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5日讯】作者按:某高校学生是我的博客读者,他在邮件中说起,在阅读韩寒的《谈革命》和我的《韩寒的革命观与中国的前途》之后,产生不少疑惑,并特别问到“正像百年前立宪派和共和派所论争的那样,当代中国人之所以不能践行民主权利,是不是真由于民智未开?”“关于大变革或者革命爆发的可能性,先生您有什么看法?”等问题。
以下是我对2011年的一些思考,并非完全专门针对他的问题的,但我希望他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某些启示......
若干年后,当中国人回忆起往事,回忆起2011年时,会想到这一年对中国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是个很耐猜的问题。
不用等多少年,在这一年结束的最后几天和新一年的最初几天,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总结2011年究竟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涌现了哪些重要的人。每个人在描述这些人和事时,都能找到自己的角度和理由,言之凿凿。
现在就做这种事,老实说费力不讨好,甚至有人会觉得多此一举:都已经发生了,总结无意义;将来还未到,预测也无意义;大家都这么做,更是无意义的氾滥之举......
但在我看来,2011年,中国,应该庆幸,在这片历史悠久得令人晃眼、现实暧昧得令人沮丧的土地上,发生了若干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件,虽然它在当下看上去如此渺小,以致微不足道。
这一年里,在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兴网络工具介入下,郭美美、甬温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以及甘肃校车等标志性事件,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民众围观,冲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封锁,迅速形成排山倒海的群众性反抗态势,知识精英、舆论领袖持续性跟进,发挥领军作用,促进事件公开化、透明化,让一切暴露于阳光之下,并依靠良知的力量,推动事件公平公正合理解决。
在接近年关的时刻,乌坎事件再次成为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事件起因于当地干部非法倒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诱发了民众对村干部贪渎行为和选举舞弊的不满,失地农民上告无门,加上地方政府暴力弹压,最终演变成一场流血冲突事件。
从虚拟到现实
这个事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是在具体的群体性事件中当事人首次利用互联网工具,即时发送信息,加速信息传播,吸引外界关注,年轻一代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运用,帮助村民维护了正当权益。
二是在互联网先行一步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相继加入,形成联动态势,并与参加反抗行动的民众构成合作关系,媒体和民众联手增强了反抗者的力量。
这两者都促使地方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解决问题。
三是乌坎村民众在事件中提出了明确的利益诉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民众对地方腐败行为性质的认识在加深,由此可见,所谓的“民智未开”,无非是当权者加强统驭民众的说辞而已。然而民智开不开,不是统治者说了算的,教育确实可以愚民,但当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教育的很多功能被它所取代,开启民智的重担事实上为之所承担了。
四是官方的态度随着事件的发展,一反常态,从暴力镇压转变到和平安抚,既是识时务之举,应该鼓励,也反映了只要民众愿意表达愤怒,以死抗争,当局也会恐惧其中革命性的底蕴。
必须指出的是,乌坎事件的戏剧性的乃至带有相当的喜剧性的结尾,并非表明官方实质性地做到了以民为本,而只是一次策略上的让步,是一次政治公关举动。在一些政治人物眼里,它无疑是个很好的政治样板。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并将继续看到,参与乌坎事件的重要人物必将遭到秋后算账。某些人一方面要将此次事件当作一件公关杰作,另一方面也不会忘记杀鸡给猴看的老戏码......
新生代的崛起
然而,从历史的长河看,乌坎事件虽然有人为之牺牲,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无法忽视,因为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它以及无数重要事件中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一代,正成长为中国新一代公民。
他们不像老一代人那样因循守旧、做惯了奴隶,而是具备了现代公民的一切元素:强烈的权益意识、依靠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强烈愿望、不吝于付诸行动的热情以及为了坚决捍卫自身权益勇于斗争乃至不惜牺牲的无畏气概。
2011年,将作为中国新生代公民行动的元年而永远记载于史册上,被无数后代铭记并传诵......
