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7月28日讯】今天第一次和网友见面,既然见面了就相互认识一下。我想了解一下自己博客和微博的影响力,请看了我博客和微博之后过来的听众举手。谢谢!
今天我讲的是“德国为什么民富国强”,副标题是“德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家听“特色”这个词可能会非常耳熟,但今天我不是讲中国。“特色”两个字现在被误读了,不少人一听“特色”就会想到“遮羞布”,很反感。坦率地说我也有点反感,但“德国特色”是不一样的。大家注意,副标题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国家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只有民主和非民主之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思潮,拿来划分国家形态显然不太科学。今天之所以要谈社会主义,目的是借用这一大家熟悉的概念来解释德国现象。
今天的讲座不是学术性讲座,而是我在德国的一些观察体验,不见得对。既然是体验就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所以在这里不要讲我的理论错,你的理论对,这个不争论。今天可以探讨个人的感受是什么,但不讲对错,因为这个世界上很难有对错之分。
德国民富国强是有目共睹的。今晚我从三大板块讲述:第一,德国真的民富国强吗?第二,民富国强有什么奥秘。第三,大饼是怎么切分的。如果有时间我会讲两德统一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德国面临的挑战以及思考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一、德国的确是民富国强
全世界有四类国家:第一类,民富国强。这是人们所致力追求的,世界上这种国家有,但不是太多。第二,国强民弱,或者说政府很强大,超级富裕,但老百姓兜里没钱,这以前苏联和某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第三,国弱民穷,这以亚洲、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第四,民富国穷,政府手里没有太多钱,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老百姓的钱比政府太多了,这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国家,政府很穷,不得不去某个国家借债。要知道,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既欠内债,又欠外债。
德国显然属于第一类民富国强的国家。有一个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世界各国GDP的排列德国居于第四位,表面上中国GDP已经超过德国,但我们看一组数字就会知道有什么样的差距。德国2010年人均GDP是4万美元,我们伟大的祖国是4283美元。连我差不多都要拖后腿了,农村很多人是达不到的,有的甚至4283人民币都够呛。
2008年中国GDP超越了德国,但是,德国是一个多大规模的国家呢?35万平方公里,8800万人口,其中有600万外国人,也就是说德国实际人数是 8200万,但诺贝尔获奖得者将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国家的德裔)。我们都熟知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是美国人,但他是德国血统,在德国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之后才去美国。还有一些着名的人士,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这些都是改变世界的人,虽然他们改变的方向有好有坏。
德国有很多世界第一,汽车、化工、机械、环保都是世界第一。现在很多人出国上大学首选美国,我也一直以为教育国际化排名前列的是美国、加拿大、澳洲,后来我惊奇的发现英国总领事会公布一个数据:德国大学国际化水平2010年跃居世界第一,这让我有些吃惊。当然,这也是有证据的,德国大学的留学生占大学学生总数的10%-15%,一般不会低于10%。因为德国政府每年给大学提供补贴,外国学生越多,补贴越多。这只是补贴而已,财政投入办学的基本经费仍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你去德国,看到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大学,在市中心地理条件最优越的也一定是大学。德国的大学和大学的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学习。那大学会不会很挤?不会,因为德国大学太多了,一个小小的国家就有300多所公立大学。在德国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学,没有高考,只有申请制度,申请了就可以去学习,但德国唯一不好的是混文凭太难,如果你抱着混的目的去肯定没戏,这对咱们来讲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全场笑)。
德国民富国强也体现在这个国家没有城乡差距,“城市是农村,农村就是城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都很好。如果非要分出贫富的话,反而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是相对比较贫穷的,住在农村的人反而都是非常有钱的,我的德国朋友写信给我,我一看地址是乡下,就可以断定这家伙肯定有钱,如果是城市里的就不一定,我想说明的是在城里住的或者在农村在住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此外,德国的环境很干净,干净到一尘不染,没有尘土裸露的地方,否则就是违法,要么用小石子铺上,要么全是草地。我们系里旁边有一条小路,从我上大学起看见在铺,一年的时间都没铺完,你知道是怎么铺的吗?一颗一颗石子拿来研究,摆放在哪儿比较好,然后像一个艺术品的搁在那个地方。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内装修7 年,用7年时间内装修,装完以后就是一个精品。去图书馆不用抢座占座,在德国没有这个现象,你去一定会有。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这个大学的学生可以进去吗?当然可以,只是你不能把书借出而已。大学图书馆、城市图书馆满足了全民的读书需求。买书在德国很贵,一本书大约30-40欧元,也就是300、400块人民币,所以如果在德国发行3000-4000册就不错了,能卖到5000册以上就算畅销书。
二、德国民富国强的奥秘
德国的成功源于三大因素:第一是马歇尔计划。无论是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专业的中文经济学书籍,只要讲到战后德国,他们一般会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这是美国进一步分化两个德国的阴谋,该计划对西德经济恢复有点作用,但作用并不是很大。但德国人是怎么看待呢?他们说,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输血,德国可能就变质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极端倾斜。
第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德国成功的保障。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奠定了德国今天的成就。因此,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是德国民富国强的根本。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世界闻名。德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不教太多东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玩得开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识。因此,严格来讲,德国从中学才开始传授知识,并且第一位是教你怎么去学习和思考,大学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来才给你讲框架性的知识。德国老师第一次开课很重要,第一次课如果不去就完了,为什么?因为老师会公布了很多参考书目,所有的考试内容全在那些书里。德国大学没有规定的教材,我在德国那么多年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全国统一教材”,德国大学的教材是根据老师的喜好和专业背景来确定,也就是说我今天想讲点什么是根据我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唯一例外是德国大学不允许宣传纳粹思想,这是因为德国过去太疼了,觉得纳粹思想太可恨,所以不让宣传。
德国特色在什么地方?
