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行于世间二百余年的张三丰

2013年05月19日历史英雄
【新唐人2013年5月16日讯】提起张三丰,人们就会想到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尤其是金庸笔下的形象,更是令人荡气回肠。但那些描写大多都是杜撰,真实的张三丰在历史上是一位影响深远的修炼大成就者,他发扬了中华道家文化,创立了武当派道统和武功,留下了许多传唱不衰的神奇。

张三丰其人

据史料研究,张三丰于南宋淳佑七年(西元一二四七年,时为元定宗丁未二年)四月初九日,出生在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乡)。他五岁时患眼疾,幸得道长张云庵治愈。他跟随张道长学习道经七年,过目成诵,并兼读儒释两家之书,为以后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张三丰(网路图片)

张三丰三十二岁时,父母双亡,他借守孝之机辞去县令的官职,后离开妻儿和家乡远行访道,直到六十七岁时(西元一三一四年),他在终南山遇火龙真人而得大道真传。十年后,他到武当山,面壁九年修炼,终于得道成神。他是老子所传的“隐仙派”(亦称“独龙派)一脉的六代传人——独龙六祖。张三丰自称是张道陵天师的后裔,他长相奇异,高而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不论寒暑,都是一个斗笠一件道袍,雨雪天披一件蓑衣。因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邋遢道人”或者“邋遢张仙人” 。他有很多名号,如张君宝,张玄玄等,最后以“三丰”定下来。张三丰吃饭,不论一升还是一斗,一顿吃完。有时几日吃一餐,有时两三个月吃一次,仍像往常一样。

张三丰行踪莫测,经常云游有仙迹的名山大川。他在《东游》一诗写道:“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他的足迹到哪里,哪里就流光溢彩。

武当创绝学

中国武术驰名天下,源于佛道两家的修炼方法。一为少林达摩,一为武当张三丰,所以素有“南尊武当,北崇少林”之说。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派内家拳博大精深,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三丰掌、十段锦等,都注重内功,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相合。张三丰是怎样创造出内家拳的呢?

《明史.方伎传》称他为武当丹士,是宋时的技击家。徽宗召见他。在入朝途中,遇武当山受阻而停留。夜晚梦见真武大帝指教拳法。第二天天亮上路​​,遇贼,他凭一人之力就杀贼百名。这种拳法就是他首创的内家拳十三势(招)。武当传人王征南的墓志铭中,《张松溪传》中都记述了这件事。

张三丰早年求道期间曾去过少林,精通少林拳法要义,又精通宋元道士的一些修炼方法,他得道后,把自己领悟的内修方法,诸如导引、吐纳等融炼到武术之中,形成了以修养生息,参悟道法为主的内家拳。内家拳是道家修炼方法,目的不是用于防身格斗。但随着修炼境界的提高,武术技能自然提高,可臻于化境。

太极拳和内家拳本是一体,张三丰当年教徒都是口传身授,他的拳法传给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殷利亨、莫谷声等继承人。其中一支传到王征南。王征南以后,各支的后世传人把太极拳冠以不同的姓氏,有的加进了自己的东西,标新立异。这样太极拳就从内家拳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一种。主要分为道派、北派和南派三大途径传播。这种演变后的传播扩大了太极拳的影响,但是张三丰太极的原貌等于被毁坏,即使还可以养生、健体、防御,也不过是越演变越走向末技,无法达到张三丰用以提升生命的境界。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古武当山(网路图片)


其实,张三丰修行过的武当山有两个。古武当山位于河北省邯郸地区武安市境内,俗称“老爷山”。唐宋元时期,那里都建有道观,真武大帝在此出家修道。张三丰梦受真武大帝教功,应该是在古武当。元朝初期,张三丰从金台观携徒到古武当山修炼丹土与掌法。现在留下来的张三丰太极掌法就是传自古武当,而现在的邯郸成为世界太极拳的故乡也绝非偶然。

今天众人所知的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明初年,张三丰带弟子们迁到这个武当山修炼,除荆棘,占卜地点,盖了草庐、草庵,定名“遇真宫、会仙馆”,嘱咐弟子周真德善守香火,日后必有成立的机会。庵前有五株古木,他常在树下歇息,“猛兽不噬,鸷鸟不搏”。他登山时轻捷如飞,隆冬常卧在雪中睡觉,令人惊奇不已。张三丰常跟武当人说:“异日,此山必大兴。”果然,到永乐帝朱棣时张三丰的预言一一应验。


武当山(网路图片)


张三丰仙名远播,明太祖朱元璋多次召求并派人寻访而不得。朱元璋的儿子湘王朱柏,亲自到武当山也没见到他的踪影。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也多次派人寻访,并致张三丰《御制书》,表达渴见和仰慕之情。张三丰无意陛见,赋诗一首由弟子孙碧云转交永乐帝。

