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PK百姓感受 数据丧失公信力

2011年09月19日大陆
【新唐人2011年9月19日讯】(新唐人记者姜晓文综合报导)在大陆,统计数据是否真实一直遭到公众的质疑。这些看似专业的数据,却让老百姓产生很多疑问。所谓物价正在回稳,工资增长等统计数据,与老百姓的生活体验完全不同,这无疑让统计数据丧失了公信力。



大陆统计数据是否真实一直遭到公众的质疑(网络图片)




官方报导的统计数据,关于城镇居民“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让民众大跌眼镜。有网民讽刺说,比“胶囊公寓”租金还便宜,这住的是不是“空中楼阁”?

大陆媒体报导,其实统计数据不真实,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被增长”的工资收入,到“被降低”的房价涨幅,都闹出很多笑话。无论发布怎样的结果,百姓都不买账。民众认为统计部门以“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只是做“面子工程”。

报导说,无独有偶,有关部门每年公布的'职工工资'数据,必定引来质疑声。例如北京市统计局称北京职工年平均收入为44715元,折合每月3726元。早前,《中国保险报》有专业人士做了一番调查,北京民众每年要缴的各种费用总和占个人工资的66%,这就说明'职工工资'里面有高达66%的份额不在市民的腰包里。

因此,民众实际拿到手的钱,仅仅为统计数据的三分之一,统计与市民的实际收入产生巨大反差。长此以往,民众质疑发布统计数据还有何意义?

面对现今社会,网友祝喜群838感慨:最心酸的是贫富悬殊,最失望的是国进民退,最难懂是政策多变,最沮丧是媒体报喜不报忧。另一网友表示,现在啥都在疯涨,只有工资不受影响,现在100元能买些啥?买不下啥!再说,老百姓能有几个100元?没几个!

网友博客上说:“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坊间这句顺口溜是用来讥讽统计数据造假的。可见我们的统计数据已经不是什么失真的问题,而是大量存在假造现象,一直“假”到了利用它去行“骗”的程度。

另有网友表示,在以往的统计过程中也发生多起数据造假的事件。这些数据是否客观、公正,是不是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现实?都是民众所质疑的。统计数据如果无法贴近百姓感受,就已经丧失了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