独特的经济制度 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东西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讲社会市场经济,要追溯到很久以前。19世纪李斯特的重商主义,直到后来的历史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强调国家的作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上述两者虽然有重大区别,但是都没有否定国家的作用。我今天之所以讲德国特色,是因为德国确实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全世界在19世纪处在古典主义的黄金时期(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进入了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却出现了问题,发现市场失灵了,之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大家认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即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是必不可少的。
德国并没有顺着这一规律发展,而是拧着来。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自由放任主义盛行、主张发挥市场作用时,德国却强调发挥国家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李斯特主张国家提高关税保护幼稚工业。为什么?因为德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它需要依靠国家力量来发展。20世纪二十年代后,大家觉得市场之手失灵,需要政府的另外一只手来发挥作用,但这个时候德国的弗莱堡大学有一帮法律背景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不同东西。他们也承认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不合理的,或者在那个时候是有问题的,但也不认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是合适的,更不认同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他们认为问题症结是市场缺乏秩序,市场的失灵是缺乏秩序造成的。瓦尔特·欧肯,还有弗兰茨·伯姆、威廉·罗普克等几个人提出一套理论和学说,这套理论学说就是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实质:第一,强调充分市场机制;第二,国家发挥警察的作用来维护秩序。因此,战后德国的主流经济思想跟全世界西方其他国家并不一样。除德国之外,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德国的确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
独具特色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1945年德国战败,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美国、英国、法国三个占领区之上,要把这三者统一起来,怎么统一?靠什么?靠的是民主制度,所以接下来我要先把社会市场经济放一下,讲一下德国的民主体制。
德国最厉害最让人觉得敬佩的是他们的法律,尤其是基本法,即《宪法》,为什么叫“基本法”?德国在当时没有统一,所以不叫宪法,先暂时叫《基本法》,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家觉得“基本法”很好,不需要再改变名称,所以现在还称为《基本法》。德国最根本的成功是把这部宪法当回事。在联邦德国之前是希特勒第三帝国,再往前是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当时制定了全世界最民主最先进的宪法,可惜14年后就被纳粹取代。为何如此先进的一部宪法反而失败了?这是因为德国人太较真,那部宪法太超前、规定得太具体,导致有的地方没有或无法落实。台湾有一个词叫“跳票”,也就是说你的诺言没有履行。由于政府在宪法问题上跳票很厉害,所以大家对那个宪法不抱信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之后吸取教训,在共识的基础上制订宪法。宪法公布之后就得到了德国人的广泛赞同。民主的实质是什么?我在微博上说过,民主与非民主的本质区别是:民主国家是官不聊生,非民主国家是民不聊生。所谓的官不聊生并不是官员活不下去了,而是他们没有办法通过权力寻租来捞油水。他们不可能随便签字就可以批款,因为这需要议会的辩论、批准和监督。议会花一分钱是要辩来辩去的。在德国去旁听议会是随便的,就怕你没时间。当然,德国人大部分是通过电视来观看议会辩论的,媒体架着镜头在议会看你们怎么讨论,如果在某一个问题上你不代表大众的立场,那下一次选举这个议员就没戏了,选民会把票投给另外的人。此外,最让官员难受的还有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监督、独立的司法判决等。
第二,德国《基本法》第20款规定,德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的联邦国家。民主和联邦的概念很清楚,但如何理解社会国家呢?这就是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很多的社会元素,也就是更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独特的社会制度是源于德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政党即社会民主党,它主张社会主义。1959年之前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其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1959年社民党通过哥德斯堡纲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也放下了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的包袱,转而接受市场经济。
德国另外一个主要政党是联盟党。联盟党有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两党都具有共同的背景-基督教和天主教。早期的教会就具有政府并不具备的社会救济功能,因此具有教会背景的政党更为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德国是一个政治妥协闻名的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博弈、妥协。社会民主党跟联盟党相互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于是德国作为一个社会国家应运而生。
有的国家也自称特色,但大家觉得特色其实是一块遮羞布,但在德国确确实实是特色,除了它的《基本法》是当真的,能做到的,另外还有议会体制。德国是一个议会制国家,不像美国总统制直选,选出一个很牛的总统出来。德国总统是象征性的,是议会选举出来的,需要签字或者搞一个荣誉方面的节庆日,总统可以出面,其它什么权力也没有。德国最有权力的是总理,总理是选举得胜党派的党首,就是我们讲的总书记,但人家不这么叫,他们叫党主席。德国在议会民主的基础之上,跟别的国家不一样,议会人数大约为600人左右,这就是特色。为什么?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议会500人以下的是民主国家,500人以上是独裁专制国家。奥妙在那儿?因为500人以下可以来辩论、吵架的,可以针锋相对,500人以上就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现场笑)。如果有两三千人开会你觉得有可能讨论吗?那是不可能的。德国刚刚迈过民主国家的坎,也就是说在600人左右,所以德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有一点社会主义的元素。
与议会的热闹劲相比,德国老百姓对政治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我经常在德国转悠观察他们的选举,去看很多城市,了解他们是怎么选举的。我注意到,选举的地方立着一个易拉宝式的牌子,然后有投票箱,两边有各个党派的候选人头像和竞选口号,即带领国家或城市干什么,怎样走。我发现台湾、香港、大韩民国这种地方选举搞得轰轰烈烈的,而到了西方民主国家则很冷清。投票率如果能够达到60%、70%已经是高投票率了,80%不太目前可能,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得到了 90%的投票率那肯定是虚假的,不太可能的,这是我多年的观察,只是主观上的判断。
