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梅荪:清明忆忠魂 痛惜政改付东流

2013年04月03日六四事件
【新唐人2013年4月3日讯】4月2日傍晚,我出门散步,经过路边地摊,摊主热情推荐《彭德怀自述》(80年代北京版),近20万字,使我想起赵紫阳在软禁中的《改革历程》一书。

一位年轻人凑上来看。我问,知道彭德怀吗?答:他是大将军。又问:知道赵紫阳吗?答:知道。问:他是谁?答:也是大将军。摊主说:“赵紫阳是总书记,他对学生对知识份子好,对老百姓好。‘六四’时我是中学生。”

引来几位中老年人围观,你一言我一语说亲历“六四”的过程,说赵紫阳是好人,很久没有人敢议论啦。话题转到近年来,官场腐败,强征强拆,员警城管施暴,欺压百姓。

我回家取来《赵紫阳八周年忌日纪实》文(即如下的本文),送大家分享。我告知,赵紫阳去世8年啦。大家很伤感。

一位摊贩说:“从网上看到习近平、李克强上台三把火,打击贪官污吏,提倡节俭,要依法治国,这要比胡温上台时更想干事了,但愿他们一直努力干下去,几年后会有成效,这与我们这些草民利益相关。”

历史在主动与被动中“忘却”

2013年1月14、15日,我在上海浦东北蔡镇餐馆吃饭时说起赵紫阳,两位八○后不知赵紫阳和“六四”;四位七○后赞赵紫阳向绝食学生讲话充满爱心,却不知其对改革的贡献;知胡耀邦,却不知其作为。我告知,胡耀邦总书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思想解放,被党内保守派逼宫下台而去世,学界知识界悼念耀邦导致学潮,紫阳反对军队戒严镇压而下台,被软禁16年而去世。

16日深夜,在往北京的312次动车,我与同坐的七○后聊天,当问其是否知道紫阳时,他顿时紧张,环顾四周,低声说“六四”时他12岁。

问:你为何害怕成这样?
答:2003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上学时,有同学因谈论敏感话题,被校方“喝茶”而不敢招事。

问:被“喝茶”能怎么着?无非问你为什么谈紫阳?
答:他们会说这是危害社会,扰乱秩序,我就得认错和检讨。

问:何错有之?
答:我不关心政治,政治人物与我无关,这是你们专业人士的事。

一位南京大学七○后教师说知紫阳,但无兴趣,说是要向前看。我说,向前看就是要看紫阳宣导的宪政民主之路啊!

胡佳时隔五年来拜紫阳

17日早上8时,我来到灯市口西街富强胡同,路口站着6位戴红袖标的男女。我在对面小饭店,隔着玻璃拍照,刚收起相机,两位员警闯进,我随即闪开。进胡同口,我问6位红袖标,今是什么日子?答:不知道。

问:为何站在这里。答:平常也如此。
问:今是紫阳忌日吗?答:不知道。
我说,今是忌日。
答:你真聪明,并反问:你是什么人,是去赵家吗?

我进赵家,来自河南省滑县桑村乡赵庄紫阳老家的农民们,刚下火车而来,后又有3拨,约40人。他们每年抬着大花篮来祭拜。

紫阳书房依然鲜花簇拥,墨香芬芳,墙上的手书条幅苍劲有力,气势非凡。

改革巴蜀起,神州唤生机。领十年,扬帆正跻。破浪行舟奋进前,叹羁栖,朝天泣。

英魂未安息,青史岂容欺。念先贤,萦怀心头。法正官清民自安,国欲盛,此为基。——晚辈朱刚跪拜

主怀八载引日月星辰无限喝彩,
魂归一月令神州众生永久缅怀。——欧伟民

当改革大任,由经济而政治,擘画周详,殚精竭虑,蓝图始成中南海,犹忆经纶手。

怜孺子赤心,去明堂就幽室,抱守坚定,忧国怀民,宏愿新立富强巷,追寻指路人。——湘鲁

紫阳之婿王志华说:大家对新一届领导人有期待,对“六四”很难判断将会怎样做,我觉‘六四’不是对赵紫阳个人的事,历史定会有个交代。

9时,北京维权人士胡佳时隔5年来祭拜,他在2008年为弱势访民维权被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刑3年半,出狱2年来被软禁。今晨他穿大衣戴帽子,遮着脸,躲过警员视线,溜出家门。紫阳之女王雁南关切其身体状况并介绍中医理疗方法。

