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12月1日讯】11月28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张海迪发表了《明天,太阳照样升起!》一文,澄清了围绕在她身上、喧嚣长达一年之久的国籍之争。
针对日前网路传言称张海迪已取得日本国籍,张海迪在文章开头便回击道:“就在前不久,我刚刚参加十八大,并且是主席团成员。十八大代表是层层严格选出来的,外国人绝不能参加这样的大会。”对于那些虚构张海迪更换国籍的人,她则称其是“在离自己祖国很远的地方,靠出卖自己的灵魂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才是真正改变了国籍的人,是真正出卖祖国和同胞的人!”
有关张海迪变更国籍的传言,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闹得沸沸扬扬。2011年十月份的时候,《北京晚报》的记者在杭州飞至北京的航班上偶遇张海迪,针对微博热传其加入德国国籍的风波,张海迪说,“我永远是中国的海迪!”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当山东临沂盲人陈光诚遭遇当地政府迫害时,身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的张海迪却保持沉默,对于张海迪的表现,网友纷纷表示不满,这种日益滋生的不满更是助长了传言的病毒式传播。
对于此次张海迪在博客中的正面回应,许多网友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的网友仍持观望和冷嘲热讽的态度。一位名叫“小涛哥的涛”说:张海迪并没有澄清好么?加入外国国籍不代表丧失中国国籍。需同时加入外国国籍+在外国定居才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好么?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不代表人家不能有双重国籍好么?你看看杨澜不就知道了?昵称为“爱猫的螃蟹”则在微博上写道:张海迪自己给自己作证都可以!那法院还要证人干啥,罪犯都给自己作证说没犯罪,行不行?她身为一个公务员,当然有义务公开自己的情况,难道外国人也可以担任中国的公务员吗?
如果抛开张海迪被官方钦定的身份来看,把这些冷嘲热讽和质疑倾泻到一个残疾女性的身上,的确不合适,也不人道。然而,事情的诡异在于,正是因为张海迪有着官方钦定的政协常委、残联会主席、作协委员等头衔,所以网路上对张的质疑和嘲讽就显得理所当然。这背后的逻辑和社会情绪,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一位名叫“笑咬津”的网友或许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某些原委,他在微博上说,我对她(张海迪)的印象一直是身残志坚,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但从八岁到现在,近二十年过去了,我发现她过的比我们(活得)更健康更滋润……正因为张海迪是官方精心树立并竭力宣传的英雄人物,所以在许多对现实和体制不满的人看来,张氏其心可诛,一个靠谎言维系的政权所塑造的英雄必定是伪英雄,是执政党维系统治的愚民工具。
对此,名叫“李宇晖_Huey”的网友写得非常直白:看到张海迪被围攻,有大快人心的感觉。官方道德偶像是中国社会的毒瘤,先占据道德制高点然后借其名声粉饰太平,乃地道的精神鸦片。对于“闷声发大财”的官员,我通常理解,人性的弱点而已。但是又要当官又要跳出来立牌坊,侮辱观众智慧的人,必须唾弃。
网友不近人情的质疑和讽刺,也并非全是诛心之论,更不是无稽之谈。当年的雷锋和赖宁,再到近年来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陈游标,这些被官方精心包裹的偶像神话幕后的故事不断被挖了出来,曾经被感动得涕泪横流的人们在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愤怒和无奈。所以,官方高举高打的偶像,在现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民间,难免遭遇全所未有的尴尬。
张海迪本人的成名过程也有颇多蹊跷可疑之处,比如其团员的身份(某本前总书记的传记里有详细论述)。就此次张海迪的回应文章来看,也有颇多遭“反体制者”诟病之处,如“表面上看,这些谣言是对我个人的,而我知道谣言真正的攻击目标是我身后的国家。”“当我个人受到伤害时我可以不在乎,但是,当我的名字与我的祖国有联系的时候,我决不会让她的名誉受到损害!”当然,还有那句“我觉得能在祖国的大地上感受阳光的照耀是多么好!”