再讲讲德国党派,德国有两大党,一个是德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党,原称叫社会民主工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领导过的党,19世纪大搞罢工、政治运动。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势力相当强大,因为在企业里有它的工会组织,在州、联邦一级都有它的机构,也就是说组织很严密,力量很强大。但在联邦德国首次议会大选中居然失败了,得票率仅32%,最后赢得大选的是联盟党。联盟党是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的合称。尽管社民党基层组织严密,但输掉大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党纲出了问题,党纲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计划经济。但德国人最后选择市场经济。为什么会选择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德国有一个体制发挥了作用,即德国的社会保险。现在我们讲三险一金、四险一金就是德国发明的。现在的保险制度是德国创造的,虽然最早的《济贫法》是16世纪英国颁布的,但那是有选择性的,即有困难的人才适用,而真正具有普遍性、让全体人适用的是德国人发明的。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大法律,疾病、工伤、老年和残废保险制度构成了现代保险的基石。有了保险之后就有了人身保障,不至于拿起武器搞革命。俾斯麦发明保险其目的其实就是保证工人的基本生存,削弱工人阶级的斗志,让他们不再狂热的搞武装斗争。这个保险传统甚至在希特勒时期也没有完全中断。到1949年面临关键选择时大家想要安稳,不想折腾,因为计划经济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意味着一种新的尝试,意味着就要去冒险,这时候德国的保险主义就冒出来了。多数人不要冒险,只希望按原来的套路走。所以最终选择了一个新成立的政党——联盟党,因为联盟党主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让人高兴的是德国这条路走对了。
事实上,德国并不止两个政党,德国有很多小党,小党发挥了独特的制衡作用。有一个党几乎永远是执政党,叫自民党,这个党得票率一般为10%左右,最辉煌的得票率是12%。但这个党的制衡作用很厉害,它跟哪个党结盟哪个党就执政,反哪个党哪个就完蛋。1949年到1966年自民党一直跟基民盟联盟,所以基民盟长期执政。1966年自民党未和基民盟结盟,所以1966年到1969年是基民盟与社民党两大政党联合执政,从1969到1982年是社民党执政,为什么?因为自民党跟社民党联合,所以执政了。1982年科尔总理上台之后,17年时间是联盟党和自民党执政,所以自民党叫长期执政党,只有很少几年不执政。
90年代冒出了一个党叫绿党,其背景是德国环保主义思潮盛行。追根溯源,绿党这些人主要是以前的激进分子。欧洲有一个“六八运动”,也就是196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像中国文革一样,很推崇老毛。那个运动冒出了一帮学生领袖,其中有一个后来当了德国外交部部长,他就是绿党领导人费舍尔。因次,在好的体制之下坏人也能变成好人。前段时间我看了微博,杭州市一个副市长许迈永被枪毙,其实他的家庭挺惨,全家就他一个眼睛是亮的,其他都瞎眼,结果被毙掉,太可惜了。但你能说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大坏蛋吗?显然不是,许迈永这个人也好或者其他贪官也好是一种不合理体制的牺牲品,是一个让好人变成坏人的结果。60 年代德国有个红军旅,搞暴力、爆炸,德国很多重要的人物都被暗杀,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缩小了,90年代就基本销声匿迹。其原因是体制会把这种暴力慢慢化解,这是体制的力量,所以体制能做好事也会做坏事。
另外一个党是左翼党,这个党原来是东德的统一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共产党,两德统一后,这个党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后来跟西德的一个小党联合起来组成左翼党,左翼党势力慢慢发展很大,但在联邦层面上还没有执政过,但在联邦议会有议员。左翼党的发展趋势很快,为什么?因为它集结的是社会的一帮失败者,包括很多的失业者。德国失业率很高,这也包括一些不想工作的人。比如说他没有去找工作,或者他不愿意去上班,觉得有保险为什么要上班,在家闲呆着也饿不死,呆第一年还能拿工资的80%,第二年拿60%的工资,不管怎么降还是有600欧元的生活费,这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也就是说住得起也能够吃得起。德国吃的很便宜,德国最便宜的是几样东西,第一是面包,很长的一袋面包在市场上卖1毛8(相当于中国一块多钱的人民币),够你吃很多天,稍微贵一点是3毛5左右,更贵的也有,德国各种档次的都有,想要口感好可以买贵一点的。第二是牛奶,牛奶是欧洲人必喝的东西,一升1毛8,也有2毛5的,3毛多的。第三是果汁以及汽水,大约是几毛钱一瓶。吃的非常便宜,为什么会这么便宜?德国政府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补贴,德国政府最大的三项支出是:一个是对农业的补贴,二是对住房、租赁业、住房建筑业的补贴,三是对交通业的补贴,这三大块的补贴占据了德国财政支出的35%,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把其它补助比如社会保险等其它补助加起来就将近50%,另外20%用于国防、外交,20%用于教育、科研,只有不到10%是用于公务员开支。而且德国国家财政支出不打任何折扣,因为财政首先要有预算,年底有决算,少了一分钱就要小心你的乌纱帽,知道谁来监督吗?第一大监督你的是议会,这一关太难躲,反对党眼睛挣得大大的,若政府多花一分钱你就等着倒霉。第二,媒体天天盯着。第三是司法监督,没有政法委,不管多大的官,到了法院那个地方该判的就判,这是独立的司法。第四是德国独具特色的审计署。审计署官员精确到某个票据,换句话说几十欧元、几百欧元的钱都要说出来干什么了。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太丢人了,几百欧元我们官员瞧都不瞧一眼,但德国上升到审计署官员亲口说。所以德国在方方面面把漏洞给补上,补上之后官员真的是官不聊生了,确实是找不到任何借口往口袋里揣点钱,比如德国有一个经济部长的小舅子让他给企业写一封推荐信。官员给企业做推荐是可以的,但唯一错的是用经济部的信签纸来写,结果被媒体发现,媒体说你有两个嫌疑:第一,用经济部的信誉给小舅子做广告,显然是有谋私利的嫌疑;第二,经济部的一张信签纸是国家的,你自己在市场上买A4纸随便你写。这真的是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全场大笑)。德国一个联邦银行行长到奥地利休假,那个老板一看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来了,赶紧拍马屁说,住在我这儿不要钱。后来被媒体报道出来结果是丢官。白住两个晚上就丢掉联邦行长的职位。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一次跟企业家吃饭,之后立马有媒体质问,总理是不是用国家的钱请客吃饭,总理慌忙把单据拿出来贴在网上,说是自己出的钱。这样媒体才罢休。
走中间路线,真正不折腾
1945年联邦德国成立之后,首先是由联盟党和自民党执政,联盟党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后面是其助手阿尔马克,他俩是弗莱堡学派的信徒,把弗莱堡学派思想转化成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以自由的市场竞争为主轴,以秩序为保证。德国经济从1951年开始腾飞,到1966年才减缓,这15年时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当初的百废待兴到1966年人均GDP超过一万马克大关,德国15年实现的,有的国家用30年都没有做到。到了1966年之后经济骤然下滑,出现了暂时性的经济危机。这个时候就看出德国人民非常厉害了,他们要开始纠偏,因为总是一个党执政不太好,换一个其他党执政看看,这时候给了社会民主党一个机会,原来是基民盟,右派政党沿着右边往前走,人们觉得往这条路走下去,慢慢的会偏得更远,因此要扳过来,于是换了另外一个党,这个党在左边,扳了一点回来,这意味着德国大部分时间在中间道路上行走。
德国基民盟奉行的经济政策经济路线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自称中间路线。左翼党上台之后也要找一个中间平衡点,平衡点一方面是原来联盟党说的中间点到前苏联计划经济之间往左又移了一小步。但不管是什么,一定远离苏联中央控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的事实证明,计划经济破产了,但在很多年前我们却将之视为神圣的东西,不可以触碰,而德国人早在二战结束时就知道计划经济不行,其实这个东西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弗莱堡学派就已经在批判了,奥地利学派哈耶克写了一本着作《通向奴役之路》,其思想跟弗莱堡学派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奥地利学派与弗莱堡学派不尽相同,但两者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的范畴,而且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德意志人的理智思考。
1966年社民党上台之后出现了一个伟大人物,这个人叫卡尔·席勒,这个人把凯恩斯主义引进到德国,但并没有将其意识形态化去推崇,只是当成手里的一个工具来用。席勒引进凯恩斯主义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弗莱堡学派的偏差。1966年德国经济衰退,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总体调节政策,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初经济快速回升,走出经济衰退低谷。可惜,1972年席勒因为政治原因辞职了。
席勒之所以下台是因为他反对福利国家过度倾斜,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往这个路继续走下去,今后国家的负担会越来越沉重,经济不可能支撑下去。德国从1998年起德国社民党施罗德上台之后做的一件事就是削减社会福利,包括现在的政府都在做这个事,但在1972年之前席勒就告诉全体国民不要往社会福利国家道路走得太远,可那个时候所有的政党包括他自己所在的党都说要建设福利国家,为什么?因为那时在国际大潮之中,70年代时社会福利国家如火如荼的在欧洲建立起来,尤其在英国,瑞典,芬兰,挪威等国越走越远,现在都往回收,德国的政治家保持理智,很清醒,这与得当的思辨能力有关。联邦德国之所以民富国强,是因为有清醒的人指引着国家,同时国民也非常理智,不再迷信一个政党。他们会给其他政党机会,让你做做试试看,不行就下台。现在有的国家政党老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一辈子领导人民,这是自我迷信。
三、德国的分配制度-蛋糕怎么合理切分?