为表达其诚意,明成祖下诏在武当山上建“遇真宫”,并谕敕张三丰祀像一组置于大殿正中,供人朝拜。张三丰奉真武大帝为祖师,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派出军民工匠三十馀万人,在武当山大建宫观,作为真武大帝的道场,并派员守候张“真仙”。称武当山为“太岳”,名位五岳之首。这都应了张三丰的预言。明嘉靖时又进行了扩建,达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至今,武当山以其建筑,自然和文化之绝美被联合国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留神韵

张三丰在一百多年间曾三次在崂山修行,最后他的道家内外双修功夫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甚至可以“散则为气,聚则成形”。他在崂山的庵、洞中写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道学着作。后人编成《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张三丰认为儒、释、道都是正教,同归于“道”。修人道是炼仙道的基础,强调无论是谁,只要平时积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离仙道也就自然不远了。指出“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这些说法与以往的道教不同,独树一帜,使普通人看到了修炼仙道的可行。

明朝永乐年间,张三丰在崂山太清宫修炼时,移花栽木,营造了一派仙苑美景。他从海岛把一种“耐冬”山茶移植到太清宫的三官殿前。严冬叶色愈翠,正月开花,蕃艳可爱,花期半年。这株傲寒长生的“耐冬”山茶,成为植物界研究不透的奇迹。它似乎浸润了张真人的神力,至今六百多年,高近七米,合围近一点八米。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乡云南,像这样的树龄和长势也极为罕见,更别说在北国冰天。

耐冬花怒放时,像落了一层红色的雪,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就是从这株花得到了灵感,他在聊斋中塑造了香玉和绛雪,其中身着红衣、超凡脱俗的“绛雪”就是耐冬树神。今天,崂山及青岛各处都有“耐冬”山茶,实在是张三丰的一大功劳。自张三丰在崂山移花栽木后,明朝以后的道教宫观就兴起栽植花卉热,并影响至全国,提升了中国的园林艺术。

金台观见证

张三丰多次在陕西宝鸡的金台观修道,他曾叫张三峰,据说就是见到宝鸡山三峰挺秀而来的。明朝时陕西参政知事、吏部右侍郎张用浣在金台观立《张三丰遗迹记》一碑,叙述了他父亲见到张三丰的事,此碑至今保存。

碑上面说,他父亲张朝用十三岁那年在金台观内读书,云游至此的张三丰问他是谁家子弟。张朝用说他父亲叫张维,为避战乱才举家迁入宝鸡。张三丰听后感慨道,我就是张玄玄,当年云游柘城时就认识你先祖张荣并与你家有交往,你祖上叫张毅的是你什么人?张朝用说,那正是我爷爷。张三丰说:“唉,我认得他时他还是个童子。”张三丰勉励张朝用好好读书,将来可官至三品(后果为均州知州)。过了一个月,张三丰离开金台观时,张朝用也去送行,见张三丰离去时脚不履地,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奇。

《明史》和《微异录》中都有记载:张三丰居宝鸡金台观时,曾游魂七日。他料定自己将死,做诗唱颂逝去,但在埋葬那天又活了过来。归来后给了弟子杨轨山一偈,预言元朝灭亡明朝诞生。偈云:“元气茫茫返太清,又随朱雀下瑶京。剥床七日魂来复,天下齐看日月明。”(张三丰的《云水集》)重新归来,必有未完成的使命要做。果然,从明初他开始草创武当,到最后鹤鸣山仙升,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史和民间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明清两代。

金台观一带留下了张三丰的许多神奇的传说。他离开时,留下了九节藤杖、混元衣。一六一一年,宝鸡县令朱炳然见到这两样东西。在碑上刻诗,其中有“鸠杖尚留九节在,霞衣犹见五铢轻。歌罢怀仙一长啸,昔阳红照万山明。”

真人何处寻

明朝皇帝曾在武当山的老营宫前修建了一座碑搂,内立两尊特大的石碑,一刻明成祖赐张三丰书,一刻明英宗赐张三丰诏,称张三丰为“真仙”。但皇帝们都无缘一见真人,只有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献王朱椿,有幸在四川见过张三丰。他曾写过一首诗名叫《题​​张神仙像》,诗曰:奇骨森立,美髯戟张……飘飘乎神仙之气,皎皎乎冰雪之肠……据说他因得到张三丰的指点,领悟了道家的真义,后来避开了政治上的灾祸。

