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2月4日讯】2月1日,连霍高速公路河南三门峡段义昌大桥伴随爆炸声塌了80米一段,掉下去多辆车子,死伤了一些人,给春运的司机和行旅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
大河网一则消息算是在这个沉闷气氛中制造了一把轻松,曝出点笑料逗逗乐子:“据事故现场指挥部消息称,义昌大桥事故系因恶劣天气造成车辆爆炸引发桥面垮塌……”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现场同时存在很多“事故因素”要件,如天气、路况、追尾、烟花爆竹运输车辆、大桥超荷载等,它们或相互递进或互为因果,都可能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因素,其中的因果关系总有一个合乎逻辑的排列方式,或许可以这样推理:恶劣天气造成多辆车追尾,追尾引起装有爆炸物的车辆爆炸,爆炸引发存在缺陷的大桥桥面垮塌。无论如何,“恶劣天气造成车辆爆炸引发桥面垮塌”是不成立的。
我们按媒体的主流认识来分析,就是说,因为装载烟花爆竹的车辆爆炸炸塌了桥面。从常识上讲,烟花爆竹使用的并不是高爆炸药,又由于其炸药是分装在纸质的爆竹体内的,不能形成太高的瞬间冲击力,且通过车辆减震弹簧、轮胎的缓冲,传递到桥面的力量不至于炸毁大桥。对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场面人们还记忆犹新,想炸都不容易。但是,哈尔滨的桥被压垮了,义昌大桥又被烟花爆竹炸垮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屡屡造成事故?
哈尔滨塌桥后,笔者写过分析,认为哈尔滨的塌桥事故并非匝道箱梁断塌,也不像哈尔滨官方所称的“侧滑”,更像是“侧翻”。也就是外侧缺少支撑力的“探头跳”,当外侧受力过大时,侧翻就如跷跷板。与跷跷板稍有不同的是,纵向改为横向,不是两头翘,是两边翘。并认为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平八稳”好一些。或者在外侧增加柱子,或者将集中在桥梁中线附近的“腿”向左右“劈开”一点,在不增加建设成本的情况下,桥梁的承载力会提高很多。
从三门峡义昌大桥图片看,同样存在设计思路问题。形象一点,就像用几根筷子支着一块菜板。俗话说,立木顶千斤,这样的结构有很好的垂直载荷能力,但抗扭距能力差,一旦突然出现斜向作用力,这个结构就有不稳定的隐患。这次的塌桥事故,绝不会是被烟花爆竹直接“炸毁”的,只能解释为,爆炸点不在桥梁的垂直受力重心上,所形成的冲击波有杠杆效应,掀翻了本不稳定的桥体结构。从报导中得知的桥面翻转,更能证明这个判断。
继三门峡义昌大桥事故之后,还会不会有接二连三?现在矗立在我国各处的大桥、高架桥,横断面大多呈“V”形结构,最底部支撑点的总宽度大大小于桥面宽度,即便在弯道段也是千篇一律,如何承受得起高速重载车辆形成的离心力?而我国运输业发展又是如此迅猛,车辆超载、大桥超负荷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得已的“必然”。虽然每起事故起因不同,但桥梁设计问题都参与在其中,是否是偶然中的必然呢?但愿不再有更多的“桥翻翻”,否则笔者就是一个乌鸦嘴。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大河网一则消息算是在这个沉闷气氛中制造了一把轻松,曝出点笑料逗逗乐子:“据事故现场指挥部消息称,义昌大桥事故系因恶劣天气造成车辆爆炸引发桥面垮塌……”人们现在已经知道现场同时存在很多“事故因素”要件,如天气、路况、追尾、烟花爆竹运输车辆、大桥超荷载等,它们或相互递进或互为因果,都可能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因素,其中的因果关系总有一个合乎逻辑的排列方式,或许可以这样推理:恶劣天气造成多辆车追尾,追尾引起装有爆炸物的车辆爆炸,爆炸引发存在缺陷的大桥桥面垮塌。无论如何,“恶劣天气造成车辆爆炸引发桥面垮塌”是不成立的。
我们按媒体的主流认识来分析,就是说,因为装载烟花爆竹的车辆爆炸炸塌了桥面。从常识上讲,烟花爆竹使用的并不是高爆炸药,又由于其炸药是分装在纸质的爆竹体内的,不能形成太高的瞬间冲击力,且通过车辆减震弹簧、轮胎的缓冲,传递到桥面的力量不至于炸毁大桥。对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场面人们还记忆犹新,想炸都不容易。但是,哈尔滨的桥被压垮了,义昌大桥又被烟花爆竹炸垮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屡屡造成事故?
哈尔滨塌桥后,笔者写过分析,认为哈尔滨的塌桥事故并非匝道箱梁断塌,也不像哈尔滨官方所称的“侧滑”,更像是“侧翻”。也就是外侧缺少支撑力的“探头跳”,当外侧受力过大时,侧翻就如跷跷板。与跷跷板稍有不同的是,纵向改为横向,不是两头翘,是两边翘。并认为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四平八稳”好一些。或者在外侧增加柱子,或者将集中在桥梁中线附近的“腿”向左右“劈开”一点,在不增加建设成本的情况下,桥梁的承载力会提高很多。
从三门峡义昌大桥图片看,同样存在设计思路问题。形象一点,就像用几根筷子支着一块菜板。俗话说,立木顶千斤,这样的结构有很好的垂直载荷能力,但抗扭距能力差,一旦突然出现斜向作用力,这个结构就有不稳定的隐患。这次的塌桥事故,绝不会是被烟花爆竹直接“炸毁”的,只能解释为,爆炸点不在桥梁的垂直受力重心上,所形成的冲击波有杠杆效应,掀翻了本不稳定的桥体结构。从报导中得知的桥面翻转,更能证明这个判断。
继三门峡义昌大桥事故之后,还会不会有接二连三?现在矗立在我国各处的大桥、高架桥,横断面大多呈“V”形结构,最底部支撑点的总宽度大大小于桥面宽度,即便在弯道段也是千篇一律,如何承受得起高速重载车辆形成的离心力?而我国运输业发展又是如此迅猛,车辆超载、大桥超负荷已经变成了一种不得已的“必然”。虽然每起事故起因不同,但桥梁设计问题都参与在其中,是否是偶然中的必然呢?但愿不再有更多的“桥翻翻”,否则笔者就是一个乌鸦嘴。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