对于张海迪这些对祖国充满深情的效忠和表白,一位名叫“二逼咸鱼”的网友怒斥道:“最讨厌张口祖国闭口祖国的一群人,在这个盛产道貌岸然者的国度,往往是话越说得冠冕堂皇者越龌龊阴暗,我不是特指张海迪,但我肯定我对此人没兴趣。祖国的阳光到底好不好,不能由省部级干部来评,应该让普通老百姓来评。这里的确是省部级干部的天堂,相信任何一个省部级干部都会觉得这里的阳光格外灿烂。”
从以上这些网友的评论大概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不近人情的质疑曾经激励我们前行的英雄、残疾人张海迪,并非与之有什么深仇大恨,乃是网友把对体制的不满情绪通过张海迪而得以发泄,人们希望通过戳破官方精心树立的这个偶像来攻击其背后的顽固体制。换个角度来讲,这是一场庶民对党权的反抗,而残疾人张海迪不幸沦为了这场战争中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如果此事仅仅只有这么一个逻辑的话,那倒也情有可原。但仔细梳理此事,会发现其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费解的悖论,即“反抗者”企图通过质疑张海迪来攻击其背后的体制,但其攻击所用的武器恰好是官方所一直竭力宣传的“爱国主义”。换言之,在“反抗者”看来,张海迪移民国外,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国,理应受到谴责,但张海迪又是高扬爱国主义旋律的官方所钦定的英雄人物,所以官方宣扬的爱国主义是虚伪的,是维系其统治的愚民政策。
爱国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传统帝制时期,爱国一词前面常带有“忠君”二字,忠君爱国是当时读书人所必须恪守的信条;毛时代,忠君爱国则变成了爱党爱国,党与国则成了国人心目中无比神圣的辞汇,而首都北京的天安门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思潮的涌入,官方的意识形态急剧衰落,官方钦定的爱国主义也越来越遭民众诟病,高扬爱国主义的《环球时报》则被民众贴上“愤青大本营”、“爱国贼老窝”等标签。
尽管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但官方意识形态的印记却依旧深刻烙在国人的思想深处,此次网友虚构张海迪更换国籍一事就是一个范本。按照现代政治观念来看,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用来表示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爱国情只能是某国民个体所自发的一种情感选择,爱某国就如同爱某人一样,没有什么所谓的神圣与高大,无关乎道德,更不涉及政治。
因此,就算张海迪真的移民日本,我个人认为也不值得大呼小叫,更没必要上升到国家、民族等层面。选择在某国定居,选择加入某国国籍,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三条明确写道,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有类似的条文,其第十二条写道: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人人有自由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
所以,在张海迪更换国籍这件事中,网友通过虚构其“不爱国”的行为来攻击官方所宣扬的爱国,这本身就在逻辑上讲不通。哪怕张海迪真的有更换国籍的“不爱国”行为,那也是她的个人选择,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并非什么人生污点,在不担任政府职务的前提下她也无需向任何人交代。
然而,网友义愤填膺的质疑,与张海迪义正词严的声明,其本质上都折射出张海迪本人和公众内心对官方爱国主义的潜在认同,即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正义,是绝对的正确。在这些人看来,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国籍,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就该遭人唾弃。
这种爱国主义的绝对正确正是执政党几十年如一日的意识形态的灌输的结果。作为公民的个体,他有权不爱国,但是他的祖国却不能以其无比强大的社会资源和宣传资源来胁迫他无条件爱国。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情感的胁迫,更不应该是国家主义的强迫。爱国的本质,就是爱这个国家里的人,使他们免受“国家”(即政府或其代理人——官僚集团)的伤害。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门开启后,国人眼界日益开阔,思想逐渐成熟,在诸多问题上,官方与民众的话语权此消彼长。在官方意识形态失去劝诱的作用之后,民众的自我意识逐渐清醒。于是,民众开始反感、厌恶官方所树立的高大全的典型形象,因而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但是,这种逆反心理最终却是通过官方数十年来一直灌输的爱国主义才得以宣泄,从此点来看,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人的悲哀。(本文为“九个头条”特约撰稿)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针对日前网路传言称张海迪已取得日本国籍,张海迪在文章开头便回击道:“就在前不久,我刚刚参加十八大,并且是主席团成员。十八大代表是层层严格选出来的,外国人绝不能参加这样的大会。”对于那些虚构张海迪更换国籍的人,她则称其是“在离自己祖国很远的地方,靠出卖自己的灵魂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才是真正改变了国籍的人,是真正出卖祖国和同胞的人!”
