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16日讯】 “今后每两年要评出20名教育家,我第一反应就是太荒唐!”在13日的北京市政协社会管理座谈会上,唐兢委员透露,她是1月9日看到了有关北京要评选教育家的新闻,“太荒唐了,当天晚上我就想要不要写个提案。政协小组会上,我拿出报纸跟大家讨论,结果两个小组近70名委员一致表示赞同,说一定要写,还表示要一起联签。”此前有媒体在报导中指出,到2020年之前,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十大重点项目,其中包括每两年评选20名“首都教育家”,具体评选条件正在加紧制定中。(1月14日北京晨报)
当今是一个需要教育家、呼唤教育家,但却很少有教育家出现的时代。2010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而耶鲁大学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却认为“中国没有教育家!”,可见中国稀缺真正的教育家,这也是中国教育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要素所在。
唐兢委员在激情陈词中说,“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我相信拿不出来。教育家啊,谈何容易?我专门查了一下,想看看20世纪我国有多少被公认为教育家的,结果不超过5个,加上像孙敬修老人那样,晚年被大家用‘教育家’来称呼,一共不到20个。全国100年都不到20个,现在怎么可能每两年评出20个?真是荒唐!”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则认为,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宽松、融洽的环境,功利性不能太强。至于“首都教育家”应具备什么样的标准,王旭明称:“真正的教育家应具备非凡的勇气、高超的智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教育思想独特、超前、具有革命性,经过实践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被人们广泛接受。”
什么是教育家?查遍辞书,竟连像“家”这样宽泛的定义也没有。一方面是教育家的标准的无法确定,一方面是教育家之标准高不可及。可见“教育家”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社会对少数人格高尚、才学渊博、在教育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大师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称。而每两年评选20名“首都教育家”的项目规划,也无非就是“定期量产”式的自我吹捧与瞎折腾罢了!
要说中国没有教育家,其实也未必准确。自孔子开创有教无类、人皆可以为圣贤的先河,教育之光就照亮了文明古国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以来,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黄元培、陈鹤琴、梅贻琦、张伯苓等等的名家荟萃、大师云集,更是让中国的教育辉煌了一把。而到了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学生数以亿计、甚至连掏粪工都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才能上岗的今天,中国教育却成为了国人心中最大的痛伤,原因为何?功利主义使然!
要说现今中国没有“教育家”,也是不准确的。但当一些人被冠于了“教育家”的头衔之后,他们又在做一些什么呢?从学术造假到四处开办讲座,从兜售他们那些所谓的学术着作到各执一词的“文人相轻”把中国的教育搞得一头雾水,于是我们更加疑惑:一个到处作报告赚钱的人也是我们尊敬的“教育家”?一个靠别人总结经验的老师也是教育家?一个很多经验都是非典型的不能大面积推广的人也能成为教育家?——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是“折腾”;老师们说,“教育家”的特长就是打着改革的旗号赚钱。其实,中国教育这么多年的改革并没有见到什么实际效果,原因也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的“教育家”!
能够称为教育家的,必定是长袖善舞兼高瞻远瞩、桃李满天下的偶像派加实力派人物,他能够调动一切资源,使用一切手段,整合一切教育元素,使教育得以高效显着完成。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执行层面和精神层面,更重要的是在于思想层面的引领与流放。而时下那些只是在行政口令下执行教学管理,亦步亦趋地照着大纲完成进度和知识传授,或者打着改革的旗号想些花招蒙骗家长赚些经费的人,自然不是教育家。
要想成为货真价实的教育家,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是制定个什么规划、搞个什么评选就能振兴中国的教育大业的。况且现今原本就是一个“潜规则”盛行、评者无德的时代,谁又能保证每两年20名“首都教育家”的评选不会造成更深一层的追逐浮名歪风?——最近在网络里看到不少关于谈校长问题的帖子,这个极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教育群体居然也是那般的荒唐和污浊。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当这样的一个准教育家群体也成为了被批驳被取笑被奚落的对象时,“教育家”如何能够出现?而定期批量生产出来的“教育家”又如何能够承担起中国教育的复兴大业?
陶行知成为着名教育家,不是谁评出来的,靠的是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实践。教育家是扎根教育几十年自然“长”出来的,不是政策的“复合肥”速成而来的。所以,那些短期行为的“教育家”评选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家工程”出了只会制造一些新的教育泡沫以外,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
教育家吕型伟有3句话: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我们现今需要做的,就是从研究教育家的精神内涵和成长之道开始,让每一位教育者都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这种徒劳无益的“瞎折腾”!