张三丰不在名利情中,他修成了真人,具足慈悲、智慧和神通。他似闲云野鹤,时隐时现于江湖。能见到他的人就会有福。 

明代姚福撰《清溪暇笔》中记录了他在李景隆家见过张三丰留下的蓑衣和斗笠之事。蓑衣的垂须已经掉光了,只剩下打着百结的编绳,披上一直到膝盖。斗笠的独篾胎已经没了。李景隆的曾孙萼说: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张三丰在家住了几十天。张三丰临别时说:你家超不过千日,该有大祸没吃的。我留两样东西。危急时,可披蓑顶笠绕着圆走,叫我的名字。过了两年真出了大案子,他们全家被幽禁起来,朝廷不供给粮食。他们的粮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张三丰说的呼喊。一会儿,前后园圃里长出谷子,不足一个月就熟了。因为有谷子吃,才没饿死,谷子刚吃完,朝廷才给米。再呼喊就不长谷子了。

《陕西通志》载,生员张恪在周公庙朝阳洞遇见张三丰,见他敞衣垢面,就没理会。当时天降大雪,正准备做饭时,张三丰出去片刻就拿着才采摘的新鲜蔬菜回来,说是从成都刚取来的。张恪不信,跑到门外一看,雪地里了无足迹。临走时张三丰才告诉他:吾玄玄子张三丰也。问他有什么愿望,张恪说:苦无记性。于是张三丰向他耳内吹气,连说几声:“我让你聪明。”从此,张恪读书过目辄不忘,后来果然成为永乐甲午十二年(一四一四年)会试解元。

京城里有个酒馆,有个精神不正常的童子,手足溃烂,大概活不长了。一天,他见一个破衣道人来讨酒喝,趁主人没看见,就施给他一罐。这样做了两个月。道人说:你的病可以治好。叫童子把头向上侧过来,用气吹入他的耳朵,感觉像蒸笼似的热,第二天病就好了。

史籍和传说中张三丰济世救人化解危难的事很多,都是他真道已成、神通自在的表现而已,绝非人间的医术。看似偶然相遇,实则是张三丰看此人是块料儿,才有意藉机化度。这正是:与道无缘,寻他不着。积善种缘,真人自来。

四海皆为家

张三丰最后从历史上隐去,就像老子等道家人物一样不知所终。一些史料中记述了在明英宗天顺年间,有人在四川鹤鸣山等地,多处见到他仙升。暂且按这些来推算,张三丰当时在人间已经是二百多岁的人了。

在这二百多年间,从能查阅的史料看,张三丰足迹从北到南遍布大半个中国,在各地留下了很多遗迹和故事。张三丰诗书画棋琴剑样样皆精,从明清两代的记录看,他除了留下日常所用的笠、衲、蓑、杖、笔砚等物外,还留下不少书法、诗赋、画作等。到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实物已经不多了。 

《郴州总志》记载,明英宗正统年间,张三丰在桂东县了髻山结庐修行,仙升。跟乡人告别时,用指在石上写“三丰”二字,隶书,如斗大,字入石一寸左右。虽经风霜剥蚀,字迹宛然。

张三丰在福泉山(贵州福泉市西南隅)高真观修炼时,曾作自画像,作《打坐歌》等悟道修炼诗词百馀首,并留有书法楹联等给道士。平越士绅将自画像刻成画像碑,供人们瞻仰朝拜。福泉山因此名声大振,明初就成为蜀中十大道场之一。一九四九年后,画像碑被毁,幸而没有丢弃。现在的福泉山新碑像就是原来石碑像的拓片。

因为张三丰长寿,名号又多,栖止无定,到处为家,所以生卒年说法不一;籍贯的说法,也是异说纷呈,都跟他待住的地方有关,如宝鸡,辽阳、义州、贵州、平阳、闽县、羊城(今广州)、金陵(今南京)等等。根据明史和多数史料考证,尤其是张三丰自传诗《云水集》佐证,一般认定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在辽宁彰武和阜新附近一带。懿州属辽阳所管,张三丰年轻时在辽阳一带游历,曾作《辽阳积翠村》等诗四首。籍贯所在其实并不重要,他在人间驻留,哪里的栖止地都是“家”,也都不是家。重要的是,他来过!

结语

张三丰玄奇而真实的一生,是惊世骇俗的千古绝响,再次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深邃而瑰丽。神仙本是真实,否定只缘迷失。他完全可称得上是中国的释迦牟尼,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足以顶礼膜拜。能不能礼敬我们自己优秀的先人,能不能重视祖先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或许就是今天中国人走向道德重生的关键。

期待,张三丰从江湖武侠,回到大堂圣殿!

原题目:《千古一真人张三丰明史记载游魂七日预言元灭明生》 

文章来源:阿波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