以互联网一代为主体的中国公民新生代,孕育于中国大转型时期,沐浴在中国现代文明和西方优质文明的交融之中,寄予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由于他们的存在,中国必将改变。不是明天,就是后天;不是后天,就是大后天。总之,会有那么一天到来......
公民诉求的行动逻辑
在2011年以前,中国人向来是以“人民”的形态出现的,因此从未摆脱过被随意塑造和改变的命运,从未真正以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出现过。当然在需要他们画圈的时候,他们会被当作公民“使用”一番。在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被弃之一边,不再理会,他们也无权参与一切政治游戏,那些经过他们画圈产生的代表们,继续履行画圈的义务,直到画出中国为数不多的一群人,在上面发号施令。
那些最初画圈的人,处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当他们对施政不满的时候,当他们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他们当初画圈的手却没有权力让他们亲自画圈选出来的人为他们的无所作为乃至贪渎腐败付出代价。
这一切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世界,随着开放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由于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多样化,信息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再也没有谁可以一手遮天,将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掌控在密室之中,任意玩弄。
在互联网的催生下,中国公民成长的速度超越了,不仅由此转变了观念、思维和行动方式,越来越勇敢地表达自己,勇敢地展示力量,勇敢地追求公平正义;不仅积极地挑战那个众所周知的内向、封闭、自循环的话语系统,揭穿长久以来精心编织的骗局,而且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驳斥了“民智未开”的谎言,表明自己在应对社会不公、践行民主自由方面,完全有意识、有诉求、有能力、有办法。
而一旦公民们自我发现了,发现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所在,他们就会从宪法和法律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在行动中捍卫公民的尊严和权利,他们不仅可以画圈让某人享有权力,也能够利用自己的画圈权让他失去权力。
公民们的行动逻辑是,他们不是为画圈而存在,而是为了赢得画圈应当具有的尊严和权利而存在。当他们真正拥有权利的时候,行动才是有尊严的。当他们缺乏真正的权利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为了获得自己的尊严,采取行动,直到他们得到它为止。
文章来源:《博客日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以下是我对2011年的一些思考,并非完全专门针对他的问题的,但我希望他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某些启示......
若干年后,当中国人回忆起往事,回忆起2011年时,会想到这一年对中国最为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是个很耐猜的问题。
不用等多少年,在这一年结束的最后几天和新一年的最初几天,很多人都在做同样的事:总结2011年究竟发生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涌现了哪些重要的人。每个人在描述这些人和事时,都能找到自己的角度和理由,言之凿凿。
现在就做这种事,老实说费力不讨好,甚至有人会觉得多此一举:都已经发生了,总结无意义;将来还未到,预测也无意义;大家都这么做,更是无意义的氾滥之举......
但在我看来,2011年,中国,应该庆幸,在这片历史悠久得令人晃眼、现实暧昧得令人沮丧的土地上,发生了若干意义深远的伟大事件,虽然它在当下看上去如此渺小,以致微不足道。
这一年里,在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兴网络工具介入下,郭美美、甬温特大铁路交通事故以及甘肃校车等标志性事件,在短期内吸引大量民众围观,冲破了传统媒体的舆论封锁,迅速形成排山倒海的群众性反抗态势,知识精英、舆论领袖持续性跟进,发挥领军作用,促进事件公开化、透明化,让一切暴露于阳光之下,并依靠良知的力量,推动事件公平公正合理解决。
在接近年关的时刻,乌坎事件再次成为海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事件起因于当地干部非法倒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诱发了民众对村干部贪渎行为和选举舞弊的不满,失地农民上告无门,加上地方政府暴力弹压,最终演变成一场流血冲突事件。
从虚拟到现实
这个事件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是在具体的群体性事件中当事人首次利用互联网工具,即时发送信息,加速信息传播,吸引外界关注,年轻一代对互联网技术的熟练运用,帮助村民维护了正当权益。
二是在互联网先行一步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相继加入,形成联动态势,并与参加反抗行动的民众构成合作关系,媒体和民众联手增强了反抗者的力量。
这两者都促使地方政府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解决问题。
三是乌坎村民众在事件中提出了明确的利益诉求,从具体到抽象,说明民众对地方腐败行为性质的认识在加深,由此可见,所谓的“民智未开”,无非是当权者加强统驭民众的说辞而已。然而民智开不开,不是统治者说了算的,教育确实可以愚民,但当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教育的很多功能被它所取代,开启民智的重担事实上为之所承担了。
四是官方的态度随着事件的发展,一反常态,从暴力镇压转变到和平安抚,既是识时务之举,应该鼓励,也反映了只要民众愿意表达愤怒,以死抗争,当局也会恐惧其中革命性的底蕴。
必须指出的是,乌坎事件的戏剧性的乃至带有相当的喜剧性的结尾,并非表明官方实质性地做到了以民为本,而只是一次策略上的让步,是一次政治公关举动。在一些政治人物眼里,它无疑是个很好的政治样板。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并将继续看到,参与乌坎事件的重要人物必将遭到秋后算账。某些人一方面要将此次事件当作一件公关杰作,另一方面也不会忘记杀鸡给猴看的老戏码......