胡佳说:“赵紫阳是仅有的几位有良知的中共高官,现领导虽对‘六四’不负直接责任,但仍是既得利益群体。我不认为他们有智慧和勇气来改变一党专制。我们不能等,必须去做。民主不是中共的恩赐,取决有多少人的反抗,对暴政的觉醒和反击。”

82岁姚监复(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说:“2011年为胡绩伟整理而在港出版的《胡赵新政启示录》有意义;2012年为陈希同整理而在港出版的《“六四”亲述》很一般,却很畅销。有人说:平反‘六四’的两条出路,一是被打倒的人上台执政;二是实行民主宪政。’像国民党从蒋介石到蒋经国到李登辉到马英九,历经48年才对‘二二八’事件认错、道歉、平反。‘六四’的平反,必然与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同步,不可能突然平反。目前虽遥遥无期,但当局可以淡化,如采取怀柔,抚恤受难者。”

2012年7月在香港书展热销的大型禁书《立此存照》作者杨伟东夫妇来祭拜紫阳,访谈紫阳之子赵二军和紫阳秘书李湘鲁。

紫阳在位时曾与之讨论问题的原某首长的秘书,每年献上紫阳喜欢的紫色蝴蝶兰。他忆2005年1月29日在八宝山公墓送别紫阳的场景:“花圈都无挽联,指示牌都空白。我用数码相机悄然拍照,被便衣人员发现而被按在地上,要我交出胶卷,我打开相机说没有胶卷,而被其误为是答录机。我迅即抠出数码卡而蒙混过去,送别紫阳的珍贵相片得以保存。”

老邻居刘清溪深情回忆瞥见软禁中的紫阳送客到大门的场景。

杜导正:新班子工作难度大

10时,“天安门母亲”78岁丁子霖、蒋培坤夫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在书房写下两百多位“六四”难属的心声:“尊严重于生命,有尊严地坚守将是我们不移的信念。”丁子霖说:“新领导人上台,政策好转,但道路漫长,能走多远,很难预测。”

10时半,90岁杜导正(1937年加入中共,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长)在其女和《炎黄春秋》副总编徐庆全搀扶下,在书房奋笔疾书五百馀言摘要:

紫阳同志:我又看你来了。你的老友老下级林若、杜瑞芝近期走了,我悲凉,但这是规律,奈何不得。又想,也好,你们在冥冥世界大可与许多志同道合者汇集成强大团队,云之聚之,论说国家事,给苦难的国人出点子。中共新班子上台,大家抱新希望,但实践起来难度大。看来新班子也摇摇晃晃,前途难说。每到这熟悉的书房,禁不住想起聚会佳景,无限感慨,我有许多话要向你倾诉,无限的眷念啊。我总是天真地希望‘六四’平反,总希望我们党有点出息。难说难说。好在中青年起来了,中华民族会好起来的。——杜导正

这使我想起2008年紫阳三周年忌日傍晚,时年88岁杜瑞芝(1938年加入中共,原广东省委常委)从广州专程前来。他向我畅谈与紫阳一起度过数十年风雨历程的往事。他指出:“扣给紫阳的‘支持动乱、分裂党’的帽子太大,如果把这个七字帽子去掉,就没有邓小平理论了,这是要党的命的事。”

杜瑞芝说,紫阳的骨灰暂存家中和人民在一起很好。林若(原广东省委书记)曾为紫阳口述回忆而赠答录机,由杜导正等四位紫阳老部下冒着极大风险,秘密整理录音并出版。当时杜导正最年轻,出力最多。

下午4时,“天安门母亲”难属徐玨(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来献花,消瘦而憔悴的她说:“身患肝癌,近日手术切除肝脏三分之二,正在化疗,由朋友帮助而来,可能是最后一次啦。”我宽慰她说:“明年你一定会来的。”她坚定地说:“原说只能活两个月,现已超过啦,苍天保佑我看到那一天。紫阳是我们心中伟大的总理,他永远为老百姓,明年我一定再来。”王雁南送她到大门。