有关张海迪变更国籍的传言,早在去年下半年就闹得沸沸扬扬。2011年十月份的时候,《北京晚报》的记者在杭州飞至北京的航班上偶遇张海迪,针对微博热传其加入德国国籍的风波,张海迪说,“我永远是中国的海迪!”然而,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当山东临沂盲人陈光诚遭遇当地政府迫害时,身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的张海迪却保持沉默,对于张海迪的表现,网友纷纷表示不满,这种日益滋生的不满更是助长了传言的病毒式传播。
对于此次张海迪在博客中的正面回应,许多网友表示支持,但也有不少的网友仍持观望和冷嘲热讽的态度。一位名叫“小涛哥的涛”说:张海迪并没有澄清好么?加入外国国籍不代表丧失中国国籍。需同时加入外国国籍+在外国定居才自动丧失中国国籍好么?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不代表人家不能有双重国籍好么?你看看杨澜不就知道了?昵称为“爱猫的螃蟹”则在微博上写道:张海迪自己给自己作证都可以!那法院还要证人干啥,罪犯都给自己作证说没犯罪,行不行?她身为一个公务员,当然有义务公开自己的情况,难道外国人也可以担任中国的公务员吗?
如果抛开张海迪被官方钦定的身份来看,把这些冷嘲热讽和质疑倾泻到一个残疾女性的身上,的确不合适,也不人道。然而,事情的诡异在于,正是因为张海迪有着官方钦定的政协常委、残联会主席、作协委员等头衔,所以网路上对张的质疑和嘲讽就显得理所当然。这背后的逻辑和社会情绪,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一位名叫“笑咬津”的网友或许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某些原委,他在微博上说,我对她(张海迪)的印象一直是身残志坚,患绝症不久于人世,但从八岁到现在,近二十年过去了,我发现她过的比我们(活得)更健康更滋润……正因为张海迪是官方精心树立并竭力宣传的英雄人物,所以在许多对现实和体制不满的人看来,张氏其心可诛,一个靠谎言维系的政权所塑造的英雄必定是伪英雄,是执政党维系统治的愚民工具。
对此,名叫“李宇晖_Huey”的网友写得非常直白:看到张海迪被围攻,有大快人心的感觉。官方道德偶像是中国社会的毒瘤,先占据道德制高点然后借其名声粉饰太平,乃地道的精神鸦片。对于“闷声发大财”的官员,我通常理解,人性的弱点而已。但是又要当官又要跳出来立牌坊,侮辱观众智慧的人,必须唾弃。
网友不近人情的质疑和讽刺,也并非全是诛心之论,更不是无稽之谈。当年的雷锋和赖宁,再到近年来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的陈游标,这些被官方精心包裹的偶像神话幕后的故事不断被挖了出来,曾经被感动得涕泪横流的人们在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愤怒和无奈。所以,官方高举高打的偶像,在现在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民间,难免遭遇全所未有的尴尬。
张海迪本人的成名过程也有颇多蹊跷可疑之处,比如其团员的身份(某本前总书记的传记里有详细论述)。就此次张海迪的回应文章来看,也有颇多遭“反体制者”诟病之处,如“表面上看,这些谣言是对我个人的,而我知道谣言真正的攻击目标是我身后的国家。”“当我个人受到伤害时我可以不在乎,但是,当我的名字与我的祖国有联系的时候,我决不会让她的名誉受到损害!”当然,还有那句“我觉得能在祖国的大地上感受阳光的照耀是多么好!”