我简单讲讲德国的分配制度。社会福利从1949年建立起来之后,1957年德国开始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和随后的德国《联邦银行法》颁布,这两大法律的颁布标志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到1967年还颁布了《稳定与增长法》,把国家调控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职能,明确规定政府的四大职能:第一,保持物价稳定,第二,充分就业,第三,内外贸平衡,第四,在上述基础之上经济的适度增长。在四大目标中,历来基民盟政府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社民党上台之后把充分就业放在第一位,在社民党执政期间做了很多事,强化各种社会保险,工人参与到企业里,在德国办企业不要发愁,政府不会管你,但有两个东西会管:第一是税收管理,什么东西可以做,但不能逃税。第二是工人管理,到德国做公司,能不雇佣德国人就不要雇佣德国人,为什么?一是对工资要求太高,二是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太强烈。在每个大型企业里都有一个企业委员会,由劳资双方组成。其中必须有一个人由劳方出任的高级人事经理,专门负责人事,裁员需要通过他的同意才可以。讲到企业,你们知道办企业在中国需要批准,但在德国不需要批准,只要备案,只要把章程写好就行。在德国没有工商、警察、卫生、防疫等所找你要钱,吃饭时动不动不买单,这太不可思议了,德国首先没有工商这个部门。德国要成立一个公司有专门的工商注册机构,只管注册,其它什么权利都没有,而且注册费用很低,把注册和登报费加起来,100欧元左右就能搞定。另外,任何一个警察不可以随便登门企业,除非受到邀请。卫生检疫的可以检查食品和餐饮企业,但是必须在收到举报、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地方有问题才会进去。所以在德国做企业很自由,只要把钱挣了,把税交了,把工人安抚好就可以了。德国的中小企业很多,小有小的自由和好处。德国法律规定,超过12个人以上的企业必须组成企业委员会,在12个人以下的企业不用。德国小企业特别多,多到你随便转一个街道,上一栋楼都是小企业,一栋楼里有几十家公司。不像我们注册公司只能在办公楼,住宅楼不允许注册公司,德国没有这种说法,只是分有面子无面子的楼,有面子搞豪华一点,没面子在家里做,因此,德国企业的经营环境非常好。
德国实行率进税率制,即多收入就多缴税。德国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最高税率达到58%,这意味着亿万富豪交的税相当高。如果你是一个亿万富翁就很吃亏,所以大家都愿意做中产阶级。我的很多朋友公司在在瑞士边上的一个小国列支敦斯登注册,那个国家只缴纳7%的个人所得税,其他什么税都没有,全国2.8万人只有3 个人失业,还是不想干活的,有钱不用工作。那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已经超过了德国,国家越小越富裕。另外联邦制国家意味着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如果一刀切做事永远做不好,国家是大一统不是什么好事,当然可以在政治上统一,政治上统一是一个国家,军队统一没问题,但经济上管得太细就过分了。联邦下面有州,中国翻译叫州,但原文叫国家(State),“国家”里照样有总理、有宪法,什么都有,州管的是经济、文化、治安、警察。联邦政府只有一个许可权即拨钱,这个税收上来要拨多少钱给地方,除了拨钱没有任何职能。
四、德国核心竞争力分析-前瞻意识
德国的领导人,特别是企业领导人有强大的前瞻能力,这是我们很多企业家所不具备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原是德国辛克全球货运的董事长,这个人在美国次贷危机后立即把该公司股份全卖掉。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就能看出来?他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就意味着有可能演变成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有可能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现在听起来觉得很符合逻辑,但在当时发生时是否知道才是关键。现在他成了德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商,并且准备在中国投资环保与网路教育。
德国人的前瞻意识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大事的把握之上。德国最富的三个州分别是:一个是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北威州,这是德国最富最强大的三个州。巴伐利亚州是以它的汽车制造、化工、电子取胜。巴伐利亚州有宝马。巴登符腾堡州以中小企业取胜,当然也有大企业,宾士就在这个州。最西边的北威州是传统工业,以机械制造取胜,那儿有一个鲁尔区,50-60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也就是说从60年代开始德国开始思考经济转型,从而使德国的产业长盛不衰,所以德国有很多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企业。
德国还有很多东西可讲,由于时间关系我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德国民富国强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国家,老百姓活得舒服、有尊严,政府也有钱为民众做事,因此,人民安居乐业,官民友好相处,社会一派和谐。
我就讲这么多,感谢大家!
互动环节:
网友1:杨老师您好,在网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说法: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您是怎么看的?
杨佩昌:这个是传统的说法,这个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但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一个国民是需要引导的,作为政府如果有公信力去引导一个国民,那会很好。民众需要引导,其原因是他们得到的信息不太充分,不了解国家情况,政府引导民众的前提是,政府没有自己的私利。
网友2:老师您好,我感觉德国的大企业主要在西部,东部以前有什么样的企业?或者造成西部地区有多数大企业的原因是什么?
杨佩昌:德国工业在二战之前重要的企业在东部地区,机械制造基本在东部,在二战之后主要在西部地区,为什么?因为在东部地区苏联迁走太多,西部情况好些,这是第一。第二,通过几十年两种制度不同的竞争发现所谓的资本主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1990年两德统一后,东部地区只有8500家企业,这8500家企业里有1/3必须灭掉,必须完全拆除,一点不能用,有1/3大改造才能用,有1/3勉强才可以用,德国的托管局成立之后最主要工作是如何消化掉企业,西德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西部地区的企业比较多。
杨子云:这个问题你可以看一下金雁老师书可以回答得更加准确。
网友4:您讲到德国注册中小公司非常容易,如果是违法的事,今天注册一个,明天又注册一个,这样的现象容许吗?
杨佩昌:这涉及诚信问题,在德国允许失败,但违法是终生的代价。偷税漏税不说,就说你干什么坏事只要被人发现,就意味着你这个人就完蛋了。在德国有第一次,可以原谅,但第二次出现的话不可原谅。
网友5:您在细节中谈了德国非常好,非常强,但突然提到去列支敦斯登国家,德国的富人都移去那儿,这样的逻辑不是很奇怪吗?
杨佩昌:那个地方也是德语国家,但它是避税天堂。欧洲国家对这样的国家也到了几乎无法容忍的地步,因为很多富人在那儿去注册公司。这样做其实也合法,但不合理。比如我在列支敦斯登注册一个企业,在德国挣钱和生活,但只按照列支登士敦的法律缴税。现在很多国家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另外,列支敦斯登之所以很富裕,原因是该国有几大独特的产业,第一、邮票产业。第二、银行业,和瑞士一样遍地是银行,全世界很多贪官都往那个地方去存钱。瑞士托管着列支敦斯登这个国家,所以瑞士跟列支敦斯登这个国家性质一样。
杨子云:我稍微补充一下,列支敦斯登是一个小小的公国,德国累进税制在税法人中是颇受批评的,会让富人逃走,形成恶性循环。在燕山大讲堂115期我们请冯兴元老师专门讲税制,他主张单一税制,列支敦斯登明显是单一税制国家,德国累进税制在研究税法人中是受批评的。
网友6:老师好,民主有很多优越性,您觉得中国适合民主吗?
杨佩昌:是否适合我觉得要看大家愿不愿意,愿意就适合。
网友6:您觉得大家都愿意吗?
杨佩昌:我们现在不能投票不知道。
杨子云:我有一个问题,从文学作品以及金雁老师的书中看到,东西德在柏林墙倒塌之后,西德付出很多,西德东德都有一种失落感,但失落的内容不一样。西德人觉得自己是完全把东德赎买过来,东德觉得工厂没有到东德来,就业也不好,以前的老工业倒闭了,也有他们的不满。我看了赫塔·米勒的小说我发现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有表现,您身在其中能否感受到这种落差?
