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0月12日讯】今天,中国人告别了食不果腹的饥饿年代,却走进了过饱过甜的“盛糖时代”。调查显示,中国每十个成年人,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至今,中国已超过印度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糖尿病,听起来就没有癌症或艾滋病那样阴森恐惧,然而,它却以看不见的几何态势增长,一点点蚕食着中国人的健康。为什么这个“富贵病”会在中国成为流行病?
素有“富贵病”“美称”的糖尿病,一向让人抱有“乐观”的心态。现代生活中,物资极大丰富,当中国人民告别了饥肠辘辘的年代却因为过饱过甜而引发健康危害。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不规律的作息与饮食习惯,给疾病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温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m.i.ddot;戴蒙德曾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今,“戴蒙德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根据这项开展于2010年的调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11.3%);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4亿,超过印度而成为名符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与2007年开展的前一次全国性调查相比,三年间中国新增糖尿病患者就达2200万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数。
就糖尿病的起因来看,罪魁祸首的当属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快速变迁,伴随着生活和工作中体力活动不断减少,体能的消耗降低,迅速形成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在人们身体中广泛地发生。因此,对患者生活方式的直接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外科手术及其他新疗法开始引入糖尿病的治疗,例如,胃转移手术、胰岛素泵和胰岛移植等,而这些,无疑令人们对这种顽固的慢性病的控制甚至治愈产生了新的希望。
重新认识糖尿病:沉默的杀手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病房里,当宁光医生第一次见到一名患者时,差点以为他和自己是同辈。实际上,眼前这位微胖、戴着眼镜,头发稀薄已初显谢顶的糖尿病患者,今年才33岁。再看赵逸航(化名患者)的潮流范儿——手腕上缠着一串黑色檀木珠,病床上摆着蘋果手机和一台Mac电脑,宁光才确信,这位患者的确是位“80 后”。
51岁的宁光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赵逸航住院期间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运动神经反应有些迟钝,根据临床经验,宁光估计,他患糖尿病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了,而病人却是在今年8月因“肠痉挛”住院验血时才偶然被查出糖尿病的。
“之前什么感觉都没有,确诊糖尿病以后,去翻从前的体检报告,才发现当时的空腹血糖已经超过了正常值一点,可是首页的提示栏里并没有提到。”
赵逸航的经历正反映了糖尿病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隐匿的疾病,大部分人刚患病时毫无感觉,而一旦被它缠上,虽不至于迅速丢掉生命,却终生无法摆脱阴影。如果病情控制不好,有的人会在5年、10年或更久以后,慢慢地失明、被截去双脚和小腿、出现肾衰竭。它被称作沉默的杀手,当很多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发作而死于急诊室时,却不知道真正的元凶是糖尿病。
糖从来都意味着甜蜜与幸福,加之糖尿病的病程进展缓慢,所以它不会像癌症或艾滋病那样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恐惧感。而“富贵病”的“美称”,更令人普遍对它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从而忽视了糖尿病的危害。
一项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指出,中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已达到“警戒水平”。这份研究9月初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在中国糖尿病的起病隐匿
事实上,由于糖尿病的起病隐匿,就连医学界也曾对糖尿病发生的起点究竟划在哪里有过争论。但医生们的一个共识是,对糖尿病的控制措施开始得越早,病人今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就越小,因此提出了“糖尿病前期”这一概念。这个阶段的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类似于在交通“红绿灯”之间设置的“黄灯”。
根据过往的研究,如果一个人的血糖水平已经亮起“黄灯”,却仍不采取预防措施,那么,他几乎百分之百会发展成为显性糖尿病。调查报告分析道,“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发达地区,但糖尿病前期的发生率高于发达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不很清楚,但它提示,糖尿病的预防措施需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全面展开。”
作为一种典型的老年病,糖尿病的患病率会随年龄而显着增加,因而中国糖尿病增长的势头显然和整个社会的加速老龄化有关。但是早在2007年的那次调查中就已经发现,糖尿病在青年人群中的增长更为迅猛,比如,与1994年的全国性调查相比,25?34岁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8倍,而在55?64岁的人群增加了3倍。
哈佛大学营养与流行病学教授胡丙长是颇有成就的糖尿病流行病学家曾表示,全球糖尿病的“震中”正在向亚洲转移。和西方人相比,亚洲人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特点就是,发病年龄更年轻,而且是在肥胖程度并不严重的情况下就发生糖尿病。
因此,“预防比治疗更好,教育即预防”,糖尿病教育的主旨,就是要让人们回归到过去的简朴生活,吃得更少,体力活动更多。
糖尿病,听起来就没有癌症或艾滋病那样阴森恐惧,然而,它却以看不见的几何态势增长,一点点蚕食着中国人的健康。为什么这个“富贵病”会在中国成为流行病?
