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涟:从“朋友、楷模”到“敌人”

2012年05月19日何清涟
【新唐人2012年5月19日讯】最近,半岛电视台(以下简称“半岛”)驻华英文记者陈嘉韵(Melissa Chan),因签证申请被中国当局拒绝,不得不离开中国。更让国际媒体吃惊的是,中国有关部门不允许半岛电视台派遣新记者顶替其位置。于是半岛电视台只得宣布,将“不得不”关闭其北京分社。驻华外国记者俱乐部认为,这是中国政府近年来限制外国记者的“最极端实例”。《纽约时报》评论称,这是14年来首次发生这样的事,也是迄今为止中国与驻华外国记者关系紧张化的“最明显标志”。

许多媒体只会从陈嘉韵本人的报导中寻找得罪中国政府的原因,其实只要梳理一下半岛电视台与北京的关系,就会发现,二者之间其实经历了一个从朋友到敌人的转变过程,这一“从友到敌”的过程,并非因为陈嘉韵个人原因。

北京曾视“半岛”为友军与学习楷模

与所有其它外媒不同的是,半岛曾因其坚决反美而受到北京青睐并视为友军,这一友谊维持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发生之时。

半岛于2002年在中国建立驻京分社,2005年在华迅速扩大规模。这一年5月,半岛电视台台长瓦达∙坎法尔前往中国考察,中国高层政府官员如外交部长李肇星亲自接待,还对半岛在中国人质事件中做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半岛还与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官方媒体负责人商谈合作事宜,如敲定与央视交换画面、拟开通中文网站等。新华社当时高调报导,说半岛帮助中国圆满解决人质事件中结下的情谊,以及收获的中国社会的善意,将成为半岛在中国发展的良好基础。

可以说,中国官方及媒体欢迎半岛的热烈与倾情,几乎前所未有。半岛所有的负责人都成了中国媒体的专访对象。至今在网上仍然可以搜到以下中国各大媒体的倾情报导:“半岛台着眼于整个世界——采访半岛电视台台长瓦达∙坎法尔”(《中国新闻周刊》);“让世界听到不同的声音——专访半岛电视台驻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沙哈尔”(中国电视);“我们不能让全世界只有一种声音——专访半岛电视台总编辑阿姆德∙谢赫”(《东方企业家》)。即便被视为“自由主义堡垒”的《南方周末》,也发表了一篇“专访半岛电视台台长:半岛的伦理与规约”,对于半岛因多次播放有关“基地”组织的录像带和有争议的节目而激怒美国等国的勇敢行为表示赞赏。半岛还决定开办“中国周”,有计划地吸纳中国记者到该台培训中心学习半岛经验。中国人当时还未看半岛的节目,就已经通过媒体的倾情宣传知道半岛被称作“阿拉伯人民的声音和中东的CNN”。

自2005年开始,半岛进入与中国官方及媒体的“蜜月期”。新华社社长李从军认为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中,如何应对西方文化扩张和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应该借鉴半岛经验,既要做西方的异端,又要学习半岛的“开放性”和观众导向,成为一个有办法使新闻信息与观点从东方传播向西方的媒体。如何将自己打造成半岛,成为2005年直至2010年中国大官方媒体的梦想。

可以说,从2005年开始,半岛沐浴着北京特赐给“朋友”的“春天般的温暖”,在众多外媒中独享着宾客的尊荣。

半岛与北京交恶契机:“阿拉伯之春”

如果2011年没有发生“阿拉伯之春”,半岛仍然还会继续生活在中国当局及官方媒体营造的春风里。但历史没有假设,自2011年春天开始,以“阿拉伯世界的CNN”自命的半岛必须报导这场令北京深恶痛绝的革命,而且必须站在革命者一方。

半岛电视台是阿拉伯世界的传声筒,在911事件、阿富汗战争、美伊战争当中,都立场坚定地反美。但半岛的工作人员因为受过西方教育,强调新闻专业与观众(市场)取向,在反美的同时也还有反独裁的民主意识。对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他们无法不持赞赏与支持态度,这当然会引起反民主政治的北京的反感。半岛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在“阿拉伯之春”发生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媒体用选择性报导刻意误导中国民众,在其博文“阿拉伯人对中国媒体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指出,透过中国媒体对利比亚事件的报导,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媒体公信力的沦丧,缺乏媒体应有的责任与良知,

在北京视为保护“核心价值”(即独裁专制合理)的宣传上,半岛竟然如此批评中国的媒体,那还了得?从此以后,半岛这位昔日的“友军”与“学习楷模”成了敌人,中国媒体对待它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2011年9月21日,新华网发表一篇“半岛电视台台长辞职或与美国中情局有关”的文章,然后网易新闻专门做了一个专题“装‘独立’的半岛电视台”,从半岛的资金来源,直到其新闻价值观,逐一批判。半岛接受卡塔尔王室赞助一事成为不独立的证据(半岛从未隐瞒这一事实),原来被认为是优点的独立成了装出来的;“屡破新闻禁区、以宽尺度吸引眼球”成了取媚大众;政论节目放弃中立,煽动争吵或对骂;刻意报导别国领导人负面,换取外交让步为修复卡塔尔与沙特关系,对沙特局势长期“闭嘴”;受制于他国压力,多次撤下争议报导,等等。就连过去被认为是最大的优点“反美”也不够坚定,因为半岛曾经撤下可能会刺激美国的两个战争画面。总之,过去所有的优点与值得中国媒体借鉴与学习的长处都消失了,浑身都是缺点与毛病。

——半岛只有一样“优点”还未被完全否定,即2005年被中国媒体描绘成“相貌英俊,蓝色的目光柔和温静”的半岛电视台台长瓦达∙坎法尔,在“阿拉伯之春”后还未变成丑陋不堪的恶魔,但选登的照片已经胡子拉碴,不太英俊了。

因为自外于普世价值,中国当局早已成了国际孤儿。作为当局喉舌的中国媒体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媒体同行中的异类。过去那些年好不容易寻觅到一个表面西方化、实际上却反美并坚持“阿位伯世界独立价值”的半岛,并引为知己与楷模,也在去年那场“阿拉伯之春”后失去了。中共及官方控制的媒体在形影相吊,于是重拾毛泽东当年对待“老大哥”苏联的故伎,从老师、朋友翻脸变成“敌人”。

半岛电视台回想起在中国这十年从沐浴春风的“朋友”变成被秋风狂扫之“敌人”的历程,不知作何感想?

文章来源:《中国人权双周刊》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