杨佩昌:这个问题我应该比较有发言权。第一,我在德国两边都生活过,两边比较发现东西德之间到现在在物质上基本填平,但有些方面没有填平,尤其60年代、 70年代这两代出生的人心理还没有完全平衡。为什么?因为这两代人既是统一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在民主自由方面得到了实惠,但同时有大量的失业存在,东德地区失业率曾高达16%甚至25%,这么高的失业率是因为德国东部地区极其缺少就业机会,核心是企业少。但后来企业慢慢增多,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东部地区已经有12万企业了,由原来的8500多家企业增加到12万企业,当然,再怎么增长,工资还是比西部低。你发现东部人总板着脸,神经很紧张,不会笑,但西德人很放松,对外人友好一些。最友好的地方是西德,这是因为东德自身的境遇相较于西德而言比较差,但9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东部地区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了,认为两方面都是平等的。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歧视现象也逐渐在减弱,以前东部人叫东部佬,但现在已经没有了,90年代出生以后的人跟西部地区人一样会保持自信和放松,德国两边的趋势现在已经慢慢填平了,但还能看到小小的痕迹。
燕山大讲堂第119期演讲全文
文章来源:作者《博联社》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今天我讲的是“德国为什么民富国强”,副标题是“德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家听“特色”这个词可能会非常耳熟,但今天我不是讲中国。“特色”两个字现在被误读了,不少人一听“特色”就会想到“遮羞布”,很反感。坦率地说我也有点反感,但“德国特色”是不一样的。大家注意,副标题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国家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只有民主和非民主之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思潮,拿来划分国家形态显然不太科学。今天之所以要谈社会主义,目的是借用这一大家熟悉的概念来解释德国现象。
今天的讲座不是学术性讲座,而是我在德国的一些观察体验,不见得对。既然是体验就只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所以在这里不要讲我的理论错,你的理论对,这个不争论。今天可以探讨个人的感受是什么,但不讲对错,因为这个世界上很难有对错之分。
德国民富国强是有目共睹的。今晚我从三大板块讲述:第一,德国真的民富国强吗?第二,民富国强有什么奥秘。第三,大饼是怎么切分的。如果有时间我会讲两德统一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德国面临的挑战以及思考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一、德国的确是民富国强
全世界有四类国家:第一类,民富国强。这是人们所致力追求的,世界上这种国家有,但不是太多。第二,国强民弱,或者说政府很强大,超级富裕,但老百姓兜里没钱,这以前苏联和某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第三,国弱民穷,这以亚洲、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代表。第四,民富国穷,政府手里没有太多钱,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美国老百姓的钱比政府太多了,这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国家,政府很穷,不得不去某个国家借债。要知道,美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既欠内债,又欠外债。
德国显然属于第一类民富国强的国家。有一个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世界各国GDP的排列德国居于第四位,表面上中国GDP已经超过德国,但我们看一组数字就会知道有什么样的差距。德国2010年人均GDP是4万美元,我们伟大的祖国是4283美元。连我差不多都要拖后腿了,农村很多人是达不到的,有的甚至4283人民币都够呛。
2008年中国GDP超越了德国,但是,德国是一个多大规模的国家呢?35万平方公里,8800万人口,其中有600万外国人,也就是说德国实际人数是 8200万,但诺贝尔获奖得者将近全球一半(包括移民到其他国家的德裔)。我们都熟知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是美国人,但他是德国血统,在德国完成了大学学业,毕业之后才去美国。还有一些着名的人士,比如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这些都是改变世界的人,虽然他们改变的方向有好有坏。
德国有很多世界第一,汽车、化工、机械、环保都是世界第一。现在很多人出国上大学首选美国,我也一直以为教育国际化排名前列的是美国、加拿大、澳洲,后来我惊奇的发现英国总领事会公布一个数据:德国大学国际化水平2010年跃居世界第一,这让我有些吃惊。当然,这也是有证据的,德国大学的留学生占大学学生总数的10%-15%,一般不会低于10%。因为德国政府每年给大学提供补贴,外国学生越多,补贴越多。这只是补贴而已,财政投入办学的基本经费仍是必不可少的。
只要你去德国,看到最漂亮的房子一定是大学,在市中心地理条件最优越的也一定是大学。德国的大学和大学的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进去学习。那大学会不会很挤?不会,因为德国大学太多了,一个小小的国家就有300多所公立大学。在德国任何人都可以上大学,没有高考,只有申请制度,申请了就可以去学习,但德国唯一不好的是混文凭太难,如果你抱着混的目的去肯定没戏,这对咱们来讲是一个不太好的消息(全场笑)。
德国民富国强也体现在这个国家没有城乡差距,“城市是农村,农村就是城市”,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基础设施都很好。如果非要分出贫富的话,反而住在城市里的人都是相对比较贫穷的,住在农村的人反而都是非常有钱的,我的德国朋友写信给我,我一看地址是乡下,就可以断定这家伙肯定有钱,如果是城市里的就不一定,我想说明的是在城里住的或者在农村在住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
此外,德国的环境很干净,干净到一尘不染,没有尘土裸露的地方,否则就是违法,要么用小石子铺上,要么全是草地。我们系里旁边有一条小路,从我上大学起看见在铺,一年的时间都没铺完,你知道是怎么铺的吗?一颗一颗石子拿来研究,摆放在哪儿比较好,然后像一个艺术品的搁在那个地方。莱比锡大学图书馆内装修7 年,用7年时间内装修,装完以后就是一个精品。去图书馆不用抢座占座,在德国没有这个现象,你去一定会有。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这个大学的学生可以进去吗?当然可以,只是你不能把书借出而已。大学图书馆、城市图书馆满足了全民的读书需求。买书在德国很贵,一本书大约30-40欧元,也就是300、400块人民币,所以如果在德国发行3000-4000册就不错了,能卖到5000册以上就算畅销书。
二、德国民富国强的奥秘
德国的成功源于三大因素:第一是马歇尔计划。无论是中国的教科书还是专业的中文经济学书籍,只要讲到战后德国,他们一般会这样评价马歇尔计划:这是美国进一步分化两个德国的阴谋,该计划对西德经济恢复有点作用,但作用并不是很大。但德国人是怎么看待呢?他们说,马歇尔计划给西德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让德国活了过来。如果没有马歇尔计划输血,德国可能就变质了,甚至也有可能向极端倾斜。
第二,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是德国成功的保障。二战结束后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重点在于确保市场的自由竞争以及市场的有序发展,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框架之内发展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奠定了德国今天的成就。因此,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是德国民富国强的根本。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世界闻名。德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不教太多东西的。孩子的第一要务是玩得开心,其次是教一些基本的常识。因此,严格来讲,德国从中学才开始传授知识,并且第一位是教你怎么去学习和思考,大学更是如此,首先教你思考,接下来才给你讲框架性的知识。德国老师第一次开课很重要,第一次课如果不去就完了,为什么?因为老师会公布了很多参考书目,所有的考试内容全在那些书里。德国大学没有规定的教材,我在德国那么多年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全国统一教材”,德国大学的教材是根据老师的喜好和专业背景来确定,也就是说我今天想讲点什么是根据我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唯一例外是德国大学不允许宣传纳粹思想,这是因为德国过去太疼了,觉得纳粹思想太可恨,所以不让宣传。
