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2月14日讯】体检技职专题6(中央社记者许秩维、陈至中台北14日电)产业瞬息万变,尤其强调实务的技职,一旦没有及时跟上脚步,就可能产生学用落差。不只学生毕业后一职难求,即使挤进企业,也可能难以和职场接轨。
大学虽然不是职业训练所,但找到一份好工作却是所有学生的共同目标。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想要在职场上增加竞争力,除了专业技能和潜力,不少企业更重视即战力,因此学用落差成为接轨职场最大的阻碍。
毕业于科技大学餐饮系的小杰,虽然曾到业界实习,但实际工作时,仍遇到不少问题。小杰说,学校教的都是基础,且每家公司作法不同,因此实际工作后,仍发现自己所学不足,如果公司又未能提供职前训练,上手的时间就会更拉长。
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姚立德坦言,过去因为专科改制,使技职教育偏向学术化,也导致产生学用落差,但要弭平落差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循序渐进;而这几年学校已经警觉这个现象,开始加强和业界交流,近几年学用落差已有好转迹象。
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也认为,学用落差没有企业想像中严重,先前参加座谈会时,会中曾有业界认为学用落差超过30年。他认为,这种说法太夸大,现在学校积极和业界接触,希望了解业界所需人才,并根据企业需求规划课程,企业也应走进学校,增加双方了解,以免认知有落差或形成误解。
为了减少学用落差,不少学校开始推出订单式学程,和企业合作,量身打造课程。葛自祥表示,订单式课程除了教授学生基础核心能力,更可因不同公司需要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不只能缩短学用落差,也大大提升学生就业的机会。
企业界对于也认同订单式学程的概念。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以设计领域为例,产业人士的学术研究背景不足,但大学教育又不符业界所需,如能量身打造课程,就能弥补落差。
他也提到外贸协会开设的2年培训课程,期间一律使用外文,毕业学生平均一人就有9到11个工作机会等着;虽然受限“大学法”,无法给予正式学位,但两年课程的学分甚至比一般大学4年还多,很多机构都默默在培育人才,因此政府和教育界可以更紧密配合。
不过科大毕业的小杰认为,订单式学程虽有助于减少学用落差,但学生很难在大学时期就确定未来会到哪家公司工作,一旦到合作单位以外的企业求职,还是免不了有学用落差问题。
曾督导技职业务的前教育部次长林聪明则认为,学用落差不光是学校责任,企业也有责任,学校要检讨课程设计和教学,以符合业界脉动,但企业本身也要做职前训练,不能只靠学校来训练学生。
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上产业脉动快速,更可能加速学用落差。林聪明认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虽然都很重要,但学生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能再像过去“一技在手,行遍天下”,而通识课程也愈趋重要,透过博雅教育,可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缩短学用落差。
除了学校和企业自发性努力外,教育部也积极投入,希望解决学用落差。教育部技职司长李彦仪表示,近年积极建构企业交流平台,部长蒋伟宁也多次主持会议,和业界代表沟通,就是希望了解目前的产业趋势和人才需求,同时技职司也规划技职再造方案。
教育部技职司副司长饶邦安也说,现在政府和民间都有很多证照,但不见得能对应产业需求,学生考了一堆证照,可能还是找不到工作,学校课程也没有配合上;因此目前推动的第二期技职再造方案,也包含“证能合一”,希望和劳委会合作,推出与产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证照。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将和劳委会、产业界合作,订出各职业类别的“职能标准”,再依标准设计专业证照认证,让学生取得证照就等同具备业界要求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虽然不是职业训练所,但找到一份好工作却是所有学生的共同目标。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想要在职场上增加竞争力,除了专业技能和潜力,不少企业更重视即战力,因此学用落差成为接轨职场最大的阻碍。
毕业于科技大学餐饮系的小杰,虽然曾到业界实习,但实际工作时,仍遇到不少问题。小杰说,学校教的都是基础,且每家公司作法不同,因此实际工作后,仍发现自己所学不足,如果公司又未能提供职前训练,上手的时间就会更拉长。
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姚立德坦言,过去因为专科改制,使技职教育偏向学术化,也导致产生学用落差,但要弭平落差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循序渐进;而这几年学校已经警觉这个现象,开始加强和业界交流,近几年学用落差已有好转迹象。
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也认为,学用落差没有企业想像中严重,先前参加座谈会时,会中曾有业界认为学用落差超过30年。他认为,这种说法太夸大,现在学校积极和业界接触,希望了解业界所需人才,并根据企业需求规划课程,企业也应走进学校,增加双方了解,以免认知有落差或形成误解。
为了减少学用落差,不少学校开始推出订单式学程,和企业合作,量身打造课程。葛自祥表示,订单式课程除了教授学生基础核心能力,更可因不同公司需要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不只能缩短学用落差,也大大提升学生就业的机会。
企业界对于也认同订单式学程的概念。外贸协会董事长王志刚以设计领域为例,产业人士的学术研究背景不足,但大学教育又不符业界所需,如能量身打造课程,就能弥补落差。
他也提到外贸协会开设的2年培训课程,期间一律使用外文,毕业学生平均一人就有9到11个工作机会等着;虽然受限“大学法”,无法给予正式学位,但两年课程的学分甚至比一般大学4年还多,很多机构都默默在培育人才,因此政府和教育界可以更紧密配合。
不过科大毕业的小杰认为,订单式学程虽有助于减少学用落差,但学生很难在大学时期就确定未来会到哪家公司工作,一旦到合作单位以外的企业求职,还是免不了有学用落差问题。
曾督导技职业务的前教育部次长林聪明则认为,学用落差不光是学校责任,企业也有责任,学校要检讨课程设计和教学,以符合业界脉动,但企业本身也要做职前训练,不能只靠学校来训练学生。
科技的日新月异,加上产业脉动快速,更可能加速学用落差。林聪明认为,基础能力和专业虽然都很重要,但学生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不能再像过去“一技在手,行遍天下”,而通识课程也愈趋重要,透过博雅教育,可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缩短学用落差。
除了学校和企业自发性努力外,教育部也积极投入,希望解决学用落差。教育部技职司长李彦仪表示,近年积极建构企业交流平台,部长蒋伟宁也多次主持会议,和业界代表沟通,就是希望了解目前的产业趋势和人才需求,同时技职司也规划技职再造方案。
教育部技职司副司长饶邦安也说,现在政府和民间都有很多证照,但不见得能对应产业需求,学生考了一堆证照,可能还是找不到工作,学校课程也没有配合上;因此目前推动的第二期技职再造方案,也包含“证能合一”,希望和劳委会合作,推出与产业需求相对应的专业证照。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将和劳委会、产业界合作,订出各职业类别的“职能标准”,再依标准设计专业证照认证,让学生取得证照就等同具备业界要求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