对于张海迪这些对祖国充满深情的效忠和表白,一位名叫“二逼咸鱼”的网友怒斥道:“最讨厌张口祖国闭口祖国的一群人,在这个盛产道貌岸然者的国度,往往是话越说得冠冕堂皇者越龌龊阴暗,我不是特指张海迪,但我肯定我对此人没兴趣。祖国的阳光到底好不好,不能由省部级干部来评,应该让普通老百姓来评。这里的确是省部级干部的天堂,相信任何一个省部级干部都会觉得这里的阳光格外灿烂。”
从以上这些网友的评论大概可以看出,大家之所不近人情的质疑曾经激励我们前行的英雄、残疾人张海迪,并非与之有什么深仇大恨,乃是网友把对体制的不满情绪通过张海迪而得以发泄,人们希望通过戳破官方精心树立的这个偶像来攻击其背后的顽固体制。换个角度来讲,这是一场庶民对党权的反抗,而残疾人张海迪不幸沦为了这场战争中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如果此事仅仅只有这么一个逻辑的话,那倒也情有可原。但仔细梳理此事,会发现其背后还有一个更为费解的悖论,即“反抗者”企图通过质疑张海迪来攻击其背后的体制,但其攻击所用的武器恰好是官方所一直竭力宣传的“爱国主义”。换言之,在“反抗者”看来,张海迪移民国外,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国,理应受到谴责,但张海迪又是高扬爱国主义旋律的官方所钦定的英雄人物,所以官方宣扬的爱国主义是虚伪的,是维系其统治的愚民政策。
爱国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传统帝制时期,爱国一词前面常带有“忠君”二字,忠君爱国是当时读书人所必须恪守的信条;毛时代,忠君爱国则变成了爱党爱国,党与国则成了国人心目中无比神圣的辞汇,而首都北京的天安门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圣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主思潮的涌入,官方的意识形态急剧衰落,官方钦定的爱国主义也越来越遭民众诟病,高扬爱国主义的《环球时报》则被民众贴上“愤青大本营”、“爱国贼老窝”等标签。
尽管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但官方意识形态的印记却依旧深刻烙在国人的思想深处,此次网友虚构张海迪更换国籍一事就是一个范本。按照现代政治观念来看,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用来表示个人对国家的热爱。因此,爱国情只能是某国民个体所自发的一种情感选择,爱某国就如同爱某人一样,没有什么所谓的神圣与高大,无关乎道德,更不涉及政治。
因此,就算张海迪真的移民日本,我个人认为也不值得大呼小叫,更没必要上升到国家、民族等层面。选择在某国定居,选择加入某国国籍,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三条明确写道,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也有类似的条文,其第十二条写道:合法处在一国领土内的每一个人在该领土内有权享受迁徙自由和选择住所的自由;人人有自由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
所以,在张海迪更换国籍这件事中,网友通过虚构其“不爱国”的行为来攻击官方所宣扬的爱国,这本身就在逻辑上讲不通。哪怕张海迪真的有更换国籍的“不爱国”行为,那也是她的个人选择,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并非什么人生污点,在不担任政府职务的前提下她也无需向任何人交代。
然而,网友义愤填膺的质疑,与张海迪义正词严的声明,其本质上都折射出张海迪本人和公众内心对官方爱国主义的潜在认同,即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正义,是绝对的正确。在这些人看来,一个人放弃了自己的国籍,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就该遭人唾弃。
这种爱国主义的绝对正确正是执政党几十年如一日的意识形态的灌输的结果。作为公民的个体,他有权不爱国,但是他的祖国却不能以其无比强大的社会资源和宣传资源来胁迫他无条件爱国。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是情感的胁迫,更不应该是国家主义的强迫。爱国的本质,就是爱这个国家里的人,使他们免受“国家”(即政府或其代理人——官僚集团)的伤害。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国门开启后,国人眼界日益开阔,思想逐渐成熟,在诸多问题上,官方与民众的话语权此消彼长。在官方意识形态失去劝诱的作用之后,民众的自我意识逐渐清醒。于是,民众开始反感、厌恶官方所树立的高大全的典型形象,因而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但是,这种逆反心理最终却是通过官方数十年来一直灌输的爱国主义才得以宣泄,从此点来看,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中国人的悲哀。(本文为“九个头条”特约撰稿)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