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8日讯】云南楚雄州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在该地区的火把节因其隆重而闻名中外。火把节是彝族、白族、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拉祜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因民族和地区稍有差异,在节日期间,家家宰鸡杀牲吃“坨坨肉”,还有名目繁多的活动。节日期间,入夜后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场景宛如“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
火把节多数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举行,节期至少三天。从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工作。
人们要从山上砍来干竹子或割回干禾草,捆扎成火把,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数,每人以三把计算。要准备猪、牛、羊,家境不富裕的也要备鸡,要找荞面,并加当年播下的新荞做成三根条型的荞粑,以示五谷丰登。
每年到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即农历五月,各地彝族放牧娃们就带领其他伙伴,拿起绳子,唱起山歌,漫山遍野地去取又长又直的干蒿枝做火把。凉山地区的火把一般都用干蒿枝作,而不用竹子或松枝。其原因一是苦蒿有祛污避邪的功效,彝人埠嘴祛污时,先在瓢内的水中,放几根蒿叶,然后把烧红的石头放进去祛污;二是苦蒿为救命草,遇到灾年,嫩蒿尖和叶,捶绒洗净后可以和面食用。一把把蒿枝火把做好后,太阳大时拿出来爆晒数日,待十分干后,放在柴堆或楼上精心保管,以免受潮。火把当然做的越长越多越好。
大人们还要准备两件事:一是准备火把节的祭牲品。祭牲品一般都是以前习惯用什么就准备什么,如以前习惯打牛的就准备牛,宰羊的就准备羊,杀猪的就准备猪,杀鸡的就准备鸡,以图吉利。二是准备家人的过节服装。衣服、裤子、头帕、鞋袜,需要做的做,需要买的买,需要洗的洗。“过节穿破烂,不穷胜过穷”,过节穿破烂衣服,不仅本人丢面子,而且会影响家庭和家族的名声,所以人人尽量穿好。
众人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网络图片)
彝家姑娘们要准备头帕、彩衣及彩裙、彩苇等,有的姑娘还为自己的情人赶制衣裤、腰带及花包;小伙子们也为自己的情人购置银领扣、耳环或耳坠,甚至有的还专为情人擀制蓝色披毡,买黄布雨伞等。因此,有的艺术家称彝族火把节为充满情恋的情歌会;称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称彝族地区是一块被火把烧红的土地;称彝区是一方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山水;称火把节时的彝山,是一幅重彩涂抹的油画,一支清音繁复的歌,一点都不虚夸。
婆家接儿媳,凡是在当年或头几年已为儿子娶了媳妇但还没正式来安家者,每年要在火把节时将儿媳接回来过节,并为儿媳备点返娘家的礼物,或羊腿或牛肉、猪肉,等儿媳过完节返家时带走。有的是儿子和儿媳一起背上礼品专程去见岳父和岳母,儿媳娘家也就为此赠给女儿一些衣物或其它东西,也给女婿特制一套新衣裤,有的富有者还给女儿家放发银子和其它钱物,有的是给女儿女婿牵牛牵羊、送猪送鸡等,叫其女儿家发家致富。有的人家还要举行迎接外孙仪式。
除了各户自己准备各种过火把节的食物以外,每年全村还要集资买一头或数头牛来宰杀,以示众人一心敬火神祛灾。村里指派一、二人到外地去选购又大又肥的黄牛或水牛。各家各户都派专人到汉区街上采购酒、糖、面条、水果之类的节日食品。有的是自己节日期间吃,有的是专门为了送人。
到了节日的当天,入夜时,各家各户燃起预先扎好的松明火把,留一支插在门楼上,然后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岗田间,以火照田,舞火为嬉。顷刻间,蜿蜒的山岗上条条“火龙”上下腾跃,星花飞溅,元代诗人文璋甫曾赋一绝写照此景:“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竞征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足见气势之壮观。