素有“富贵病”“美称”的糖尿病,一向让人抱有“乐观”的心态。现代生活中,物资极大丰富,当中国人民告别了饥肠辘辘的年代却因为过饱过甜而引发健康危害。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不规律的作息与饮食习惯,给疾病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温床。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教授贾雷德&m.i.ddot;戴蒙德曾在《自然》杂志上撰文说,“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变,糖尿病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如今,“戴蒙德预言”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成为糖尿病第一大国。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1.6%,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占总人口的50.1%。也就是说,不到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糖尿病前期。根据这项开展于2010年的调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超过美国(11.3%);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14亿,超过印度而成为名符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与2007年开展的前一次全国性调查相比,三年间中国新增糖尿病患者就达2200万人,几乎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总数。
就糖尿病的起因来看,罪魁祸首的当属我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快速变迁,伴随着生活和工作中体力活动不断减少,体能的消耗降低,迅速形成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在人们身体中广泛地发生。因此,对患者生活方式的直接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胰岛素注射和口服降糖药物。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的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外科手术及其他新疗法开始引入糖尿病的治疗,例如,胃转移手术、胰岛素泵和胰岛移植等,而这些,无疑令人们对这种顽固的慢性病的控制甚至治愈产生了新的希望。
重新认识糖尿病:沉默的杀手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病房里,当宁光医生第一次见到一名患者时,差点以为他和自己是同辈。实际上,眼前这位微胖、戴着眼镜,头发稀薄已初显谢顶的糖尿病患者,今年才33岁。再看赵逸航(化名患者)的潮流范儿——手腕上缠着一串黑色檀木珠,病床上摆着蘋果手机和一台Mac电脑,宁光才确信,这位患者的确是位“80 后”。
51岁的宁光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赵逸航住院期间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运动神经反应有些迟钝,根据临床经验,宁光估计,他患糖尿病至少有一年的时间了,而病人却是在今年8月因“肠痉挛”住院验血时才偶然被查出糖尿病的。
“之前什么感觉都没有,确诊糖尿病以后,去翻从前的体检报告,才发现当时的空腹血糖已经超过了正常值一点,可是首页的提示栏里并没有提到。”
赵逸航的经历正反映了糖尿病的一个特点:它是一种隐匿的疾病,大部分人刚患病时毫无感觉,而一旦被它缠上,虽不至于迅速丢掉生命,却终生无法摆脱阴影。如果病情控制不好,有的人会在5年、10年或更久以后,慢慢地失明、被截去双脚和小腿、出现肾衰竭。它被称作沉默的杀手,当很多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发作而死于急诊室时,却不知道真正的元凶是糖尿病。
糖从来都意味着甜蜜与幸福,加之糖尿病的病程进展缓慢,所以它不会像癌症或艾滋病那样给人们带来太多的恐惧感。而“富贵病”的“美称”,更令人普遍对它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从而忽视了糖尿病的危害。
一项最新发布的调查结果指出,中国的糖尿病发病情况已达到“警戒水平”。这份研究9月初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
在中国糖尿病的起病隐匿
事实上,由于糖尿病的起病隐匿,就连医学界也曾对糖尿病发生的起点究竟划在哪里有过争论。但医生们的一个共识是,对糖尿病的控制措施开始得越早,病人今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就越小,因此提出了“糖尿病前期”这一概念。这个阶段的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类似于在交通“红绿灯”之间设置的“黄灯”。
根据过往的研究,如果一个人的血糖水平已经亮起“黄灯”,却仍不采取预防措施,那么,他几乎百分之百会发展成为显性糖尿病。调查报告分析道,“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低于发达地区,但糖尿病前期的发生率高于发达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还不很清楚,但它提示,糖尿病的预防措施需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全面展开。”
作为一种典型的老年病,糖尿病的患病率会随年龄而显着增加,因而中国糖尿病增长的势头显然和整个社会的加速老龄化有关。但是早在2007年的那次调查中就已经发现,糖尿病在青年人群中的增长更为迅猛,比如,与1994年的全国性调查相比,25?34岁的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8倍,而在55?64岁的人群增加了3倍。
哈佛大学营养与流行病学教授胡丙长是颇有成就的糖尿病流行病学家曾表示,全球糖尿病的“震中”正在向亚洲转移。和西方人相比,亚洲人糖尿病发病的一个特点就是,发病年龄更年轻,而且是在肥胖程度并不严重的情况下就发生糖尿病。
因此,“预防比治疗更好,教育即预防”,糖尿病教育的主旨,就是要让人们回归到过去的简朴生活,吃得更少,体力活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