徐玨对国家有特殊贡献,前些年被评为全国行业的巾帼英雄,其20岁独子在“六四”被枪杀;其丈夫要请律师与戒严部队打官司而未果,5年后54岁抑郁而死。10多年来,她积极投身“六四难属”维权而长期被警方监控打压,往年忌日,她在前往紫阳家的途中被警员拦截,强行送回。我在紫阳四周年忌日见她在朋友的掩护下,终于冲破警方封锁来此献花。

杜光泪惜紫阳政改被“六四”打断

10时起,三五成群捧鲜花的百姓不断到来,王雁南忙着为年长者端上热茶。

杭州市民朱美琍等3人手持早上抵京车票说其一行9人下火车捧着鲜花8时15分在胡同里寻找赵家,被红袖标带出胡同,警员收去其身份证,审查两小时后,只许3人前往赵家。我到胡同口外百米处的灯市口西街,把被拦截的6人接入赵府。后来,又听说有人被警员带离胡同。

11时,北京读书会30人抬着大花篮,举着“吃粮不忘紫阳情”横幅,向紫阳像鞠躬毕,两位女士朗诵怀念紫阳的诗,气氛热烈而感人。

院子里挤满了各地民众,50多人从外地赶来。曾在两个忌日来过的香港职员赵顺源今日未能前来,托我向赵家致敬。

各地在京访民陆续来献花,达一百多人。他们排队进书房鞠躬和留言。河南襄城县聂丽娜留言:“紫阳回望,访民泣血。”王雁南向怀抱婴儿的她送上紫阳画册。他们夫妇因失地而维权上访6年无果,曾多次被关押,去年忌日我曾见她抱着在上访路上生下的3月婴儿来祭拜。

我分别问访民:“你为什么要来纪念紫阳?”江苏徐州访民于艳华说:“紫阳心里装着人民,我们想着他。”她因司法腐败惨遭迫害而上访8年无果的。有的说:“紫阳一心为民,宁愿丢官,是最大冤案,与我们同类,他如能平反,我们才有希望。”还有的说:“官场腐败,权钱交易,百姓利益被各方侵害,愈演愈烈;多年上访无着,被维稳残酷打压,苦大仇深。访民群体连年剧增,成为我国新增的第57个民族‘上访族’”。(去年来的访民也如此说)。不少访民戴上紫阳家乡农民赠送的紫阳徽章。

11时半,85岁杜光(中央党校离休教授,80年代致力于政改研究)到来。他是1957年反右派运动受难者,多年来积极投身反右维权翻案和索赔的群体上书和上访。访民们围着他,问长问短,深表敬意。

杜光说:“我永远忘不了紫阳,‘六四’使我国宏伟的政改蓝图付诸东流,直到今天,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政治权力横行无忌,成了当前一切社会灾难的总根源。”他老泪纵横。

我送杜老上街乘车,帮他先给老伴打电话报平安,他早上出发时老伴担心其被警方打压而遇麻烦。

留给执政党的政改时间已不多

美国之音驻北京记者东方(华人)说:“此行有些冒险,胡同口6个红袖标把守着,我背着装着摄像机的包,往里到了赵家,说是美国之音记者,能否进去。工作人员说要请示,片刻出来说,不对国外媒体开放。我托他把名片捎给赵家人。一会儿王雁南出来,把我接了进去,作了采访。”
(美国之音视频,www.voachinese.com/media/video/1585724.html)

下午3时,冯超(八○后北京媒体人)到来。他在2008年6月4日到此后出门,在胡同里被便衣警员带到派出所非法拘禁14小时,每到敏感期,警方会提前警告或派员把他监控在家。

冯超留言:“随着高层政治格局的微妙改变,民间期待重启当年中断的政改,重返紫阳故居,却一切如故。尽管我国经济仍在增长,但社会冲突激增、官场腐败日益严重,民众与执政党愈加疏远,甚至对立,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群体性事件高发。高压式的非法维稳,不但没有浇灭各种新旧矛盾,反而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控制力。社会陷入国家犯罪和以暴制暴的怪圈,在暴政与暴民之间梦魇般地徘徊。

