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1月3日讯】(新唐人综合报导)俄罗斯《晨报》29日报道,莫斯科、圣彼得堡和美国爱达荷大学三家世界着名的实验室在对俄罗斯库兹巴斯 “雪人”(中国称之为野人)留下的毛发进行DNA分析后均承认,在当地确实存在“雪人”。
声称找到毛发证据
参加此次鉴定的俄生物学博士萨普诺夫教授表示:“三家着名机构分析后得出统一的结果,这些毛发既不属于灵长类动物,也不属于人类,而是一种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毛发,同时推断"雪人"是黑猩猩的近亲。”
萨普诺夫教授认为,人类应积极寻找“雪人”存在的证据,因为未来它们能够帮助人类预测自然灾害。
一些科学家认为,“雪人”又称“大脚怪”或者“北美野人”,是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缺失的一环。因为当地许多居民表示曾多次看到过“雪人”,去年10月 份,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前往俄罗斯库兹巴斯地区寻找“雪人”。这次,他们声称找到了这种生物存在的无可争辩的证据毛发,但仍有专家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
谜团存在几十年
上世纪50年代,有关“雪人”的问题曾广泛引起科学界和新闻界的注目。当时,不少人确信,这一神秘的生物很快就会被科学家们抓获,“雪人”问题也会随之而 解。可是,若干年过去了,这一谜团仍没有被揭开。“雪人”这个名字完全是因为一种偶然的原因叫起来的。1921年,英国考察队在考察珠穆朗玛峰时,发现雪 地上有类似人的奇怪脚印。自此,“雪人”的名字便出现和传播开来。人们想象,这种“雪人”是某一类住在高原上的人,终年生活在冰天雪地里,或是浑身长着雪 一样白的毛。实际上,根据迄今所搜集到的资料看来,这些生物只不过在外表上像人,实际上却像动物。它们没有发音清晰的语言,不会使用工具,也不懂得用火或 穿衣裳,身上长满厚厚的毛。它们往往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谷之中,多在晚上出来觅食。
上述这种传闻中的“雪人”,还有不少别的名字。那些居住在据传有“雪人”出没地区附近的人们,一般将这种神秘的生物叫做“野人”“森林人”或“人兽”。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对“雪人”的实地调查也一直在进行,其目标是寻找这种野人的脚印并要找到它们。
野人活动区域不断增多
传统上讲,“雪人”是同喜马拉雅山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最近20年间,类似的野人和它们的脚印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沿岸山脉地带时有发现。美国人类学 家克兰茨研究了在北美发现的野人脚印,并根据脚印复制了一只野人的脚,它同人的脚形极为不同,然而它的某些特点同尼安德特人的脚化石特征却是一致的。
1967年10月,美国两名追踪野人的业馀爱好者帕特逊和吉姆林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森林中,成功地拍下了一个女性野人的纪录镜头。对立派的人急忙宣 称它是个骗局。但是,苏联许多专家经过对这一纪录片进行详细客观的研究后,认为那个女性野人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分析证明其跟尼安德特人是十分类似的。
有关野人研究的另一个里程碑是若干年前在北美看到的一具类人生物尸体,它浑身长着深棕色的毛,从尸体上的伤口看来,是被火器所杀。
发现有野人活动的区域也在不断增多。例如在蒙古的科布多和巴彦乌列盖地区及非洲大陆,也传来了不少关于野人的消息。
1978年3月,在苏联高加索山脉的北段,也发现有野人的踪迹。专家们在当地发现了一长串保存完好的类人生物脚印,这些脚印被复制成塑料模型,尺寸大小也被测量记录下来,专家正在分析研究有关的资料。
1979年8月,一支苏联考察队在塔吉克的山区发现清晰、巨大的类人生物脚印,考察队的大本营就在当地。次年八九月间,人们又报告说在当地两次遇见了 野人。这说明类人生物曾对考察队的营地一带进行了探察活动。一名叫格里尼奥娃的女学生在看到野人后报告说,她所遇见的野人有“两米高”。
看来,这又反映出野人行为的一个特点,即它们对人类是感到好奇的。
1981年夏,在上述地区活动的考察队又得到了关于看见野人和发现野人脚印的报告。同年10月,野人问题专家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了巨大的野人脚印,它们长达49公分。
我国的新疆也有关于野人的传说:据说上世纪50年代在乌拉泊水库工地,有人见过野人;60年代在昆崙山,解放军战士曾见过几个野人在一起走动,并向它们开 枪,但它们似乎刀枪不入;1984年的《乌鲁木齐晚报》报道:有人在东昆崙山上见过野人的足迹。新疆是否真有野人?真实情况目前还不为人知。
俄学者不主张抓捕野人
对野人的追查仍在继续,而且更加接近寻找目标。但是,人们仍然常常要问:“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至今仍没有抓到一个野人,它们究竟存在否?”对此,可以 这样说:调查人员必须首先弄明白他们研究的对象是谁?怎样进行研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虽然获得一个标本能够证实怀疑中的野人是存 在的,但是,俄罗斯研究人员反对西方那种不论是死是活“不惜一切代价捕获证物”的观点。从进化角度考虑,这种类人生物是我们地球上人类最近缘的亲属,它们 理应受到仁慈的和细心的对待,即使这样会给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带来困难,也应该这样做。