嬉火时最有情趣的活动是“泼火”:人们用左手执着一束燃烧的火把,右手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把掺着松香的“香松面”,相互朝对方的火把上泼撒,只听到“嘭”地一声,一团金星耀眼的火焰腾起,煞是好看,其义类同傣族的“泼水”祝福。然后,众人再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
众人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网络图片)
火把节的传说
云南彝族传说,从前彝族有个叫阿提拉八的大力士,有拔山之力。因在比武中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热阿比,惹怒了天菩萨。为了惩罚他,天菩萨派出大批蝗虫、螟蛾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八于是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率众点火烧虫。从此人们定这天为火把节。
云南白族传说,唐时,南诏王皮逻阁欲吞并其他五诏,命人建造一座易燃的松明楼,然后邀请其他五位诏主到此聚会。邓赕诏主行前,其妻慈善夫人劝阻无效,便把一只铁镯戴在他的手腕上。五位赴会的诏主果然遭到毒手,待慈善夫人赶到时,松明楼只剩一堆废墟。民众从四方赶来,点燃火把,帮慈善夫人在黑夜中寻找丈夫,终于发现一具套有铁手镯的焦骨。慈善夫人悲愤万分,抱着丈夫的尸骨纵身跳人洱海。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此后人们每逢是日燃起火把,表示对慈善夫人的敬仰与怀念。
云南拉祜族传说,从前有个恶人,专吃人的眼睛。一位善人知道后,每天找田螺给他吃,使他不再吃人的眼睛。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善人没找到田螺,便买了一只羊,给它安上一对蜂蜡做的角,点燃以后,让它去山上喂恶人。羊在山上跑,两只蜡角把山上照得亮堂堂的,恶人以为到处是火,忙躲进一个岩洞,并用一块石板把洞口堵好。日子一久,恶人无力搬掉石板,最后被岩洞里冒出的水淹死。从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高举火把,以示庆贺。
明清时期的云南史籍和志书上,亦有关于火把节来历的种种记载。《记古滇说》、《滇史略》等对白族火把节的说法,多称起源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皮逻阁陷害五诏诏主故事,与前述民间传说基本一致。《万历云南通记》则称:西汉元封(前110-前105)年间,汉将郭世忠为达到霸占大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曼的目的,害死了曼阿奴。阿曼假意答应于郭世忠,要求郭世忠允许她祭奠亡夫,焚毁原夫给她的衣服,再换上郭世忠所给的衣服。在郭答应的第二天,阿曼引刀自刎,身扑火中。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大理人哀之,每岁日燃炬聚会,凭吊阿曼。《滇系·杂载》则说:“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廿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并谓节日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有关,“武侯征南,于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城中父老设庭燎以迎之”云云。
火把节多数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举行,节期至少三天。从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工作。
人们要从山上砍来干竹子或割回干禾草,捆扎成火把,按家人耍火把的人数,每人以三把计算。要准备猪、牛、羊,家境不富裕的也要备鸡,要找荞面,并加当年播下的新荞做成三根条型的荞粑,以示五谷丰登。
每年到火把节的前一个月即农历五月,各地彝族放牧娃们就带领其他伙伴,拿起绳子,唱起山歌,漫山遍野地去取又长又直的干蒿枝做火把。凉山地区的火把一般都用干蒿枝作,而不用竹子或松枝。其原因一是苦蒿有祛污避邪的功效,彝人埠嘴祛污时,先在瓢内的水中,放几根蒿叶,然后把烧红的石头放进去祛污;二是苦蒿为救命草,遇到灾年,嫩蒿尖和叶,捶绒洗净后可以和面食用。一把把蒿枝火把做好后,太阳大时拿出来爆晒数日,待十分干后,放在柴堆或楼上精心保管,以免受潮。火把当然做的越长越多越好。
大人们还要准备两件事:一是准备火把节的祭牲品。祭牲品一般都是以前习惯用什么就准备什么,如以前习惯打牛的就准备牛,宰羊的就准备羊,杀猪的就准备猪,杀鸡的就准备鸡,以图吉利。二是准备家人的过节服装。衣服、裤子、头帕、鞋袜,需要做的做,需要买的买,需要洗的洗。“过节穿破烂,不穷胜过穷”,过节穿破烂衣服,不仅本人丢面子,而且会影响家庭和家族的名声,所以人人尽量穿好。
