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19日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作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穿越时空,经过千年的历史,依然散发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唐诗中尤以清代蘅塘退士编撰的《唐诗三百首》最为着名,广为流传。从五万首唐诗中凝练摘选出三百馀首脍炙人口之作,没有宏大的心胸和气魄实难完成。
《唐诗三百首》定本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本,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因为注疏印本较少,让人读来不解其意。纵观多家唐诗注疏,其中以上元陈伯英女史的注疏本最受欢迎。读了陈伯英的注疏本《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读诗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读唐诗,都觉得回味无穷,含义深远。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概括起来就是“思无邪”,无论是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恋,还是百姓的心声,诗经中的词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人思想的单纯,毫不虚伪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种“真”让人羡慕,让人喜欢。读了杜甫的这首《佳人》也会有这种“思无邪”的感觉。
男诗人描写美女的诗词很多,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叙事写人,主观色彩很浓,很少有像杜甫这样客观描写,由读者自己判断是非,不经作者引导的诗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网络图片)
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挈妇将雏,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时值战乱时期,杜甫的遭遇和佳人的遭遇颇有共鸣,所以此诗成为杜甫少有的咏美人之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道德节操。
当我们为了利益而做事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理由,请先想一想“道德”。 (网络图片)
第五句至第八句描写了战乱来临,兄弟骨肉不得团圆,虽然官居高位,却也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随着世情起浮动荡,这一点似乎也是杜甫的感受,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然后又弃官,事情的变化无法预测,所以官高与官低也就没有什么可谈论的了,这时的杜甫对于做官似乎没有以往那么热衷了。九、十句既像佳人的自叙,又像作者的慨叹,世道人情都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其中“转烛”引自庾肩吾诗:聊持转风烛,暂照广陵琴。相传庾肩吾因侯景之乱,被其部将宋子仙所捕,宋说:“昔闻汝能诗,今可作,若能,当贷汝命。”庾肩吾挥笔写就上录《被执作诗》,不卑不亢的表达自己的人生向往,宋子仙看后,便放了他。此事成为“以诗活命”的佳话。描写战乱,世事无常的词句很多,但杜甫用“转烛”一词,引用一段典故,就把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蕴含其中,实在是高明至极啊。接下来,诗人叙述佳人被轻薄夫婿抛弃,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对比强烈,让人更加同情佳人的遭遇。这里也告诉了我们一点生物知识。“合昏”引自《风土记》:合昏,槿也,华晨舒而昏合。《本草》:合欢,即夜合也。人家多植庭除,一名合昏。这是一种白天开花,晚上把花朵合起的随时间变化的花。“鸳鸯”引自梁元帝《鸳鸯赋》:岂知鸳鸯相逐,俱栖俱宿。郑氏《昏礼谒文赞》:鸳鸯鸟雌雄相类,飞止相匹。按:雄名曰鸳,雌名曰鸯。江总诗:池上鸳鸯不独宿。这两个鸟儿如此相亲相爱,形影不离,从来不会独自留宿,想来还真是稀有啊。
虽然遭到夫婿的休弃,可是佳人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节操。茅屋破了,牵些藤萝,修补修补。没有食物,唯一的侍婢只好把自己的珠宝卖掉换食物。虽然摘了花却没有心思插在头上,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如果在现代,这样美丽动人的女子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真是不可思议啊。可是在古人看来,却是十分的高尚。虽然借景比人,却没有丝毫的邪念,没有丝毫的人间情欲,这大概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思无邪” 吧。“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一句读来十分费解,本来以为佳人在山上的时候泉水是清的,因为终日哭泣,出山的时候把泉水弄浊了。看了注释才知道理解的真是谬之千里。古人以为“守正清而改节浊也”,意指佳人虽然被夫婿抛弃,过着清贫生活,可是依然守节不嫁,所谓烈女不嫁二夫,此为“妇德”也,在山上既是躲避战乱,幽居空谷,也是坚守节操,坚持“妇德”,以泉水清喻佳人的清白。出山即是改嫁的意思,以泉水浊喻不能保持节操之意。杜甫在这里表达佳人节操高尚的同时,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官受左拾遗之前,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官职。在被俘期间,杜甫不向叛军低头,始终不忘报效国家,如此为国为民,怎不令人敬佩。佳人的居清贫而守节,与杜甫的居清贫而不忘报效国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个偶然相遇的人却因为同样的境遇,同样的守节之志,而达到心灵上巨大的共鸣,让人既怜悯这弃妇,又让人隐约感到杜甫那为国为民忧思不已的胸怀。