新生代的崛起
然而,从历史的长河看,乌坎事件虽然有人为之牺牲,但它的历史意义却无法忽视,因为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它以及无数重要事件中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一代,正成长为中国新一代公民。
他们不像老一代人那样因循守旧、做惯了奴隶,而是具备了现代公民的一切元素:强烈的权益意识、依靠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强烈愿望、不吝于付诸行动的热情以及为了坚决捍卫自身权益勇于斗争乃至不惜牺牲的无畏气概。
2011年,将作为中国新生代公民行动的元年而永远记载于史册上,被无数后代铭记并传诵......
以互联网一代为主体的中国公民新生代,孕育于中国大转型时期,沐浴在中国现代文明和西方优质文明的交融之中,寄予了中国未来的希望。由于他们的存在,中国必将改变。不是明天,就是后天;不是后天,就是大后天。总之,会有那么一天到来......
公民诉求的行动逻辑
在2011年以前,中国人向来是以“人民”的形态出现的,因此从未摆脱过被随意塑造和改变的命运,从未真正以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出现过。当然在需要他们画圈的时候,他们会被当作公民“使用”一番。在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被弃之一边,不再理会,他们也无权参与一切政治游戏,那些经过他们画圈产生的代表们,继续履行画圈的义务,直到画出中国为数不多的一群人,在上面发号施令。
那些最初画圈的人,处在这个社会的最底层,当他们对施政不满的时候,当他们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他们当初画圈的手却没有权力让他们亲自画圈选出来的人为他们的无所作为乃至贪渎腐败付出代价。
这一切随着全球化、网络化的世界,随着开放时代的来临改变了,由于信息传播的手段和方式多样化,信息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再也没有谁可以一手遮天,将一切有价值的信息掌控在密室之中,任意玩弄。
在互联网的催生下,中国公民成长的速度超越了,不仅由此转变了观念、思维和行动方式,越来越勇敢地表达自己,勇敢地展示力量,勇敢地追求公平正义;不仅积极地挑战那个众所周知的内向、封闭、自循环的话语系统,揭穿长久以来精心编织的骗局,而且通过扎扎实实的行动驳斥了“民智未开”的谎言,表明自己在应对社会不公、践行民主自由方面,完全有意识、有诉求、有能力、有办法。
而一旦公民们自我发现了,发现了自身的权利和利益所在,他们就会从宪法和法律上寻找自己的位置,并在行动中捍卫公民的尊严和权利,他们不仅可以画圈让某人享有权力,也能够利用自己的画圈权让他失去权力。
公民们的行动逻辑是,他们不是为画圈而存在,而是为了赢得画圈应当具有的尊严和权利而存在。当他们真正拥有权利的时候,行动才是有尊严的。当他们缺乏真正的权利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会为了获得自己的尊严,采取行动,直到他们得到它为止。
文章来源:《博客日报》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