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胡锦涛访美的三个难题

2011年01月18日曹长青
【新唐人2011年1月19日讯】 胡锦涛将抵达美国,这是奥巴马上台两年来,中国领导人首次对美国正式“国事访问”。这次访美之行,被双方渲染为具重要意义。但实际上,从美中两国的政治状况来看,胡奥会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效果有限。

首先,这是一次不得不进行的、更多是礼仪性的访问。奥巴马上任后不久,就高调访问了中国。而这之前的美国总统,没有在上任第一年就访问北京的。之后胡锦涛两次答应年内访美,但却一再拖期。因中美两国在很多问题上产生摩擦,像对台军售,北韩危机,美日韩军演,钓鱼岛,以及南中国海问题等。

奥巴马所以说现在是胡访美“最好时机”,即这些问题最近都相对缓和,目前中美关系较平稳,所以胡是“乘机”访美。这既是兑现原来访美承诺,更是中方自己要拿到实惠。报导说,奥巴马要用国宴接待,而这正是中共领导人看重、也极力争取的。上届美国总统布什时,胡锦涛访美,只是被安排“午宴”。北京方面称那次是“国事访问”,而美国却没这么说。誓言向全球推广民主的布什总统,不愿高规格接待共产国家领袖。风水轮流转,现在是民主党执政,而且奥巴马的经济理念跟胡锦涛还有点像,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奥巴马则是大政府、高税收、高赤字的“福利社会主义”。

这次见面更多是礼仪性,还在于,自奥巴马上台,胡奥已在亚太经合会等场合有过七次见面!平均四个月一次。有什么重大问题,在这些会晤中,早就交换意见了。这次见面,北京方面非常看重这种“形式”,因为美方如用“国宴”接待,胡更显得有“大国领袖”地位和形象,通过共产党媒体的渲染,更凸显胡的“能耐”;也为胡明年下台累积政治遗产,增加党内权争的资本。

所以说胡奥会更多是仪式性,因中美两国面临的难题,目前都难以解决。一是对台军售。不管奥巴马多想让步,但美国国会制定有《台湾关系法》,规定协防台湾。美国两党不管谁上台,都得执行国会的法律。奥巴马无法取消《台湾关系法》,就无法取消对台军售。

北韩问题更加棘手。因金正日不按牌理出牌,炸毁南韩天安号军舰,炮轰南韩延坪岛,发展核武和生化武器等,不仅美国,连北京也对平壤头痛。更外中共并不真想制约平壤。北韩的百分之八十粮食、石油等能源均来自中国,如果胡锦涛想约束金正日,完全有杠杆。但胡、金有共同的意识形态(胡曾说向北韩和古巴学习);中共并想利用北韩这张牌,跟美国讨价还价。天安舰事件后,北京提出恢复北韩问题的“六方会谈”,但美国没有同意,因这种会谈只是让北京获足做东道主的面子,显得中共的重要,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虽然这次胡锦涛访美,美方把北韩问题作为两大重点之一(另外是人民币汇率和贸易逆差),但美方并没抱很高期待。在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之际,五角大楼派遣“里根号”航空母舰到东亚海域,会同那里的“文森号”、“华盛顿号”(使该海域有三个美国航母战斗群),以确保美军的战略优势。虽然表面是防范北韩,实际也是制约中共不可对台湾轻举妄动。

其实这次接待胡锦涛,奥巴马的重点是经济问题。两个月前美国国会改选,奥巴马所属民主党大败,对手共和党赢得了过去八十年来最大胜利。这种国内局面,迫使奥巴马更要注重经济,否则他的总统连任将出现大麻烦。但对人民币升值、两国贸易逆差等,北京大幅让步的可能性也相当有限,因为共产党也想利用经济来保住权力。所以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讨价还价的结果,最大可能是北京做出象征性的让步,也会是雷声大、雨点小。

按以往惯例,中美两国领导人正式会晤,人权问题会是重点之一。但奥巴马上台后,不仅从上届布什总统向全球推广民主的立场后退,甚至还强调,各国有自己模式,美国不要干预。奥巴马的这种态度,使北京壮了胆,在践踏人权上更肆无忌惮。所以这次胡锦涛来访,奥巴马在人权问题上不会强硬。从他要举办“国宴”,满足这位独裁者的虚荣心(更给共产党宣传机会,强调胡的中国崛起),甚至还要在自己的家乡芝加哥设家宴等,都可看出,奥巴马要跟胡锦涛套近乎,拉个人关系。

但从以往布什跟俄国总统普京“拉个人关系”(说从普京眼里看出真诚等)的失败来看,不管奥巴马设什么宴,都不可能跟胡建立“个人关系”,中美两国的根本关系,是由两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决定的。奥巴马这样做,只能证明他根本不懂共产党,不懂邪恶是怎么回事。

所以,美国左、右两派智库学者,多对胡奥会不看好。左翼的“美国进步中心”(CAP)的资深研究员哈奇珍(Nina Hachigian),和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中国问题专家史剑道(Derek Scissors)异口同声,都对胡的美国之行“不抱什么期望”。史剑道更明确说,这次胡奥会,“北京只是想吸引大量的国际注意力,借助盛大排场为自己的国际形象加分;而奥巴马的中国政策则没有针对性和聚焦点,难有作为。”结果只能是充斥“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但难掩双方在人民币汇率、全球经济、人权、北韩等议题的深层矛盾。”

自由亚洲电台评论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