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备师资 质比量问题更严峻

2012年09月20日台湾
【新唐人2012年9月20日讯】(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20日电)走过“师培爆炸”的年代,教育主管机关不该只着眼于“量”的问题,更该正视“质”的危机。

民国83年“师范教育法”修正为“师资培育法”后,师培生从“保证饭碗”的分发制,改成储备制。修完教育学分、取得教师证,也不保证有教职。

大量开放一般大学培育师资的结果,93年的师培生一度高达2万多人,高过职场需求,导致“流浪教师”问题,教育部不得不推逼使大专减招和退场。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师资培育统计年报”,100年师培量为8000馀人,剩下93年最高峰的4成,其中取得合格教师证照约6000人。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长张明文认为,目前师培量已不需再减。全台湾教师总额约20万人,少子化影响后,大概只需18万人或15万人。但不论哪个数字,以平均任教30年计算,每年仍须培育5000至6000位储备教师,才能维持教育体系的“新陈代谢”。

既然“量”已不是问题,教育单位转而关注“质”。全国教师工会总联合会理事长刘钦旭表示,近年职场供需失衡,找不到工作的隐忧,已经对师资培育产生伤害。

刘钦旭表示,师培单位普遍担心,吸收不到优秀的学生,而修读教育学程的学生,也难以定心。有教授向他反应,现在已很难要求师培生认真读书,因为学生总是会回说,“认真读这个,出去没工作怎么办?”

刘钦旭说,在他读师专的时代,毕业保证分发,大家能心无旁骛地学习,早早立定“为人师”的志向。但现在的师培生很难为,一面修教程,一面还要去补强第二、第三专长,为自己找好其他退路。

另外,过去“师培减量”不论学校品质,一律砍一定比例的作法,已使许多老牌的师范学校,受到很大的冲击。刘钦旭建议重新审视相关制度,让优秀青年愿意投入教职,师培教育体系也要维持一定的品质。

教育部中教司长张明文表示,近年师资供需已逐渐稳定,一定比例的师培生,毕业就能找到正式教职,100年师资人员就业率更达87.37%(包含非教职的其他行业)。

张明文希望师培单位告诉学生,走教师之路,其实还是有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念法律也没保证能当到法官”,不论经济状况如何转变,台湾还是需要一定数量的教师,只要有兴趣、有热情,都可以放胆走。

“流浪教师”的印象,已深植在人们心中,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人员的品质更是不能马虎。教育单位要重拾年轻人对教职的信心,恐怕不只是心理喊话就行。

教育部或可考虑增加公费生的数量,在大学招生端便留下优秀学子。并重新打亮教育学程的招牌、增加的多元技能,让师培教育不只是培养“优秀教师”,更是“优秀人才”的保证,使教师证成为黄金证照之一,各行各业无不竞相争取。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