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民国小学课本 人文教育让我震撼

2011年10月15日网闻
【新唐人2011年10月15日讯】 民国的人文教育——1949年前的小学课本

去年末掀起的一股不大不小的“民国教材”热,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国教育的探讨,应当说是件好事。因为敢于承认一切优秀的精神遗产,不仅代表着“政治正确”,更代表着一种气度和胸襟,也是社会成熟、自信的表现。

出于好奇,笔者找到几册印于民国的线装小学课本,粗览之馀,不禁为民国时期的人文教育而震撼。

感触最深的有三点:一是教材内容极为丰富: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二是教材编撰理念十分先进:无虚伪说教,无空洞口号,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总之,读着这样的课本,你会感觉到那是一个开放而文明的年代;也会赞同这样的判断——民国的教育重点在于“培养精神健全的人”。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当民国教材得到市场认可后,出版社理应顺应民意,再版加印才是。但自08年数次断货之后,无货供应的局面至今未能改观。更令人不解的是,不久前出版社的领导特致函各媒体,称对该套丛书的热销表示“忐忑不安”,并声明“我们坚持力挺现今语文课本的立场”。这一意味深长的表态,成为继老教材热销之后的又一个难解之谜。对此,人们恐怕又是只能“无言以对”了吧。






是培养公民,还是打造“顺民”,这是评价国家品质的一个重要考量。脱胎于几千年专制统治的民国,在1917年即颁布了用作小学教材的《公民须知》,此后又连续推出多种公民课本,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创举!



修身——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尽在其中。

“修身 ”第一课讲的就是“自重”




人生的第一课讲的就是“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娘”本是一个充满深情的称谓,“娘”的背后意味着无限的母爱。
可有些时候,这个概念却被亵渎了,这份情感更被玷污了。




值得崇信的,是父母、老师、兄长,而非其他!



“大让小、男让女”,而非“屁民”让“领导”



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十八个字,道出了生命的庄重



路有不平,人施于手;先救弱小,再自救。
寥寥数语,人、事、观点都有了。




鸠占鹊巢,一课藏谶。
这册课本出版十多年后,日寇开始入侵中华,枪林弹雨中拼死抵抗的中华儿女,想必儿时都读过这一课吧。




投桃报李,远古至今的绿色箴言。



外看是仪表,内中透情境。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不以黄金为最贵的年代,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




“国文”课中即开讲君主、民主、专制、立宪,善哉!



“耕者有其田”和“四个现代化”
从以下“修身课”的目录,似能领悟到那时的人为何注重“尊严”!



















文章来源:hnlblzm的博客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