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月19日讯】 两年前看《风声》,读中学的孩子问:“那时候,打入日伪内部的有这样的女地下党吗?”孩子指的是周迅饰演的顾晓梦和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有,不是地下党,是军统。”我回道。1949以后的大陆,抗战作品要想面世,必须获得两张通行证之一——“爱国”或“爱党”。麦家将女英雄的身份由军统换成地下党,自然是基于后一考量。然而,不管怎么改,作为抗战题材,《风声》多少还有一点基本史实背景。
近年来,有本事将每一类影视题材发挥到极致的,非张艺谋莫属。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创挤胸之最,《三枪拍案惊奇》创恶俗之最。戏说抗战、消费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终于再创一“最”——最无耻。
在教堂里,13名妓女和假神父一起英勇抗日,在犀利公研读了20多年的抗战史中,还从未见过。1937年12月的南京,救助难民的教堂有很多,有美国的,也有法国的,只是没有《十三钗》里面的。我曾经两次实地考察过道胜堂教堂,如今叫约翰•马吉图书馆。这座南京十二中学的图书馆,尽管廊檐悬挂的第一幅画像是任职时间最长几乎“治理”坏了中国所有大江大河的女水利部长,但教堂的基本轮廓还没有变。约翰•马吉,道胜堂牧师,在大屠杀期间,曾经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在他拍摄的大屠杀影片、撰写的回忆文章,以及在国际军事法庭上的证词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妓女抗日的记载。在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秘书、南京圣保罗堂牧师欧内斯特•福斯特先生的回忆录中,在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先生的日记里,在“妇女救星”、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女士的日记里,都没有类似的记载。在相对客观的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大邑建川博物馆里,也没有相关的史料。
文学作品允许再创作,但历史题材而且是距今不过七十几年的国仇家恨历史,如此“创作”,这般无耻,擅长写“女人史诗”的严歌苓,这一回拔得头筹。
朱大可先生总结说,张艺谋的创作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金陵十三钗》,正是这一公式的经典应用。公式计算的背后裸露出两大目的:张艺谋的奥斯卡之梦和张伟平的10亿元票房。对此,朱先生痛心地发问:“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
媒体称《十三钗》是战争史诗巨片,这让曾经接受《地雷战》《地道战》为“抗战史诗巨片”的犀利公更加惶恐。1984年以来的27年间,笔者曾经多次考察过所能了解到的南京保卫战的诸多战场,尤其是11名将军的殉国处。下关江边,南京代市长、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将军,为掩护军民撤退,亲率官兵与日军白刃格斗,壮烈殉国。赛虹桥,今日南京最大的立交桥所在地,第51师302团团长程智,身中九弹,壮烈牺牲,被追认为少将。光华门,南京保卫战最为惨烈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地为雨花台),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易安华,中弹坠落古城墙下,壮烈殉国。上校团长谢承瑞亲率敢死队,夜歼光华门城门洞内的日军,撤退中壮烈牺牲。雨花台,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朱赤、264旅少将旅长高致嵩,战至弹尽粮绝,两旅官兵全部壮烈殉国。牛首山,当年岳飞抗金故地,第16师147旅少将副旅长刘国用,壮烈殉国。太平门,第112师少将副师长李兰池、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第159师少将副师长罗策群、第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壮烈牺牲……这才是真实的战争史实!
张艺谋表示,他希望这部大制作能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以及中国的文化。这和于丹教授口若悬河地向来自33个国家的300位华语作家宣讲“三八二十三”的中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将无耻当爱国,后者将糟粕当精华。这不正是当今中国“繁荣文化”的真实写照吗?
读《巨流河》,透过一家一人的颠沛史,可以感知苦难中国的艰苦抗战史。读者之所以都会产生“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感受(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评语),正是基于作者齐邦媛先生的爱国真情。看《十三钗》,透过情色与血腥,可以刺激人们扭曲了的爱国情愫。观众产生“如此刺激,如此过瘾,如此‘爱国’”的感受,都是拜张、严无耻之所赐。
郑渊洁先生评价过中国培养“汉奸”的教育制度(针对小学班干部制度),列举三个特点:为强权效力、告密、奴役同胞。简练而又精准。中国的文化制度,特别是文化审批制度,又何尝不如此呢?
