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花絮

2012年10月02日美国
【新唐人2012年10月02日讯】 (美国之音电)在美国选总统真不是件容易事。候选人千辛万苦赢得本党内的初选后,还要与另一、两个主要政党的候选人进行3场电视辩论。在全国观众面前,候选人不仅要雄辩滔滔,其形象、气质、说话技巧和身体语言都是选民们格外留意的要素。电视镜头是最无情的,它会数十倍放大你所有的缺点和优点。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就会在辩论中大失民心。

美国总统候选人之间的电视辩论始于1960年。当时,参加辩论的甘迺迪和尼克松是首次在银屏上各抒政见,但是与甘迺迪不同,尼克松事前没有受到过如何在镜头前举止行为的训练,比如,坐着的时候要两腿交叉,上镜前要化妆。在这场辩论中,失策的尼克松穿了一件灰色西服,看着与黑白电视的背景色很接近。下午长出的胡子茬在脸上留下一片乌黑,辩论时还不停地用手帕擦拭额头,好像一直在冒汗。相反,43岁的甘迺迪则英气勃勃,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实,当时的评论家们认为,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政治经验远远超过甘迺迪,在现场的辩论中也讲得恳切务实。于是,这场辩论出现了有趣的结果:看电视辩论的选民大多认为甘迺迪赢了﹔而通过广播听辩论的选民则多数认为尼克松赢了。

后来的大选结果证实,自如驾驭镜头的甘迺迪赢得了大多数选民的心,而尼克松虽“满腹经纶”,却因为“形象不佳”,白宫梦碎。

此后,总统候选人们似乎对这种“风险颇大”的对决方式心有馀悸,直到1976年,卡特和他的对手福特才鼓起勇气,走到电视观众面前公开辩论。没想到,现场却出现了意外。

卡特:“最近几年,美国政府中非常严重、并仍在继续的一件事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声音中断)

接下来的整整27分钟,候选人就像两尊沉默的雕塑似的站在那儿,直到音响修好为止。看来他们是吸取了1960年电视辩论的教训,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在观众面前丢分。
在电视辩论中,选民们固然关心候选人对重要议题的主张,但他们也都希望选出一位从容、自如、幽默的国家领袖。两位候选人辩论到激烈处,往往神情激动,心浮气躁。1980年,卡特总统与挑战者里根辩论时便是如此。相反,演员出身的里根却神态自若,说起话来仍然有条不紊。每每看到卡特言辞犀利、面容紧张时,他还会轻松地回应道:“There you go again!”(你又来这一套了!)

这戏谑的一句,立时展示了里根领导者的风度。“There you go again!”一夜间风行全美,卡特大势遂去。

20年后,时任副总统戈尔想效仿里根的从容风度,却做得过激了,适得其反。戈尔在与对手布希的辩论中,觉得对方在辩论中回避问题,于是面露不满,叹气连连,显得倨傲而缺乏耐心。

更糟糕的是这一次。布希说:“好吧,区别是,我能做到。我能代表民众做一些积极的事情。这才是选举中的关键所在。不仅是你的理论和立场……”

戈尔站起来,走近布希,彷彿要羞辱恐吓他。

布希接着说:“而且,你是否能做到这些事?”(布希点头,全场笑声)“我相信我能”。

面对似乎要“羞辱恐吓”自己的戈尔,布希憨直友善的反应无形中打动了选民。经过2000年这一番激烈的选战,布希最终入主白宫。

在电视辩论中,候选人们一举一动都跑不过观众敏锐的眼睛,可谓“细节决定成败”。1992年的总统电视辩论中,谋求连任的老布希总统也是在身体语言上吃了亏。他看手表,提腰带。

老布希无聊和不耐烦的表现无意间强化了他在公众心中“淡漠的执政官”形象,与善于打亲民牌的克林顿形成鲜明对比。人们说,要想一起去喝啤酒聊天?克林顿肯定是首选。

媒体经常把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形容成职业拳击赛,时评家们更是把辩论当作体育赛事来评论。看到候选人们彼此攻讦、更显其能,有时还会出些笑话做“点缀”,总统候选人们的辩论便不再是鼓噪的政治舌战了,观众们得到的是妙趣横生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