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一代才女赵萝蕤

2013年03月24日历史英雄
【新唐人2013年2月24日讯】赵萝蕤(一九一二-一九九八),浙江德清人,赵紫宸之女,陈梦家的夫人。着名翻译家和比较文学家。一九三二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语系。一九三五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一九四六年和一九四八年先后获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幼年时期

赵萝蕤是个才女,她从小就才华出众。七岁入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因语文成绩优异,没有读三年级就跳了一班,升入四年级。教国语的老师苏雪林(绿漪)给她的作文打双行密圈。六年级时,她的语文成绩被评为全校第一,语文素养甚至达到并超过了高中三年级的学生。

她进入景海,就开始学英文和钢琴。语文成绩优异,部分归功于她父亲赵紫宸对她的培养。她父亲国学修养深厚,在赵萝蕤幼年时,就教她《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


赵萝蕤 (网路图片)


全家迁往北京

一九二六年,因为父亲赵紫宸接任了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一职,他们全家迁往北京。他们住进燕东园三十六号。赵萝蕤的父亲不让她进城读高中,给她请了家庭教师补课。十四岁时,她就考上了燕京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父亲因爱女年幼,嘱她改读高二。

燕大读书

一九二八年,升入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英国文学的美国老师包贵思(Ms.Grace Boynton)劝她“既然酷爱文学,就应该扩大眼界”。她遂征得父亲同意,转入英国文学系,副修音乐。这一改变决定了她一生的事业与西方文学的建树。


赵萝蕤与陈梦家摄于燕京大学(一九三五年)。(网路图片)


她大学毕业时才二十岁。因为毕业时年纪太轻,赵萝蕤的父亲让她考清华外国文学研究所。清华要考三门外语。她法语及格,德语零分,英语满分一百。吴宓教授说“行,德语等入学后再补吧。”破格录取了她。学校还给了她一年三百六十元奖学金。

在进入清华第三年,赵萝蕤应戴望舒之请,翻译了艾略特(艾略特是出生于美国、后加入英籍的诗人)艰深难懂的长诗《荒原》。她的翻译得益于温德老师的详细讲解。她的老师叶公超教授为她的译作写了精彩的序。《荒原》中译本的发表,使赵萝蕤一举成名。但是当年的读书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需要具备深厚的中西文化修养和中西文学功力的这位翻译者,竟是一位才二十三岁的妙龄闺秀。当时邢光祖先生评论说:“艾略特这首长诗是近代诗的‘荒原’上的灵芝,而赵女士的这册译本则是我国翻译界的'荒原'上的奇葩。”作为《荒原》的第一位中译者,赵萝蕤在一九四零年受重庆《时事新报》“学灯”版主编宗白华先生之约,写了一篇题为《艾略特与〈荒原〉》的文章,全面评析了《荒原》这首无一字无来历的艰涩长诗的艺术特色。这篇文章是国内评论艾略特的先驱,开了把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到中国的先河,对中国不少新诗人(如“九叶诗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九七九年赵萝蕤对一九三七年出版的《荒原》译本做了全面的修订。现在人们看到的就是新版。

与艾略特畅谈

一九四四年秋,陈梦家受邀赴美讲学,在芝加哥大学讲授古文字学。一九四六年夏,陈梦家在哈佛大学会见了回美国探亲的艾略特。七月九日,艾略特请赵萝蕤在哈佛俱乐部晚餐,并为她朗诵了《四个四重奏》的片段。他还为赵萝蕤带去的两本书《一九零九-一九三五年诗歌集》和《四个四重奏》签了名,在前者的扉页上写上:“为赵萝蕤签署,感谢她翻译了《荒原》。”还送给赵萝蕤两张签了名的照片。梦家告诉艾略特,赵萝蕤也写了许多诗。艾略特说,应该译成英文。可惜照片在多次抄家中丢失了,诗也未能译成英文。

毕业后

赵萝蕤从清华外国文学研究所毕业是一九三五年,转入西语系任助教,一九三六年与陈梦家结婚。“七七事变”后,夫妇俩辗转跋涉到昆明,陈梦家任教于西南联大。联大虽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但仍循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在同一学府任教。这样,赵萝蕤便作出牺牲,在家操持家务,但仍勤读不辍。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四年,她在云南大学和云大附中任教,同时翻译出版了义大利作家西洛内的反法西斯小说《死了的山村》。

一九四四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费正清先生给陈梦家联系到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教授古文字学。赵萝蕤因此有了在美国第一流的芝大英语系学习的机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芝大英语系正是它的全盛时代,聚集了不少世界知名的一流学者。赵萝蕤得以在他们的门下学习和研究,真是非常幸运。


赵萝蕤与丈夫陈梦家(左一)及朋友合影。(网路图片)


赵萝蕤在芝大选择学习四年,要取得博士学位。她师从美国文学专家维尔特(Napier Wilt)教授,在芝大的第四年她决定专修美国文学,是出于对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的兴趣,她几乎钻研了作家的全部作品。一九四八年,她以研究詹姆斯为题的论文《〈鸽翼〉(The Wings of the Dove,一九零二)源流考》获得芝大哲学博士学位,成为国际上最早研究这位作家的学者之一。在当年的六名博士生当中,她被评为成绩最佳。芝大校长说:多年来,赵萝蕤是第一位获得全校英美文学第一名殊荣的东方人。

一九四七年陈梦家先行回国,任教清华。翌年冬赵萝蕤也回到了当时的围城--北平,三周后,北平易帜,她与丈夫团聚。随后,她任燕大西语系教授,后又兼系主任。一九五二年,全盘苏俄化,随之院系调整,燕大寿终,她乃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授。

一九五七年陈梦家被打成右派,文革初又因不堪忍受凌辱而自缢身亡。赵萝蕤遭此沉重打击,一度精神分裂,住进了安定医院。她的学生梅绍武、屠珍夫妇去探望时感到“其情甚为凄惨,令人潸然泪下”。


一九九六年的赵萝蕤。(网路图片)


一九七六年以后,赵萝蕤又继续执教,并任博士生导师。她读了近十余年来美国新出版的有关惠特曼的着作,又借赴美探亲的机会到国会图书馆查阅惠特曼的手稿,终以惊人的毅力花费十二年工夫完成了带有大量注释的《草叶集》全译本,一九九一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一年芝加哥大学邀请赵萝蕤博士回母校参加建校一百周年活动,她以研究与翻译惠特曼为题,发表演讲。学校给百年来成绩突出的十位校友,颁发了“专业成就奖”。赵萝蕤是第一位获奖者,同时获奖的还有连战,他是芝大的政治学博士。

赵萝蕤于一九九八年元旦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