他写道: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重回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同时改革的道路,恢复正常的国家形态和社会秩序。事实证明赵公的路线不但正确,且不过时。想要刻意回避政治体制的种种病症,继续畸形追求经济发展,将无法避免社会动荡,乃至血腥的暴民革命。这20多年种种‘改革’,只养肥一个个既得利益集团,如清末欺骗人民的“预备立宪”等。种种迹象表明,执政党可以用以政治体制改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旦民众的改革幻觉尽数破灭,巨舰倾覆将不可避免,届时悔之晚矣。”

“把人当人”

日前,赵家收到西北某大学退休教授来信:“本人曾天真地认为,那场政治风波可能是历史的一时‘误会’,期盼新的中央改弦易辙,给赵公以正确结论。但年复一年,耗经三个抗日战争,中共高层先后传递了三代主政人,我辈从血气方刚的壮年,蹉跎为年届古稀的衰翁,依旧看不到一丝希望。其实,平反与否,本无所谓。在有良知的国人心中,赵公从未倒下。正如李锐老人悼胡耀邦诗:活在人心便永生”。

被软禁而未能前来的紫阳秘书鲍彤说:“紫阳的特点是‘把人当人’。他主张维护农民自主权而把农民当人,主张维护企业自主权而把经营者和劳动者当人;主张党不判案而不把党当法官,主张党不查禁书报而把作家当作家,不把作家当做必须进行检查的物件。也许正是这一点,使许多人津津乐道赵紫阳,也使某些人至今不承认人间有过赵紫阳。”鲍彤说:“‘把人当人’诚然算不上什么特点,但在某种制度下的某些领导人,要他们也来把人当人,等于剥夺其优越性。人们为什么忘不了紫阳?原因之一在于一群群领导人群起而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的不把人当人的榜样,人们自然就不会忘记紫阳。越多的人了解紫阳,中国就越有希望。希望中共管宣传的人能知道,也来宣传紫阳吧。他们忘掉总书记,这叫数典忘祖吧。”

令人欣慰的是来自北京官方媒体的3位元八○后记者在书房,要我介绍紫阳。

今日来者400馀人,紫阳书房和院落一度爆满,超过往年。人们忆赵公,诉冤屈,话时事,忧国忧民,对宪政民主法治,对中共新领导充满期盼。


注:本文原载《开放》杂志2013年第2月号;《纵览中国》。修订于清明节前。

(图片:2013年1月17日,人们到紫阳书房敬拜的场景(按时间顺序)均为作者提供)


1,8时之前起,把守在富强胡同口的6位戴红袖标男女中的5位。


2,9时55分,左起胡佳、李树桥(紫阳秘书)、俞梅荪、朱刚。


3,10时10分,丁子霖(“天安门母亲”难属代表)在紫阳书房留言。


4,10时15分,在灯市口西街被员警拦截的6位杭州人,由俞梅荪(右1)接入赵府。


5,10时20分,人们向紫阳书房鞠躬。


6,10时30分,河南省滑县桑村乡赵庄紫阳老家乡亲在紫阳书房前。


7,10时55分,90岁杜导正(原国家新闻出版署长)在书房奋笔疾书;被访民簇拥。


8,11时,紫阳之女王雁南(中)和访民在一起。


9,11时5分,各地访民陆续到来,排队进紫阳书房,河南访民聂丽娜抱婴儿。


10,11时10分,各地访民在紫阳书房前。


11,11时25分,各地求告无门的访民期盼紫阳精神,呼唤宪政民主法治人权早日到来。


12,11时50分,各地访民,85岁杜光谈紫阳而老泪纵横,左2美国之音记者东方。


13,下午3时,冯超(八○后北京媒体人)在紫阳书房奋笔疾书。


14,上午,于艳华(徐州访民)手持河南滑县紫阳家乡人赠送的紫阳像章。


15,1月15日,在北京南站上访村,50位访民举“宁摘皇冠不屠人民赵紫阳永垂不朽”横幅在北京南站,怀念紫阳。有线民留言:横幅很有创意。好像在“不屠”和“人民”之间,故意多留了空间,其结果可以念“不屠人民”,也可读“人民赵紫阳……。”


16,1月15日,各地访民在北京南站上访村怀念紫阳和维权示威。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