月问责”的工作时间表大力整顿闲置土地问题,且表态“不但问责事,更要问责人”。然而,尽管早已是“千呼万唤”,囤地黑名单却是“始终出不来”。9月大限已过去一月,问责却无有下文。问责玩“狼来了”,如何威慑儆尤抗抵制调控者流?
其六、屡调屡涨,屡涨屡调。自2003年以来,几乎年年皆有楼市调控政策出台,除了2008年出台税费优惠和减免等救市政策外,其馀年份大抵是清一色限制性调控政策。仅2010年,截至目前就已经有大大小小30多次涉及房产调控政策出台,令人唏嘘喟叹的是,房价高台走高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我想表达的是,存在决定意识,房价走向惯性必然导致房地产商思维惯性。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事实用于雄辩,在“屡调屡涨屡涨屡涨”的历史现实面前,让开发商不叫器“房价迅速上涨”的确也难,真的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