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4月1日讯】柳下惠,姬姓,展氏,名获,表字禽、一字季,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孝公之子公子展的后代。“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因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柳下惠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
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会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孔子家语》(卷二)“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严守信用柳下惠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岑鼎,是鲁国的国宝。这只岑鼎形体巨大,看上去气势宏伟雄壮,人们看了油然升起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鲁国的国君视作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是个大国,也是春秋五霸之首。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是着急,不献吧,齐国不愿讲和;献吧,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说道,“就照你说的这么办!”
于是,鲁国用另一只鼎冒充岑鼎,献给了齐国。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这只鼎会不会是假的呢?要是弄得不好,到手的是一只假鼎,不仅自己受了愚弄,齐国的威望也会大大受损。
于是他召集大臣们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下季的人(就是坐怀不乱的那个柳下惠),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下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只得把柳下惠请来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下惠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作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放弃自己做人的根本,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可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只好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孟子认为柳下惠可以成为“百世之师”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会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孔子家语》(卷二)“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两性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严守信用柳下惠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岑鼎,是鲁国的国宝。这只岑鼎形体巨大,看上去气势宏伟雄壮,人们看了油然升起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鲁国的国君视作镇国之宝。
鲁国的邻国齐国是个大国,也是春秋五霸之首。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较弱,勉强抵挡了一阵就全线溃败了。鲁国国君只得派出使者,去向齐国求和,齐国答应了,但是有个条件:要求鲁国献上岑鼎以表诚意。
鲁国的国君很是着急,不献吧,齐国不愿讲和;献吧,又实在舍不得这个宝贝,如何是好呢?正在左右为难之际,鲁国有个大臣出了个主意:“大王,齐人从未见过岑鼎,我们何不另献一只鼎去,量他们也不会看得出来。这样既能签订和约,又能保住宝贝,难道不是个两全之策吗?”“妙啊!”鲁国国君拍手称是,说道,“就照你说的这么办!”
于是,鲁国用另一只鼎冒充岑鼎,献给了齐国。
齐国国君得了鼎,左看右看,总觉得这只鼎虽也称得上是巧夺天工,但似乎还是不如传说中那样好,这只鼎会不会是假的呢?要是弄得不好,到手的是一只假鼎,不仅自己受了愚弄,齐国的威望也会大大受损。
于是他召集大臣们一块儿商量。一位聪明又熟悉鲁国的大臣出点子说:“臣听说鲁国有个叫柳下季的人(就是坐怀不乱的那个柳下惠),是鲁国最讲信用的人,毕生没有说过半句谎话。我们让鲁国把柳下季找来,如果他也说这只鼎是真的,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地接受鼎了。”齐王同意了这个建议,派人把这个意思传达给了鲁国国君。
鲁国国君只得把柳下惠请来说:“就请先生破一回例,说一次假话,以保全宝物。”柳下惠严肃地回答道:“您把岑鼎当作最重要的东西,而我则把信用看得最为重要,它是我立身处世的根本,是我用一辈子的努力保持的东西。现在大王想要微臣放弃自己做人的根本,来换取您的宝物,恕臣不可能办到。”
鲁国国君听了这一番义正辞严的话,只好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签订了停战和约。
孟子认为柳下惠可以成为“百世之师”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