文章来源:《大河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当今是一个需要教育家、呼唤教育家,但却很少有教育家出现的时代。2010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提倡“教育家办学”,而耶鲁大学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却认为“中国没有教育家!”,可见中国稀缺真正的教育家,这也是中国教育长久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的要素所在。
唐兢委员在激情陈词中说,“教育家的标准是什么?我相信拿不出来。教育家啊,谈何容易?我专门查了一下,想看看20世纪我国有多少被公认为教育家的,结果不超过5个,加上像孙敬修老人那样,晚年被大家用‘教育家’来称呼,一共不到20个。全国100年都不到20个,现在怎么可能每两年评出20个?真是荒唐!”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现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则认为,教育家的成长需要宽松、融洽的环境,功利性不能太强。至于“首都教育家”应具备什么样的标准,王旭明称:“真正的教育家应具备非凡的勇气、高超的智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其教育思想独特、超前、具有革命性,经过实践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被人们广泛接受。”
什么是教育家?查遍辞书,竟连像“家”这样宽泛的定义也没有。一方面是教育家的标准的无法确定,一方面是教育家之标准高不可及。可见“教育家”不是评出来的,而是社会对少数人格高尚、才学渊博、在教育战线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大师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尊称。而每两年评选20名“首都教育家”的项目规划,也无非就是“定期量产”式的自我吹捧与瞎折腾罢了!
要说中国没有教育家,其实也未必准确。自孔子开创有教无类、人皆可以为圣贤的先河,教育之光就照亮了文明古国的历程,特别是20世纪以来,蔡元培、陶行知、晏阳初、黄元培、陈鹤琴、梅贻琦、张伯苓等等的名家荟萃、大师云集,更是让中国的教育辉煌了一把。而到了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学生数以亿计、甚至连掏粪工都必须具有学士学位才能上岗的今天,中国教育却成为了国人心中最大的痛伤,原因为何?功利主义使然!
要说现今中国没有“教育家”,也是不准确的。但当一些人被冠于了“教育家”的头衔之后,他们又在做一些什么呢?从学术造假到四处开办讲座,从兜售他们那些所谓的学术着作到各执一词的“文人相轻”把中国的教育搞得一头雾水,于是我们更加疑惑:一个到处作报告赚钱的人也是我们尊敬的“教育家”?一个靠别人总结经验的老师也是教育家?一个很多经验都是非典型的不能大面积推广的人也能成为教育家?——有人说,中国的教育改革就是“折腾”;老师们说,“教育家”的特长就是打着改革的旗号赚钱。其实,中国教育这么多年的改革并没有见到什么实际效果,原因也就在于我们没有真正的“教育家”!
能够称为教育家的,必定是长袖善舞兼高瞻远瞩、桃李满天下的偶像派加实力派人物,他能够调动一切资源,使用一切手段,整合一切教育元素,使教育得以高效显着完成。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执行层面和精神层面,更重要的是在于思想层面的引领与流放。而时下那些只是在行政口令下执行教学管理,亦步亦趋地照着大纲完成进度和知识传授,或者打着改革的旗号想些花招蒙骗家长赚些经费的人,自然不是教育家。
要想成为货真价实的教育家,绝对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不是制定个什么规划、搞个什么评选就能振兴中国的教育大业的。况且现今原本就是一个“潜规则”盛行、评者无德的时代,谁又能保证每两年20名“首都教育家”的评选不会造成更深一层的追逐浮名歪风?——最近在网络里看到不少关于谈校长问题的帖子,这个极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教育群体居然也是那般的荒唐和污浊。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当这样的一个准教育家群体也成为了被批驳被取笑被奚落的对象时,“教育家”如何能够出现?而定期批量生产出来的“教育家”又如何能够承担起中国教育的复兴大业?
陶行知成为着名教育家,不是谁评出来的,靠的是深刻的教育思想和卓越的教育实践。教育家是扎根教育几十年自然“长”出来的,不是政策的“复合肥”速成而来的。所以,那些短期行为的“教育家”评选和急功近利的“教育家工程”出了只会制造一些新的教育泡沫以外,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
教育家吕型伟有3句话:教育是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需要钻研;教育是艺术,需要创新。我们现今需要做的,就是从研究教育家的精神内涵和成长之道开始,让每一位教育者都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是这种徒劳无益的“瞎折腾”!
文章来源:《大河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