德国特色在什么地方?
独特的经济制度 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东西是社会市场经济制度,讲社会市场经济,要追溯到很久以前。19世纪李斯特的重商主义,直到后来的历史学派,他们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强调国家的作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和上述两者虽然有重大区别,但是都没有否定国家的作用。我今天之所以讲德国特色,是因为德国确实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全世界在19世纪处在古典主义的黄金时期(亚当·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进入了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却出现了问题,发现市场失灵了,之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大家认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即国家这只看得见的手是必不可少的。
德国并没有顺着这一规律发展,而是拧着来。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自由放任主义盛行、主张发挥市场作用时,德国却强调发挥国家的功能和作用,例如李斯特主张国家提高关税保护幼稚工业。为什么?因为德国是一个后发国家,它需要依靠国家力量来发展。20世纪二十年代后,大家觉得市场之手失灵,需要政府的另外一只手来发挥作用,但这个时候德国的弗莱堡大学有一帮法律背景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不同东西。他们也承认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是不合理的,或者在那个时候是有问题的,但也不认为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是合适的,更不认同苏联的中央计划经济模式。他们认为问题症结是市场缺乏秩序,市场的失灵是缺乏秩序造成的。瓦尔特·欧肯,还有弗兰茨·伯姆、威廉·罗普克等几个人提出一套理论和学说,这套理论学说就是弗莱堡学派。弗莱堡学派的理论实质:第一,强调充分市场机制;第二,国家发挥警察的作用来维护秩序。因此,战后德国的主流经济思想跟全世界西方其他国家并不一样。除德国之外,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主要国家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德国的确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
独具特色的法律和政治制度
1945年德国战败,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美国、英国、法国三个占领区之上,要把这三者统一起来,怎么统一?靠什么?靠的是民主制度,所以接下来我要先把社会市场经济放一下,讲一下德国的民主体制。
德国最厉害最让人觉得敬佩的是他们的法律,尤其是基本法,即《宪法》,为什么叫“基本法”?德国在当时没有统一,所以不叫宪法,先暂时叫《基本法》,1990年两德统一之后,大家觉得“基本法”很好,不需要再改变名称,所以现在还称为《基本法》。德国最根本的成功是把这部宪法当回事。在联邦德国之前是希特勒第三帝国,再往前是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当时制定了全世界最民主最先进的宪法,可惜14年后就被纳粹取代。为何如此先进的一部宪法反而失败了?这是因为德国人太较真,那部宪法太超前、规定得太具体,导致有的地方没有或无法落实。台湾有一个词叫“跳票”,也就是说你的诺言没有履行。由于政府在宪法问题上跳票很厉害,所以大家对那个宪法不抱信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之后吸取教训,在共识的基础上制订宪法。宪法公布之后就得到了德国人的广泛赞同。民主的实质是什么?我在微博上说过,民主与非民主的本质区别是:民主国家是官不聊生,非民主国家是民不聊生。所谓的官不聊生并不是官员活不下去了,而是他们没有办法通过权力寻租来捞油水。他们不可能随便签字就可以批款,因为这需要议会的辩论、批准和监督。议会花一分钱是要辩来辩去的。在德国去旁听议会是随便的,就怕你没时间。当然,德国人大部分是通过电视来观看议会辩论的,媒体架着镜头在议会看你们怎么讨论,如果在某一个问题上你不代表大众的立场,那下一次选举这个议员就没戏了,选民会把票投给另外的人。此外,最让官员难受的还有无孔不入的新闻媒体监督、独立的司法判决等。
第二,德国《基本法》第20款规定,德国是一个民主的、社会的联邦国家。民主和联邦的概念很清楚,但如何理解社会国家呢?这就是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很多的社会元素,也就是更注重社会公平正义。这种独特的社会制度是源于德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政党即社会民主党,它主张社会主义。1959年之前他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其目标是实行社会主义。1959年社民党通过哥德斯堡纲领,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也放下了生产资料公有和计划经济的包袱,转而接受市场经济。
德国另外一个主要政党是联盟党。联盟党有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两党都具有共同的背景-基督教和天主教。早期的教会就具有政府并不具备的社会救济功能,因此具有教会背景的政党更为关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德国是一个政治妥协闻名的国家,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博弈、妥协。社会民主党跟联盟党相互讨价还价,最后达成妥协,于是德国作为一个社会国家应运而生。
有的国家也自称特色,但大家觉得特色其实是一块遮羞布,但在德国确确实实是特色,除了它的《基本法》是当真的,能做到的,另外还有议会体制。德国是一个议会制国家,不像美国总统制直选,选出一个很牛的总统出来。德国总统是象征性的,是议会选举出来的,需要签字或者搞一个荣誉方面的节庆日,总统可以出面,其它什么权力也没有。德国最有权力的是总理,总理是选举得胜党派的党首,就是我们讲的总书记,但人家不这么叫,他们叫党主席。德国在议会民主的基础之上,跟别的国家不一样,议会人数大约为600人左右,这就是特色。为什么?因为一般来说一个国家议会500人以下的是民主国家,500人以上是独裁专制国家。奥妙在那儿?因为500人以下可以来辩论、吵架的,可以针锋相对,500人以上就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现场笑)。如果有两三千人开会你觉得有可能讨论吗?那是不可能的。德国刚刚迈过民主国家的坎,也就是说在600人左右,所以德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但有一点社会主义的元素。
与议会的热闹劲相比,德国老百姓对政治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我经常在德国转悠观察他们的选举,去看很多城市,了解他们是怎么选举的。我注意到,选举的地方立着一个易拉宝式的牌子,然后有投票箱,两边有各个党派的候选人头像和竞选口号,即带领国家或城市干什么,怎样走。我发现台湾、香港、大韩民国这种地方选举搞得轰轰烈烈的,而到了西方民主国家则很冷清。投票率如果能够达到60%、70%已经是高投票率了,80%不太目前可能,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得到了 90%的投票率那肯定是虚假的,不太可能的,这是我多年的观察,只是主观上的判断。