今天的娱民文化,与毛时代的愚民文化,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将民众往虚伪、无德、只讲现实不求真实路子上带。其结果将会如何?让我想起了884年前的一幕: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金兵押解着宋徽宗、宋钦宗、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离开东京,北返金国。出城这一天,春暖花开,艳阳高照,后妃公主们哭哭啼啼,徽钦父子俩悲悲切切,无人相送。汴梁城内,臣民们依旧在忙着斗花鸡、踢蹴鞠、听柳词。三千多人被运至大金国后,徽钦二帝及皇子们受折磨而死,后妃公主们分配给各营充作妓女。北宋亡了。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近年来,有本事将每一类影视题材发挥到极致的,非张艺谋莫属。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创挤胸之最,《三枪拍案惊奇》创恶俗之最。戏说抗战、消费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终于再创一“最”——最无耻。
在教堂里,13名妓女和假神父一起英勇抗日,在犀利公研读了20多年的抗战史中,还从未见过。1937年12月的南京,救助难民的教堂有很多,有美国的,也有法国的,只是没有《十三钗》里面的。我曾经两次实地考察过道胜堂教堂,如今叫约翰•马吉图书馆。这座南京十二中学的图书馆,尽管廊檐悬挂的第一幅画像是任职时间最长几乎“治理”坏了中国所有大江大河的女水利部长,但教堂的基本轮廓还没有变。约翰•马吉,道胜堂牧师,在大屠杀期间,曾经担任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在他拍摄的大屠杀影片、撰写的回忆文章,以及在国际军事法庭上的证词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妓女抗日的记载。在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秘书、南京圣保罗堂牧师欧内斯特•福斯特先生的回忆录中,在南京国际安全区主席约翰•拉贝先生的日记里,在“妇女救星”、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女士的日记里,都没有类似的记载。在相对客观的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大邑建川博物馆里,也没有相关的史料。
文学作品允许再创作,但历史题材而且是距今不过七十几年的国仇家恨历史,如此“创作”,这般无耻,擅长写“女人史诗”的严歌苓,这一回拔得头筹。
朱大可先生总结说,张艺谋的创作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金陵十三钗》,正是这一公式的经典应用。公式计算的背后裸露出两大目的:张艺谋的奥斯卡之梦和张伟平的10亿元票房。对此,朱先生痛心地发问:“把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把民族创伤记忆变成床上记忆,把政治叙事变成身体叙事,把血色战争变成桃色新闻,把重大苦难题材变成重要牟利工具,这种大义凛然的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价值取向的严重失误?”(《“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
媒体称《十三钗》是战争史诗巨片,这让曾经接受《地雷战》《地道战》为“抗战史诗巨片”的犀利公更加惶恐。1984年以来的27年间,笔者曾经多次考察过所能了解到的南京保卫战的诸多战场,尤其是11名将军的殉国处。下关江边,南京代市长、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将军,为掩护军民撤退,亲率官兵与日军白刃格斗,壮烈殉国。赛虹桥,今日南京最大的立交桥所在地,第51师302团团长程智,身中九弹,壮烈牺牲,被追认为少将。光华门,南京保卫战最为惨烈的两个地区之一(另一地为雨花台),第87师259旅少将旅长易安华,中弹坠落古城墙下,壮烈殉国。上校团长谢承瑞亲率敢死队,夜歼光华门城门洞内的日军,撤退中壮烈牺牲。雨花台,第88师262旅少将旅长朱赤、264旅少将旅长高致嵩,战至弹尽粮绝,两旅官兵全部壮烈殉国。牛首山,当年岳飞抗金故地,第16师147旅少将副旅长刘国用,壮烈殉国。太平门,第112师少将副师长李兰池、第156师少将参谋长姚中英、第159师少将副师长罗策群、第160师少将参谋长司徒非,壮烈牺牲……这才是真实的战争史实!
张艺谋表示,他希望这部大制作能让西方观众了解中国的这段历史以及中国的文化。这和于丹教授口若悬河地向来自33个国家的300位华语作家宣讲“三八二十三”的中国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将无耻当爱国,后者将糟粕当精华。这不正是当今中国“繁荣文化”的真实写照吗?
读《巨流河》,透过一家一人的颠沛史,可以感知苦难中国的艰苦抗战史。读者之所以都会产生“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感受(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评语),正是基于作者齐邦媛先生的爱国真情。看《十三钗》,透过情色与血腥,可以刺激人们扭曲了的爱国情愫。观众产生“如此刺激,如此过瘾,如此‘爱国’”的感受,都是拜张、严无耻之所赐。
郑渊洁先生评价过中国培养“汉奸”的教育制度(针对小学班干部制度),列举三个特点:为强权效力、告密、奴役同胞。简练而又精准。中国的文化制度,特别是文化审批制度,又何尝不如此呢?
今天的娱民文化,与毛时代的愚民文化,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将民众往虚伪、无德、只讲现实不求真实路子上带。其结果将会如何?让我想起了884年前的一幕: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金兵押解着宋徽宗、宋钦宗、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离开东京,北返金国。出城这一天,春暖花开,艳阳高照,后妃公主们哭哭啼啼,徽钦父子俩悲悲切切,无人相送。汴梁城内,臣民们依旧在忙着斗花鸡、踢蹴鞠、听柳词。三千多人被运至大金国后,徽钦二帝及皇子们受折磨而死,后妃公主们分配给各营充作妓女。北宋亡了。
文章来源:《博客中国》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