谈到佳人的守节,不免让人想起现代人的圆滑,什么事情利益为先,全然没有“守护道德”的心志。当纳粹德国的士兵侵略世界时,想到的只是元首的命令,却没想到这是不是“违背军人的道德”;当中国的医生活体摘取法轮功学员的器官时,想到的只是上头的命令,却没有想到这是不是“丧失了医生的道德”;当我们为了利益而做事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理由,请先想一想这位清贫的佳人,请先想一想“道德”。
文章来源:《正见网》
《唐诗三百首》定本后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本,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因为注疏印本较少,让人读来不解其意。纵观多家唐诗注疏,其中以上元陈伯英女史的注疏本最受欢迎。读了陈伯英的注疏本《唐诗三百首》,才知道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读诗不可一字不考核也。每次读唐诗,都觉得回味无穷,含义深远。
孔子说诗经三百首概括起来就是“思无邪”,无论是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恋,还是百姓的心声,诗经中的词句都能让人感受到古人思想的单纯,毫不虚伪的表达自己的感情,那种“真”让人羡慕,让人喜欢。读了杜甫的这首《佳人》也会有这种“思无邪”的感觉。
男诗人描写美女的诗词很多,大部分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叙事写人,主观色彩很浓,很少有像杜甫这样客观描写,由读者自己判断是非,不经作者引导的诗词。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网络图片)
唐肃宗干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第二年七月,他毅然弃官,挈妇将雏,客居秦州,在那里负薪采橡栗,自给度日,《佳人》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季。时值战乱时期,杜甫的遭遇和佳人的遭遇颇有共鸣,所以此诗成为杜甫少有的咏美人之佳作。
全诗分三段,每段八句。第一段写佳人家庭的不幸遭遇。第二段,佳人倾诉见弃于夫的大不幸。第三段,赞美佳人虽遭不幸,尚能洁身自持的道德节操。
当我们为了利益而做事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理由,请先想一想“道德”。 (网络图片)
第五句至第八句描写了战乱来临,兄弟骨肉不得团圆,虽然官居高位,却也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随着世情起浮动荡,这一点似乎也是杜甫的感受,由左拾遗降为华州司功参军,然后又弃官,事情的变化无法预测,所以官高与官低也就没有什么可谈论的了,这时的杜甫对于做官似乎没有以往那么热衷了。九、十句既像佳人的自叙,又像作者的慨叹,世道人情都厌恶衰落,万事都如风中的烛火飘忽不定。其中“转烛”引自庾肩吾诗:聊持转风烛,暂照广陵琴。相传庾肩吾因侯景之乱,被其部将宋子仙所捕,宋说:“昔闻汝能诗,今可作,若能,当贷汝命。”庾肩吾挥笔写就上录《被执作诗》,不卑不亢的表达自己的人生向往,宋子仙看后,便放了他。此事成为“以诗活命”的佳话。描写战乱,世事无常的词句很多,但杜甫用“转烛”一词,引用一段典故,就把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蕴含其中,实在是高明至极啊。接下来,诗人叙述佳人被轻薄夫婿抛弃,一新一旧,一笑一哭,对比强烈,让人更加同情佳人的遭遇。这里也告诉了我们一点生物知识。“合昏”引自《风土记》:合昏,槿也,华晨舒而昏合。《本草》:合欢,即夜合也。人家多植庭除,一名合昏。这是一种白天开花,晚上把花朵合起的随时间变化的花。“鸳鸯”引自梁元帝《鸳鸯赋》:岂知鸳鸯相逐,俱栖俱宿。郑氏《昏礼谒文赞》:鸳鸯鸟雌雄相类,飞止相匹。按:雄名曰鸳,雌名曰鸯。江总诗:池上鸳鸯不独宿。这两个鸟儿如此相亲相爱,形影不离,从来不会独自留宿,想来还真是稀有啊。
虽然遭到夫婿的休弃,可是佳人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节操。茅屋破了,牵些藤萝,修补修补。没有食物,唯一的侍婢只好把自己的珠宝卖掉换食物。虽然摘了花却没有心思插在头上,只是常常把那柏枝拣个满把。天冷了,太阳落了,她穿着单薄的翠衫,静静地倚着那修长的竹树。如果在现代,这样美丽动人的女子过着如此清贫的生活真是不可思议啊。可是在古人看来,却是十分的高尚。虽然借景比人,却没有丝毫的邪念,没有丝毫的人间情欲,这大概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思无邪” 吧。“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这一句读来十分费解,本来以为佳人在山上的时候泉水是清的,因为终日哭泣,出山的时候把泉水弄浊了。看了注释才知道理解的真是谬之千里。古人以为“守正清而改节浊也”,意指佳人虽然被夫婿抛弃,过着清贫生活,可是依然守节不嫁,所谓烈女不嫁二夫,此为“妇德”也,在山上既是躲避战乱,幽居空谷,也是坚守节操,坚持“妇德”,以泉水清喻佳人的清白。出山即是改嫁的意思,以泉水浊喻不能保持节操之意。杜甫在这里表达佳人节操高尚的同时,也是在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官受左拾遗之前,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官职。在被俘期间,杜甫不向叛军低头,始终不忘报效国家,如此为国为民,怎不令人敬佩。佳人的居清贫而守节,与杜甫的居清贫而不忘报效国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个偶然相遇的人却因为同样的境遇,同样的守节之志,而达到心灵上巨大的共鸣,让人既怜悯这弃妇,又让人隐约感到杜甫那为国为民忧思不已的胸怀。
谈到佳人的守节,不免让人想起现代人的圆滑,什么事情利益为先,全然没有“守护道德”的心志。当纳粹德国的士兵侵略世界时,想到的只是元首的命令,却没想到这是不是“违背军人的道德”;当中国的医生活体摘取法轮功学员的器官时,想到的只是上头的命令,却没有想到这是不是“丧失了医生的道德”;当我们为了利益而做事的时候,无论是什么理由,请先想一想这位清贫的佳人,请先想一想“道德”。
文章来源:《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