俄罗斯学者波什涅夫认为最好还是不要去抓捕它们,可以拍照摄影,跟它们建立起一些彼此亲近的关系,设立野人保护区。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研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声称找到毛发证据
参加此次鉴定的俄生物学博士萨普诺夫教授表示:“三家着名机构分析后得出统一的结果,这些毛发既不属于灵长类动物,也不属于人类,而是一种非常接近人类的动物毛发,同时推断"雪人"是黑猩猩的近亲。”
萨普诺夫教授认为,人类应积极寻找“雪人”存在的证据,因为未来它们能够帮助人类预测自然灾害。
一些科学家认为,“雪人”又称“大脚怪”或者“北美野人”,是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之间缺失的一环。因为当地许多居民表示曾多次看到过“雪人”,去年10月 份,美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前往俄罗斯库兹巴斯地区寻找“雪人”。这次,他们声称找到了这种生物存在的无可争辩的证据毛发,但仍有专家对这一结论表示怀疑。
谜团存在几十年
上世纪50年代,有关“雪人”的问题曾广泛引起科学界和新闻界的注目。当时,不少人确信,这一神秘的生物很快就会被科学家们抓获,“雪人”问题也会随之而 解。可是,若干年过去了,这一谜团仍没有被揭开。“雪人”这个名字完全是因为一种偶然的原因叫起来的。1921年,英国考察队在考察珠穆朗玛峰时,发现雪 地上有类似人的奇怪脚印。自此,“雪人”的名字便出现和传播开来。人们想象,这种“雪人”是某一类住在高原上的人,终年生活在冰天雪地里,或是浑身长着雪 一样白的毛。实际上,根据迄今所搜集到的资料看来,这些生物只不过在外表上像人,实际上却像动物。它们没有发音清晰的语言,不会使用工具,也不懂得用火或 穿衣裳,身上长满厚厚的毛。它们往往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谷之中,多在晚上出来觅食。
上述这种传闻中的“雪人”,还有不少别的名字。那些居住在据传有“雪人”出没地区附近的人们,一般将这种神秘的生物叫做“野人”“森林人”或“人兽”。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对“雪人”的实地调查也一直在进行,其目标是寻找这种野人的脚印并要找到它们。
野人活动区域不断增多
传统上讲,“雪人”是同喜马拉雅山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在最近20年间,类似的野人和它们的脚印也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太平洋沿岸山脉地带时有发现。美国人类学 家克兰茨研究了在北美发现的野人脚印,并根据脚印复制了一只野人的脚,它同人的脚形极为不同,然而它的某些特点同尼安德特人的脚化石特征却是一致的。
1967年10月,美国两名追踪野人的业馀爱好者帕特逊和吉姆林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森林中,成功地拍下了一个女性野人的纪录镜头。对立派的人急忙宣 称它是个骗局。但是,苏联许多专家经过对这一纪录片进行详细客观的研究后,认为那个女性野人是真实可信的,而且分析证明其跟尼安德特人是十分类似的。
有关野人研究的另一个里程碑是若干年前在北美看到的一具类人生物尸体,它浑身长着深棕色的毛,从尸体上的伤口看来,是被火器所杀。
发现有野人活动的区域也在不断增多。例如在蒙古的科布多和巴彦乌列盖地区及非洲大陆,也传来了不少关于野人的消息。
1978年3月,在苏联高加索山脉的北段,也发现有野人的踪迹。专家们在当地发现了一长串保存完好的类人生物脚印,这些脚印被复制成塑料模型,尺寸大小也被测量记录下来,专家正在分析研究有关的资料。
1979年8月,一支苏联考察队在塔吉克的山区发现清晰、巨大的类人生物脚印,考察队的大本营就在当地。次年八九月间,人们又报告说在当地两次遇见了 野人。这说明类人生物曾对考察队的营地一带进行了探察活动。一名叫格里尼奥娃的女学生在看到野人后报告说,她所遇见的野人有“两米高”。
看来,这又反映出野人行为的一个特点,即它们对人类是感到好奇的。
1981年夏,在上述地区活动的考察队又得到了关于看见野人和发现野人脚印的报告。同年10月,野人问题专家又在同一地区发现了巨大的野人脚印,它们长达49公分。
我国的新疆也有关于野人的传说:据说上世纪50年代在乌拉泊水库工地,有人见过野人;60年代在昆崙山,解放军战士曾见过几个野人在一起走动,并向它们开 枪,但它们似乎刀枪不入;1984年的《乌鲁木齐晚报》报道:有人在东昆崙山上见过野人的足迹。新疆是否真有野人?真实情况目前还不为人知。
俄学者不主张抓捕野人
对野人的追查仍在继续,而且更加接近寻找目标。但是,人们仍然常常要问:“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寻找,至今仍没有抓到一个野人,它们究竟存在否?”对此,可以 这样说:调查人员必须首先弄明白他们研究的对象是谁?怎样进行研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要进行研究?虽然获得一个标本能够证实怀疑中的野人是存 在的,但是,俄罗斯研究人员反对西方那种不论是死是活“不惜一切代价捕获证物”的观点。从进化角度考虑,这种类人生物是我们地球上人类最近缘的亲属,它们 理应受到仁慈的和细心的对待,即使这样会给整个调查研究活动带来困难,也应该这样做。
俄罗斯学者波什涅夫认为最好还是不要去抓捕它们,可以拍照摄影,跟它们建立起一些彼此亲近的关系,设立野人保护区。只有经过坚持不懈的研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