再讲讲德国党派,德国有两大党,一个是德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党,原称叫社会民主工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是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领导过的党,19世纪大搞罢工、政治运动。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势力相当强大,因为在企业里有它的工会组织,在州、联邦一级都有它的机构,也就是说组织很严密,力量很强大。但在联邦德国首次议会大选中居然失败了,得票率仅32%,最后赢得大选的是联盟党。联盟党是德国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的合称。尽管社民党基层组织严密,但输掉大选,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党纲出了问题,党纲中坚持生产资料公有,计划经济。但德国人最后选择市场经济。为什么会选择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德国有一个体制发挥了作用,即德国的社会保险。现在我们讲三险一金、四险一金就是德国发明的。现在的保险制度是德国创造的,虽然最早的《济贫法》是16世纪英国颁布的,但那是有选择性的,即有困难的人才适用,而真正具有普遍性、让全体人适用的是德国人发明的。1871年德国统一后,德国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大法律,疾病、工伤、老年和残废保险制度构成了现代保险的基石。有了保险之后就有了人身保障,不至于拿起武器搞革命。俾斯麦发明保险其目的其实就是保证工人的基本生存,削弱工人阶级的斗志,让他们不再狂热的搞武装斗争。这个保险传统甚至在希特勒时期也没有完全中断。到1949年面临关键选择时大家想要安稳,不想折腾,因为计划经济和生产资料公有制意味着一种新的尝试,意味着就要去冒险,这时候德国的保险主义就冒出来了。多数人不要冒险,只希望按原来的套路走。所以最终选择了一个新成立的政党——联盟党,因为联盟党主张私有制和市场经济。让人高兴的是德国这条路走对了。
事实上,德国并不止两个政党,德国有很多小党,小党发挥了独特的制衡作用。有一个党几乎永远是执政党,叫自民党,这个党得票率一般为10%左右,最辉煌的得票率是12%。但这个党的制衡作用很厉害,它跟哪个党结盟哪个党就执政,反哪个党哪个就完蛋。1949年到1966年自民党一直跟基民盟联盟,所以基民盟长期执政。1966年自民党未和基民盟结盟,所以1966年到1969年是基民盟与社民党两大政党联合执政,从1969到1982年是社民党执政,为什么?因为自民党跟社民党联合,所以执政了。1982年科尔总理上台之后,17年时间是联盟党和自民党执政,所以自民党叫长期执政党,只有很少几年不执政。
90年代冒出了一个党叫绿党,其背景是德国环保主义思潮盛行。追根溯源,绿党这些人主要是以前的激进分子。欧洲有一个“六八运动”,也就是1968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像中国文革一样,很推崇老毛。那个运动冒出了一帮学生领袖,其中有一个后来当了德国外交部部长,他就是绿党领导人费舍尔。因次,在好的体制之下坏人也能变成好人。前段时间我看了微博,杭州市一个副市长许迈永被枪毙,其实他的家庭挺惨,全家就他一个眼睛是亮的,其他都瞎眼,结果被毙掉,太可惜了。但你能说一开始他就是一个大坏蛋吗?显然不是,许迈永这个人也好或者其他贪官也好是一种不合理体制的牺牲品,是一个让好人变成坏人的结果。60 年代德国有个红军旅,搞暴力、爆炸,德国很多重要的人物都被暗杀,但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缩小了,90年代就基本销声匿迹。其原因是体制会把这种暴力慢慢化解,这是体制的力量,所以体制能做好事也会做坏事。
另外一个党是左翼党,这个党原来是东德的统一社会主义工人党即共产党,两德统一后,这个党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后来跟西德的一个小党联合起来组成左翼党,左翼党势力慢慢发展很大,但在联邦层面上还没有执政过,但在联邦议会有议员。左翼党的发展趋势很快,为什么?因为它集结的是社会的一帮失败者,包括很多的失业者。德国失业率很高,这也包括一些不想工作的人。比如说他没有去找工作,或者他不愿意去上班,觉得有保险为什么要上班,在家闲呆着也饿不死,呆第一年还能拿工资的80%,第二年拿60%的工资,不管怎么降还是有600欧元的生活费,这意味着有尊严的生活,也就是说住得起也能够吃得起。德国吃的很便宜,德国最便宜的是几样东西,第一是面包,很长的一袋面包在市场上卖1毛8(相当于中国一块多钱的人民币),够你吃很多天,稍微贵一点是3毛5左右,更贵的也有,德国各种档次的都有,想要口感好可以买贵一点的。第二是牛奶,牛奶是欧洲人必喝的东西,一升1毛8,也有2毛5的,3毛多的。第三是果汁以及汽水,大约是几毛钱一瓶。吃的非常便宜,为什么会这么便宜?德国政府大量的财政支出是用于补贴,德国政府最大的三项支出是:一个是对农业的补贴,二是对住房、租赁业、住房建筑业的补贴,三是对交通业的补贴,这三大块的补贴占据了德国财政支出的35%,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果把其它补助比如社会保险等其它补助加起来就将近50%,另外20%用于国防、外交,20%用于教育、科研,只有不到10%是用于公务员开支。而且德国国家财政支出不打任何折扣,因为财政首先要有预算,年底有决算,少了一分钱就要小心你的乌纱帽,知道谁来监督吗?第一大监督你的是议会,这一关太难躲,反对党眼睛挣得大大的,若政府多花一分钱你就等着倒霉。第二,媒体天天盯着。第三是司法监督,没有政法委,不管多大的官,到了法院那个地方该判的就判,这是独立的司法。第四是德国独具特色的审计署。审计署官员精确到某个票据,换句话说几十欧元、几百欧元的钱都要说出来干什么了。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太丢人了,几百欧元我们官员瞧都不瞧一眼,但德国上升到审计署官员亲口说。所以德国在方方面面把漏洞给补上,补上之后官员真的是官不聊生了,确实是找不到任何借口往口袋里揣点钱,比如德国有一个经济部长的小舅子让他给企业写一封推荐信。官员给企业做推荐是可以的,但唯一错的是用经济部的信签纸来写,结果被媒体发现,媒体说你有两个嫌疑:第一,用经济部的信誉给小舅子做广告,显然是有谋私利的嫌疑;第二,经济部的一张信签纸是国家的,你自己在市场上买A4纸随便你写。这真的是不拿人民群众一针一线(全场大笑)。德国一个联邦银行行长到奥地利休假,那个老板一看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来了,赶紧拍马屁说,住在我这儿不要钱。后来被媒体报道出来结果是丢官。白住两个晚上就丢掉联邦行长的职位。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一次跟企业家吃饭,之后立马有媒体质问,总理是不是用国家的钱请客吃饭,总理慌忙把单据拿出来贴在网上,说是自己出的钱。这样媒体才罢休。
走中间路线,真正不折腾
1945年联邦德国成立之后,首先是由联盟党和自民党执政,联盟党有一个关键人物是路德维希·艾哈德,后面是其助手阿尔马克,他俩是弗莱堡学派的信徒,把弗莱堡学派思想转化成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以自由的市场竞争为主轴,以秩序为保证。德国经济从1951年开始腾飞,到1966年才减缓,这15年时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当初的百废待兴到1966年人均GDP超过一万马克大关,德国15年实现的,有的国家用30年都没有做到。到了1966年之后经济骤然下滑,出现了暂时性的经济危机。这个时候就看出德国人民非常厉害了,他们要开始纠偏,因为总是一个党执政不太好,换一个其他党执政看看,这时候给了社会民主党一个机会,原来是基民盟,右派政党沿着右边往前走,人们觉得往这条路走下去,慢慢的会偏得更远,因此要扳过来,于是换了另外一个党,这个党在左边,扳了一点回来,这意味着德国大部分时间在中间道路上行走。
德国基民盟奉行的经济政策经济路线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自称中间路线。左翼党上台之后也要找一个中间平衡点,平衡点一方面是原来联盟党说的中间点到前苏联计划经济之间往左又移了一小步。但不管是什么,一定远离苏联中央控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现在的事实证明,计划经济破产了,但在很多年前我们却将之视为神圣的东西,不可以触碰,而德国人早在二战结束时就知道计划经济不行,其实这个东西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弗莱堡学派就已经在批判了,奥地利学派哈耶克写了一本着作《通向奴役之路》,其思想跟弗莱堡学派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奥地利学派与弗莱堡学派不尽相同,但两者都属于新自由主义的范畴,而且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德意志人的理智思考。
1966年社民党上台之后出现了一个伟大人物,这个人叫卡尔·席勒,这个人把凯恩斯主义引进到德国,但并没有将其意识形态化去推崇,只是当成手里的一个工具来用。席勒引进凯恩斯主义的初衷是为了纠正弗莱堡学派的偏差。1966年德国经济衰退,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总体调节政策,1967年下半年到1968年初经济快速回升,走出经济衰退低谷。可惜,1972年席勒因为政治原因辞职了。
席勒之所以下台是因为他反对福利国家过度倾斜,在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如果往这个路继续走下去,今后国家的负担会越来越沉重,经济不可能支撑下去。德国从1998年起德国社民党施罗德上台之后做的一件事就是削减社会福利,包括现在的政府都在做这个事,但在1972年之前席勒就告诉全体国民不要往社会福利国家道路走得太远,可那个时候所有的政党包括他自己所在的党都说要建设福利国家,为什么?因为那时在国际大潮之中,70年代时社会福利国家如火如荼的在欧洲建立起来,尤其在英国,瑞典,芬兰,挪威等国越走越远,现在都往回收,德国的政治家保持理智,很清醒,这与得当的思辨能力有关。联邦德国之所以民富国强,是因为有清醒的人指引着国家,同时国民也非常理智,不再迷信一个政党。他们会给其他政党机会,让你做做试试看,不行就下台。现在有的国家政党老觉得自己什么都行,一辈子领导人民,这是自我迷信。
三、德国的分配制度-蛋糕怎么合理切分?