众人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网络图片)
彝家姑娘们要准备头帕、彩衣及彩裙、彩苇等,有的姑娘还为自己的情人赶制衣裤、腰带及花包;小伙子们也为自己的情人购置银领扣、耳环或耳坠,甚至有的还专为情人擀制蓝色披毡,买黄布雨伞等。因此,有的艺术家称彝族火把节为充满情恋的情歌会;称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称彝族地区是一块被火把烧红的土地;称彝区是一方美丽富饶而神奇的山水;称火把节时的彝山,是一幅重彩涂抹的油画,一支清音繁复的歌,一点都不虚夸。
婆家接儿媳,凡是在当年或头几年已为儿子娶了媳妇但还没正式来安家者,每年要在火把节时将儿媳接回来过节,并为儿媳备点返娘家的礼物,或羊腿或牛肉、猪肉,等儿媳过完节返家时带走。有的是儿子和儿媳一起背上礼品专程去见岳父和岳母,儿媳娘家也就为此赠给女儿一些衣物或其它东西,也给女婿特制一套新衣裤,有的富有者还给女儿家放发银子和其它钱物,有的是给女儿女婿牵牛牵羊、送猪送鸡等,叫其女儿家发家致富。有的人家还要举行迎接外孙仪式。
除了各户自己准备各种过火把节的食物以外,每年全村还要集资买一头或数头牛来宰杀,以示众人一心敬火神祛灾。村里指派一、二人到外地去选购又大又肥的黄牛或水牛。各家各户都派专人到汉区街上采购酒、糖、面条、水果之类的节日食品。有的是自己节日期间吃,有的是专门为了送人。
到了节日的当天,入夜时,各家各户燃起预先扎好的松明火把,留一支插在门楼上,然后男女老幼各持火把,奔赴山岗田间,以火照田,舞火为嬉。顷刻间,蜿蜒的山岗上条条“火龙”上下腾跃,星花飞溅,元代诗人文璋甫曾赋一绝写照此景:“云披红日恰含山,烈炬参差竞征还。万朵莲花开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间。”足见气势之壮观。
嬉火时最有情趣的活动是“泼火”:人们用左手执着一束燃烧的火把,右手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把掺着松香的“香松面”,相互朝对方的火把上泼撒,只听到“嘭”地一声,一团金星耀眼的火焰腾起,煞是好看,其义类同傣族的“泼水”祝福。然后,众人再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
众人聚集到村寨的宽阔地带,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踏歌起舞,通宵达旦……(网络图片)
火把节的传说
云南彝族传说,从前彝族有个叫阿提拉八的大力士,有拔山之力。因在比武中摔死了天上的大力士斯热阿比,惹怒了天菩萨。为了惩罚他,天菩萨派出大批蝗虫、螟蛾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八于是在六月二十四日那一晚砍来许多松树,率众点火烧虫。从此人们定这天为火把节。
云南白族传说,唐时,南诏王皮逻阁欲吞并其他五诏,命人建造一座易燃的松明楼,然后邀请其他五位诏主到此聚会。邓赕诏主行前,其妻慈善夫人劝阻无效,便把一只铁镯戴在他的手腕上。五位赴会的诏主果然遭到毒手,待慈善夫人赶到时,松明楼只剩一堆废墟。民众从四方赶来,点燃火把,帮慈善夫人在黑夜中寻找丈夫,终于发现一具套有铁手镯的焦骨。慈善夫人悲愤万分,抱着丈夫的尸骨纵身跳人洱海。这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此后人们每逢是日燃起火把,表示对慈善夫人的敬仰与怀念。
云南拉祜族传说,从前有个恶人,专吃人的眼睛。一位善人知道后,每天找田螺给他吃,使他不再吃人的眼睛。六月二十四日这一天,善人没找到田螺,便买了一只羊,给它安上一对蜂蜡做的角,点燃以后,让它去山上喂恶人。羊在山上跑,两只蜡角把山上照得亮堂堂的,恶人以为到处是火,忙躲进一个岩洞,并用一块石板把洞口堵好。日子一久,恶人无力搬掉石板,最后被岩洞里冒出的水淹死。从此每年的六月二十四日,人们高举火把,以示庆贺。
明清时期的云南史籍和志书上,亦有关于火把节来历的种种记载。《记古滇说》、《滇史略》等对白族火把节的说法,多称起源于唐开元十八年(730)皮逻阁陷害五诏诏主故事,与前述民间传说基本一致。《万历云南通记》则称:西汉元封(前110-前105)年间,汉将郭世忠为达到霸占大理酋长曼阿奴之妻阿曼的目的,害死了曼阿奴。阿曼假意答应于郭世忠,要求郭世忠允许她祭奠亡夫,焚毁原夫给她的衣服,再换上郭世忠所给的衣服。在郭答应的第二天,阿曼引刀自刎,身扑火中。那天正是六月二十五日。大理人哀之,每岁日燃炬聚会,凭吊阿曼。《滇系·杂载》则说:“火把节即星回节,六月廿五日,农民持炬照耀田间以祈年”,并谓节日的来历与诸葛亮南征有关,“武侯征南,于是日擒孟获,侵夜入城,城中父老设庭燎以迎之”云云。