我简单讲讲德国的分配制度。社会福利从1949年建立起来之后,1957年德国开始颁布《反对限制竞争法》和随后的德国《联邦银行法》颁布,这两大法律的颁布标志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建立,到1967年还颁布了《稳定与增长法》,把国家调控经济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职能,明确规定政府的四大职能:第一,保持物价稳定,第二,充分就业,第三,内外贸平衡,第四,在上述基础之上经济的适度增长。在四大目标中,历来基民盟政府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社民党上台之后把充分就业放在第一位,在社民党执政期间做了很多事,强化各种社会保险,工人参与到企业里,在德国办企业不要发愁,政府不会管你,但有两个东西会管:第一是税收管理,什么东西可以做,但不能逃税。第二是工人管理,到德国做公司,能不雇佣德国人就不要雇佣德国人,为什么?一是对工资要求太高,二是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太强烈。在每个大型企业里都有一个企业委员会,由劳资双方组成。其中必须有一个人由劳方出任的高级人事经理,专门负责人事,裁员需要通过他的同意才可以。讲到企业,你们知道办企业在中国需要批准,但在德国不需要批准,只要备案,只要把章程写好就行。在德国没有工商、警察、卫生、防疫等所找你要钱,吃饭时动不动不买单,这太不可思议了,德国首先没有工商这个部门。德国要成立一个公司有专门的工商注册机构,只管注册,其它什么权利都没有,而且注册费用很低,把注册和登报费加起来,100欧元左右就能搞定。另外,任何一个警察不可以随便登门企业,除非受到邀请。卫生检疫的可以检查食品和餐饮企业,但是必须在收到举报、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地方有问题才会进去。所以在德国做企业很自由,只要把钱挣了,把税交了,把工人安抚好就可以了。德国的中小企业很多,小有小的自由和好处。德国法律规定,超过12个人以上的企业必须组成企业委员会,在12个人以下的企业不用。德国小企业特别多,多到你随便转一个街道,上一栋楼都是小企业,一栋楼里有几十家公司。不像我们注册公司只能在办公楼,住宅楼不允许注册公司,德国没有这种说法,只是分有面子无面子的楼,有面子搞豪华一点,没面子在家里做,因此,德国企业的经营环境非常好。
德国实行率进税率制,即多收入就多缴税。德国的个人收入所得税最高税率达到58%,这意味着亿万富豪交的税相当高。如果你是一个亿万富翁就很吃亏,所以大家都愿意做中产阶级。我的很多朋友公司在在瑞士边上的一个小国列支敦斯登注册,那个国家只缴纳7%的个人所得税,其他什么税都没有,全国2.8万人只有3 个人失业,还是不想干活的,有钱不用工作。那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已经超过了德国,国家越小越富裕。另外联邦制国家意味着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如果一刀切做事永远做不好,国家是大一统不是什么好事,当然可以在政治上统一,政治上统一是一个国家,军队统一没问题,但经济上管得太细就过分了。联邦下面有州,中国翻译叫州,但原文叫国家(State),“国家”里照样有总理、有宪法,什么都有,州管的是经济、文化、治安、警察。联邦政府只有一个许可权即拨钱,这个税收上来要拨多少钱给地方,除了拨钱没有任何职能。
四、德国核心竞争力分析-前瞻意识
德国的领导人,特别是企业领导人有强大的前瞻能力,这是我们很多企业家所不具备的。我有一个好朋友原是德国辛克全球货运的董事长,这个人在美国次贷危机后立即把该公司股份全卖掉。我们问他为什么这么早就能看出来?他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就意味着有可能演变成美国的金融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就有可能演变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现在听起来觉得很符合逻辑,但在当时发生时是否知道才是关键。现在他成了德国最大的风险投资商,并且准备在中国投资环保与网路教育。
德国人的前瞻意识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和对大事的把握之上。德国最富的三个州分别是:一个是巴伐利亚州,巴登符腾堡州,北威州,这是德国最富最强大的三个州。巴伐利亚州是以它的汽车制造、化工、电子取胜。巴伐利亚州有宝马。巴登符腾堡州以中小企业取胜,当然也有大企业,宾士就在这个州。最西边的北威州是传统工业,以机械制造取胜,那儿有一个鲁尔区,50-60年代煤炭和钢铁制造业非常兴旺,到了60年代末企业就思考如何的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例如钢铁大王克虏伯不再做钢铁的初级生产,而要做精细加工,其中无缝钢管非常厉害,到现在为止没有哪个国家的质量是超过克虏伯的。再有中小企业,每个企业至少有一项核心技术或产品,也就是说从60年代开始德国开始思考经济转型,从而使德国的产业长盛不衰,所以德国有很多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企业。
德国还有很多东西可讲,由于时间关系我做一个小小的总结:德国民富国强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国家,老百姓活得舒服、有尊严,政府也有钱为民众做事,因此,人民安居乐业,官民友好相处,社会一派和谐。
我就讲这么多,感谢大家!
互动环节:
网友1:杨老师您好,在网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说法: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您是怎么看的?
杨佩昌:这个是传统的说法,这个说法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但我不太同意这个说法。因为一个国民是需要引导的,作为政府如果有公信力去引导一个国民,那会很好。民众需要引导,其原因是他们得到的信息不太充分,不了解国家情况,政府引导民众的前提是,政府没有自己的私利。
网友2:老师您好,我感觉德国的大企业主要在西部,东部以前有什么样的企业?或者造成西部地区有多数大企业的原因是什么?
杨佩昌:德国工业在二战之前重要的企业在东部地区,机械制造基本在东部,在二战之后主要在西部地区,为什么?因为在东部地区苏联迁走太多,西部情况好些,这是第一。第二,通过几十年两种制度不同的竞争发现所谓的资本主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1990年两德统一后,东部地区只有8500家企业,这8500家企业里有1/3必须灭掉,必须完全拆除,一点不能用,有1/3大改造才能用,有1/3勉强才可以用,德国的托管局成立之后最主要工作是如何消化掉企业,西德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西部地区的企业比较多。
杨子云:这个问题你可以看一下金雁老师书可以回答得更加准确。
网友4:您讲到德国注册中小公司非常容易,如果是违法的事,今天注册一个,明天又注册一个,这样的现象容许吗?
杨佩昌:这涉及诚信问题,在德国允许失败,但违法是终生的代价。偷税漏税不说,就说你干什么坏事只要被人发现,就意味着你这个人就完蛋了。在德国有第一次,可以原谅,但第二次出现的话不可原谅。
网友5:您在细节中谈了德国非常好,非常强,但突然提到去列支敦斯登国家,德国的富人都移去那儿,这样的逻辑不是很奇怪吗?
杨佩昌:那个地方也是德语国家,但它是避税天堂。欧洲国家对这样的国家也到了几乎无法容忍的地步,因为很多富人在那儿去注册公司。这样做其实也合法,但不合理。比如我在列支敦斯登注册一个企业,在德国挣钱和生活,但只按照列支登士敦的法律缴税。现在很多国家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这是一个特殊的情况。
另外,列支敦斯登之所以很富裕,原因是该国有几大独特的产业,第一、邮票产业。第二、银行业,和瑞士一样遍地是银行,全世界很多贪官都往那个地方去存钱。瑞士托管着列支敦斯登这个国家,所以瑞士跟列支敦斯登这个国家性质一样。
杨子云:我稍微补充一下,列支敦斯登是一个小小的公国,德国累进税制在税法人中是颇受批评的,会让富人逃走,形成恶性循环。在燕山大讲堂115期我们请冯兴元老师专门讲税制,他主张单一税制,列支敦斯登明显是单一税制国家,德国累进税制在研究税法人中是受批评的。
网友6:老师好,民主有很多优越性,您觉得中国适合民主吗?
杨佩昌:是否适合我觉得要看大家愿不愿意,愿意就适合。
网友6:您觉得大家都愿意吗?
杨佩昌:我们现在不能投票不知道。
杨子云:我有一个问题,从文学作品以及金雁老师的书中看到,东西德在柏林墙倒塌之后,西德付出很多,西德东德都有一种失落感,但失落的内容不一样。西德人觉得自己是完全把东德赎买过来,东德觉得工厂没有到东德来,就业也不好,以前的老工业倒闭了,也有他们的不满。我看了赫塔·米勒的小说我发现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有表现,您身在其中能否感受到这种落差?
杨佩昌:这个问题我应该比较有发言权。第一,我在德国两边都生活过,两边比较发现东西德之间到现在在物质上基本填平,但有些方面没有填平,尤其60年代、 70年代这两代出生的人心理还没有完全平衡。为什么?因为这两代人既是统一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们在民主自由方面得到了实惠,但同时有大量的失业存在,东德地区失业率曾高达16%甚至25%,这么高的失业率是因为德国东部地区极其缺少就业机会,核心是企业少。但后来企业慢慢增多,到90年代末21世纪初东部地区已经有12万企业了,由原来的8500多家企业增加到12万企业,当然,再怎么增长,工资还是比西部低。你发现东部人总板着脸,神经很紧张,不会笑,但西德人很放松,对外人友好一些。最友好的地方是西德,这是因为东德自身的境遇相较于西德而言比较差,但9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东部地区也没有这样的意识了,认为两方面都是平等的。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歧视现象也逐渐在减弱,以前东部人叫东部佬,但现在已经没有了,90年代出生以后的人跟西部地区人一样会保持自信和放松,德国两边的趋势现在已经慢慢填平了,但还能看到小小的痕迹。
燕山大讲堂第119期演讲全文
文章来源:作者《博联社》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